本站訊 初冬時節,溼冷的空氣中略帶著一絲寒意。在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第一階段工程各施工現場,機聲隆隆、熱火朝天、全員奮戰、奮力衝刺,激蕩著高質量轉型發展的主旋律,奔湧著蓬勃發展、疾步向前的幹勁與豪情。
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第一階段工程是高平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動承接省委、省政府「七河治理」和晉城市委、市政府沁(丹)河流域生態治理戰略部署的具體舉措,也是提升我市城市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推動高平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源頭保護、沿線治汙、兩岸增綠、生態補水、河湖清淤、溼地淨化、中水回用」的總體思路,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傾全市之情,加快推進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全力打造「古韻長平、活力新城、錦繡高平、康養福地」,全面構建高質量轉型發展新格局。
丹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自北向南穿城而過。為保護母親河,全力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環境,高平市於今年正式啟動與實施了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第一階段工程。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第一階段工程採用PPP模式建設,總投資近9億元,建設周期為2年,包括蘇莊灣溼地、丹河生態長廊建設、南部中水回用工程、開發區(米山)汙水處理廠建設、天陽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開發區興園路工程及東倉河治理工程等重點項目。目前,全部開啟了「加速跑」模式,全力吹響衝鋒號角,你追我趕,奮勇前進,向著年底目標奮力衝刺。
源頭保護 兩岸增綠 ——著力構建丹河生態長廊
初冬時節,剛被一場冬雨洗滌過的丹河,河水愈加清澈。只見錦華街橋段,丹河岸的漫步道、騎行道已顯雛形,彎彎曲曲的道路兩旁已栽植上了各類樹種。此時的丹河一改往日容顏,脫胎換骨一般,綻放出了清新自然的新姿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讓我們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我們採取了源頭保護、沿線治汙、兩岸增綠、中水回用等系統性的修復與保護措施,還將建設10公裡的生態廊道,讓丹河串聯起老城區和高鐵新區,打造出「人在林中走,碧水城中流」的美景。當前我們已完成丹河(錦華街橋——南部兩河溼地)段的河道清淤工作;丹河(錦華街橋——龐村)段已完成3.5公裡廊道土方造型工作,正在同步進行綠化種植、騎行步道的透水混凝土路面施工;丹河(龐村——南部兩河溼地)段正在進行河道防滲工程土工膜的鋪設......」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第一階段工程現場負責人郭俊文一一向我們介紹著。
丹河連接著高平的歷史,訴說著高平的現在,更承接著高平的未來,是高平一代代人成長的記憶。高平市委、市政府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的信心和決心勢不可擋,是為民造福,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生態環境的又一次生動實踐。力度之大,範圍之廣,規格之高,可謂前所未有。「我們正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幹勁,強力推進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第一階段工程,全力以赴確保年底完成丹河下遊段5公裡的生態長廊主體建設工程,向市委、市政府交上一份滿意答卷。」郭俊文滿懷信心地說道。
沿線治汙 達標排放—— 逐步讓丹河的水質好起來
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沿線治汙是關鍵,為此我市把丹河沿線治汙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今年我市不僅將天陽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提上日程,並在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米山園區新建一座汙水處理廠,這樣可有效實現丹河流域(高平)段沿線水質達標排放,讓丹河流域(高平)段告別臭水燻天的歷史,再現碧水長流的生態美景。
天陽汙水處理廠因設備老化、工藝落後、處理能力不足,處於關停狀態。今年隨著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第一階段工程的正式啟動,我市下大力氣對天陽汙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改造後,處理的水質將由原來的城鎮排放標準一級A類,提升至地表水V類,有效實現汙水處理的提檔升級。來到廠區,工人師傅們正在加緊安裝新設備,地上隨處可見拆卸下來的老舊零部件。據施工人員介紹,當前他們正在進行反硝化系統和除臭系統構築物的建設。鼓風機房、配電間、脫水機房、提升泵房主體已全部完工。為了搶時間、趕進度,他們增加了人員和設備,加班加點進行施工,全力確保年底完成進水調試的目標任務。
來到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米山)汙水處理廠施工現場,安全生產倒計時牌上,「米山汙水處理廠距離完成進水目標還有45天」的字樣格外醒目。廠區內,只見塔吊林立,混凝土車、鏟車、挖掘機、運輸車等大型機械來回穿梭,施工人員堅守崗位、奮戰正酣,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郭俊文介紹,「入冬以來,我們制定了堅持搶幹50天,全力實現進水的目標。當前中建五局的施工人員堅持兩班倒,發揚團結奮進、苦幹實幹的精神,只爭朝夕、全員奮戰,確保年度完成進水目標任務。目前,工程主體框架基本完工,準備進行主體砌築、地面回填平整等工作。工程全面完工後,近期可實現處理汙水規模達10000噸/天,遠期可實現處理汙水規模至20000噸/天,將有效推進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汙水和米山鎮鎮區居民生活汙水的達標排放,最大限度減少母親河的生態壓力。」
河路共治 增添活力 ——助力開發區和高鐵新區同城化發展
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我市高質量轉型發展的主陣地,道路先行是關鍵。我市通過河路共治,將開發區興園路建設與東倉河治理同步推進,實現與高鐵新區高效銜接,助力開發區和高鐵新區同城化發展。同時可串聯起蘇莊灣溼地、南湖、牛山、丹河下遊段等生態資源,為打造「古韻長平、活力新城、錦繡高平、康養福地」增添活力,注入生機。
開發區興園路東起米山工業大道,西至208國道。全長2.5公裡,寬36米,為雙向4車道。來到施工現場,只見寬闊的道路路基已成型,鏟車、挖掘機、運輸車輛在平坦的路面繁忙作業。據該項目施工負責人介紹,目前興園路道路路基平整、地埋管道已完成90%。標頭已鋪設水穩300米,標尾至高速路已具備鋪設水穩條件。施工人員正搶抓晴好天氣,攻堅克難、加班加點,全力以赴加快工程進度,確保年底兌現簡易通車的鄭重承諾。
東倉河作為丹河支流,緊鄰開發區興園路,由北向南,自河西鎮蘇莊村北匯入丹河,全長22.45公裡。我市堅持河路共治,將開發區興園路建設與東倉河治理統籌推進,進一步加快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步伐。當前,東倉河治理工程高鐵橋段河道已開挖,正在進行襯砌。其他段已完成測繪,準備進行開挖。「當前隨著氣溫的反覆變化,給施工造成一定影響,我們全力調動人員、機械設備等,加緊施工,奮力衝刺,確保東倉河治理工程按照預定目標加快推進。」正在繁忙施工的工人師傅向記者說道。
生態補水 中水回用——逐步讓丹河的水質豐起來
高平水資源緊缺,如何讓丹河的水質豐起來,這是加強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面臨的一大難題。我市堅持高標準規劃,積極踐行生態環保理念,通過生態補水和中水回用兩項舉措,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逐步讓丹河的水質豐起來。
生態補水主要是通過丹河上遊及周邊庫區的水資源對丹河進行季節性給水,解決丹河斷流、乾旱的現狀。南部中水回用工程是從兩河溼地(丹河、許河交匯處)取水,通過輸水管道連通河湖,保證老城區新城生態用水需求,從根本上解決丹河水量不足的現狀。
當前南部中水回用工程,輸水管道已從兩河溼地(丹河、許河交匯處)鋪設至蘇莊灣溼地,一體化泵站已基本完工,輸變電工程正在進行收尾。「今年我們的工程目標是年底實現進水,將兩河溼地的水順利輸送至蘇莊灣。目前,時間緊、任務重,工人師傅堅持「白+黑」兩班作業,不怕苦、不怕累,全力衝刺,確保圓滿完成進水目標任務。」郭俊文表示。
生態溼地 山水相依 ——逐步讓丹河的風光美起來
逐步讓丹河的水質好起來、豐起來,最終目標是讓丹河的風光美起來,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環境,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我市依託翠屏牛山、悠然南湖、古韻蘇莊的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和高鐵新區高平東站便捷交通優勢,新建蘇莊灣溼地,打造大美湖區,構建起「一心兩肺,一站一村」的總體山水景觀格局。以翠屏牛山為一心,以悠然南湖和蘇莊灣溼地為兩肺,以高平東站為一站,以古韻蘇莊為一村,融入青山綠水、人文古韻、現代時尚等元素,逐步讓丹河的風光美起來,成為高平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
蘇莊灣溼地工程總佔地面積630畝,可形成水面330畝,以「新城樂活水岸、綠色城市客廳」為功能定位,建設帶狀生態濱水空間,以生態慢行步道串聯起老城新區。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水系景觀、溼地保育、綠化、亮化、道路、智慧管理、康體遊樂設施等,共分為入口廣場區、人工湖區、親水活動區、休閒活動區、林蔭活動區、健身活動區、背景林帶種植區、中央水景區等區域。
只見蘇莊灣溼地工程遼闊的湖域造型已成型,觀鳥臺高高聳立,遠處與松柏掩映的牛山相連。駐足此處,開闊的視野,遼闊的景色,「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生動畫卷浮動在腦海。「蘇莊灣溼地工程作為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第一階段工程的一項重大工程,工程量大,任務艱巨,我們全體施工人員在保質量、保安全、保進度的前提下,只爭朝夕、砥礪奮進,以時間賽跑,向目標奮進,正在加快進行湖底防滲工程土工膜的鋪設。我們的年底目標是確保年底實現進水目標,我們保證完成任務!」該項目施工負責人鄭重承諾。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在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第一階段工程各施工現場,全員奮戰、施工正酣,卯足了勁兒向年底目標衝刺,處處熱火朝天,處處充滿生機,處處孕育希望,譜寫著一曲滿懷激情、砥礪奮進、未來可期的生動畫卷。「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第一階段工程的美麗藍圖已繪就,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鼓足幹勁,攻堅克難、奮勇爭先,全力以赴加快推進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第一階段工程,圓滿完成年底各項目標任務,向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郭俊文語氣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