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李黔津,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中華文化:黃河,長江,海外。
人們常常以「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因為黃河文化的確長期居於多元文化的領導地位,不斷地給予周邊文化以深刻的輻射和影響,為加速民族融合、形成一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發揮了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的作用。傳說,堯舜時代,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貓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R穌於羽山,以變東夷。這種宗族遷徙的傳說,、折射了黃河文化對四裔的擴散情況。以後又有禹會諸侯於會稽,商封用兵於淮夷,周太伯奔吳等等,都將黃河文化廣為擴散。
黃河文化廣為擴散,一是因為其先進性,文化交流的一般規律是,較高的文化必然向較低的文化流動。一是由於其政治上的正統地位,中國一形成國家就具有政治大一統的傳統。第三是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具有聯通北部草原文化、南部長江文化的必然性。古代中國作為一個巨大的地理單元,於外部世界處於相對隔離和半隔離的狀態,而黃河流域恰恰是北部草原和南部長江流域之間的中間地帶,不斷地融合草原遊牧文化,並持續向南方輸送自己的文明。北受南進,成為南北多元文化薈萃交流的要衝、雙向交流的「渦輪機」、向外輻射的「揚聲器」,帶動了文化一體化的進程。這也形成了其自身的一大特徵:有進有出的包容性,既是凝聚中心又是輻射中心,具有非凡的同化力,從而成為中華文化歷經戰亂而不斷裂的中流砒柱。
當然,不能認為黃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唯一代表。長江文化無論在起源之早、程度之高上均不亞於黃河文化,它是整個中華文化的另一大中心區。所謂的夏朝起於良諸文化說,不管這種說法最後能否成立,但它勾勒了夏初軍政大事與長江流域的聯繫。紀仲慶在《在良渚文化的影響與古史傳說)中說:良緒文化以宗、璧、錐為特徵的玉器文化沿江而上,經安徽薛家崗折而轉南傳播到江西都陽湖流域的德安、靖安、新餘一線,最南到達廣東境內,發展出大峽文化;往北則跨江渡淮,傳播到蘇北、山東一帶;又折而向西,出現在西北延安地區。
陳剩通則認為良諸文化的贊餐紋為夏商王朝全盤繼承,並成為夏文化的核心內容,這一事實充分證明:夏文化起源於東南文化圈。還有與中原文化不同的楚文化,發祥於長江中遊的江漢平原,播染於巴、蜀、滇、吳、越,被及華夏、嶺南,在後來的歷史興會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古若水(今雅龍江)地區有許多古史傳說,與五帝有密切關係,是探索中國文明、長江文化的一個值得注意的地區。宋以前的人以眠江為長江正源,崛江也有大禹活動的古史傳說。民族遷徙的頻繁帶動了文化傳播的活躍,無論對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都產生過深刻的影響。而且有理由說,兩大流域的文化,具有同源異流的同構性。
無論是長江流域的文化還是黃河流域的文化,對東南亞、南亞以及中亞、西亞甚至環太平洋地區都有過輻射和影響。自法國漢學家德·吉列根據《梁書·諸夷傳》說和尚慧深到過扶桑園,提出中國和尚發現美洲的假說,二百年來不斷有新證,有(中國人最早移植美洲說)、(哥倫布前1000年中國僧人發現美洲考)、(揚帆美洲3000年—殷人跨越太平洋初探)許多論文,來證明扶桑國即墨西哥。(龍鳳文化源流)一書則認為印第安人的八卦太陽曆繼承了中國的八卦歷,進而推斷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五六千年以前東渡美洲的中華先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1991年10期刊載的約瑟夫·布魯查克的論文《奧次頓哥》,文中介紹了奧次頓哥村的易洛魁人(印第安人的一個部落)保存的彩色鹿皮畫《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和《蛋尤風后歸墟扶桑之夜圖》。有人認為這是易洛魁人五六千年前移民美洲的中國軒轅黃帝族的後裔的確鑿證據。
武王滅商從獄中釋放出箕子,但箕子不肯臣周,領著商遺民幾千人輾轉流亡到朝鮮半島的北部建立了國家,定都平壤。朝鮮的史書記載著箕子開國的史實。
臺灣島早在舊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居住。臺南縣的左鎮人屬晚期智人,其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則有大岔坑文化、圓山文化、鳳鼻頭文化、芝山巖文化等,基本上都是從大陸傳過去的,尤其是受與他們隔海相望的福建的曇石山文化的直接影響。圓山文化的帶翼青銅箭頭,形制與商、周文化相同。臺灣學者認為,芝山巖文化在臺灣沒有住型,不是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其文化內涵與大陸東南沿海,特別是浙江、福建一帶的新石器文化有密切聯繫,應當是從大陸傳播過去的。
要想理清古代文化傳播的頭緒實在是任重道遠的「苦差事」,但意義重大,前景感人,現實的要求也給予我們一種生動的責任感。
斯賓塞等的(文化地理學》將文化擴散分為物質擴散和刺激擴散。李約瑟將刺激擴散稱為「激起傳播」,並說這種類型的傳播是種觀念的擴散,並非通過實物來實現傳通,而是由於思想的暗示,引起不同源卻大體相似的文化產品,從而可以在沒有明確證據時,將時間居後的再發明視為刺激擴散的產物。還有人將文化擴散分為擴展型和遷移型的兩類,前者是種順序傳播,接受者或地區會越來越多,像夏、商、周這樣的大一統中心都具有這種傳播體能。但是就像中國文明中心是不平衡而且多元的一樣,各不同的文化集團之間,容易接受單一的技術的或工藝的文化,而不容易接受對方一整套的文化系統。各大區域之間的文化認同有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