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2021-01-09 澎湃新聞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支撐

2021-01-07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藍字關注四川社科院

即刻獲取天府智庫新內容

編者按

1月5日,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教授接受封面新聞採訪,認為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支撐。全文如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科學部署,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為新中國在新發展階段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幾乎都起源於大江大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1月5日,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展望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溯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是關鍵,他同時表示,「中華文明連續五千年不斷代,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他也在類比研究中發現,長江和黃河是 「雙聯體」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由此可以說明中華民族為何生生不息,並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學理解釋。

李後強表示,通過類比生物遺傳基因,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角度提出了 「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的觀點,他認為中華文明的根魂在長江黃河,中國的江河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中國的文化基因強大穩定,具有自我修復和永續傳承的能力和特徵。

「長期以來,學界關於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分開的。」他表示,將長江、黃河整體進行研究將產生了1+1>2的非線性放大效應,研究中國問題、 中華文化,必須將長江和黃河作為整體進行分析,才能得到全面準確的結論。

他也表示,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觀點系統解釋了為何中華文明5000年燦爛輝煌延綿不絕為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可戰勝,為何中國早有 「大一統」 思想,為何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很好等「學術之問」。

李後強提到,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基礎和標誌,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這一觀點,既能說明中華文化區別於世界其他文化的獨特性,也能解釋中華文明的根本來源和根基,還能預見在長江經濟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指引下將繼續發揚光大長江和黃河組成的中華文化基因看得見、 摸得著推進文化自信建設更有方向性和著力點。

「長江和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父母河,千百年來養育著華夏兒女,雖然它們有較強的穩定性、遺傳性、修復性,但也經受不起過多折騰。」李後強表示,長江與黃河的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文化傳承、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幸福、中華民族復興的千秋大事,只有加強保護、有序開發、充分激活長江和黃河「雙聯體」,加強連接二者的「鹼基對」建設,促進二者協同發展、融合發展、一體發展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以下是李後強針對相關問題的解答

01

問:為什麼中國五千年文明不斷代?

李後強:因為長江和黃河構成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DNA) 雙股結構有三個突出特點:

第一滿足整體定律: 自身穩定性強;

第二滿足屏障定律: 抵禦外來侵略和衝擊的能力強;

第三滿足修復定律: 具有較強的自我複製、自我修正等功能DNA分子呈雙螺旋結構具有較強的穩定性。

02

問:為什麼中國一直有「大一統」思想?

李後強:古往今來,中國人民的潛意識一直認為,只有統一了秦嶺南北,同時擁有長江黃河才能夠真正地穩定與繁榮,才能稱之為大國。發源於黃河流域的儒家思想的核心觀點就是主張大一統,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大一統」思想與長江、黃河共同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共同構成的陰陽 「太極結構」 密不可分。

03

問:為什麼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很好?

李後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並且是全面集中的領導。

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下大同、 「大一統」 的思想能夠凝心聚力,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奮鬥目標;

二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兩條大江大河的國家,共同構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具有社會主義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載體;

三是長江和黃河組成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片段豐富,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迴旋空間,根據生物遺傳學可知,基因包括的遺傳特性越完整、越豐富、越多樣適應能力就越強,長江和黃河的河流海拔高差均超過5000米,擁有高原、沙漠、盆地、平原等多種地貌形態,具有較大的調控、選擇、互補、重組的空間和餘地,可變性和適應能力強。

04

問:為什麼有限的江河長度能構成基因鏈條?

李後強:因為從長度看,長江和黃河雖然分別只有6397千米和5464千米,但從歷史時長看,中華民族的基因不只5000年,而是萬年、 億年以上,而且長江與黃河的支流無數,滿足分形 (fractal) 結構。從發源和流域看,長江和黃河全流域均在中國境內,猶如生物基因在同一生物體內,有構成文化遺傳基因的基本條件,同時極大方便了整體開發、 綜合治理、 統籌利用。

原標題:《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支撐》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支撐 2021-01-07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類比研究發現,長江和黃河是「雙聯體」,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且符合整體定律、遺傳定律、重組定律、突變定律、互補定律、屏障定律、修復定律、耦合定律,由此可以說明中華民族為何生生不息不可戰勝、為何中國一直有「大一統」思想等「學術之問」,從而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理論支撐和學理解釋。
  • 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類比研究發現,長江和黃河是「雙聯體」,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且符合整體定律、遺傳定律、重組定律、突變定律、互補定律、屏障定律、修復定律、耦合定律,由此可以說明中華民族為何生生不息不可戰勝、為何中國一直有「大一統」思想等「學術之問」,從而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理論支撐和學理解釋。
  • 從中華文化的形成過程,看文化自信的底氣
    只有把自己的文化搞清楚,把它的優缺點都弄明白,才能談得上文化自信,並且這時候談文化自信,你自己首先是心裡有數的。循著這個思路,梳理一下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特點,然後再思考文化自信的話題。春秋戰國時期數百年時間,由於各地人口的流動,各國之間的徵伐稱雄,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繁榮,形成歷史上一個文化高峰,是一個成熟期。但是在此之前,還有很長時間的各種文化積累的過程。
  • 中華文化:黃河,長江,海外
    大家好,我是小編李黔津,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中華文化:黃河,長江,海外。人們常常以「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因為黃河文化的確長期居於多元文化的領導地位,不斷地給予周邊文化以深刻的輻射和影響,為加速民族融合、形成一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發揮了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的作用。傳說,堯舜時代,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貓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R穌於羽山,以變東夷。這種宗族遷徙的傳說,、折射了黃河文化對四裔的擴散情況。
  • 踏尋渭河平原中華文化基因演進與裂變:01渭河平原是中華文化母體
    這片地理空域的東南,南部是浩浩湯湯的東海,黃海和南海。發源於各方崇山峻岭之中的水系奔湧入海;特別是,猶如兩條巨龍的黃河與長江昂首向東,將撫育了中華大地的清明透徹,濃鬱渾厚的瓊漿玉液一瀉萬裡,匯聚成中國的萬裏海疆。這就是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神奇的大地:九州蒼蒼,五湖茫茫,四海洋洋。
  • 中華文化·第三屆黃河文化論壇在鄭州舉辦
    黃河孕育出了紅色文化、鬥爭和創新精神以及向上向善和治國理政的理念;二是順應時代需要。希望大家創建載體搭建平臺,千方百計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延伸歷史文脈、提高文化自信;三是彰顯開放包容情懷。黃河是母親河,具有海納百川、包攬萬物的格局,融進有北潦河、南長江等元素,同時還有外來文化滲透,大家一定要在共同治理上全國一盤棋,形成大合唱,齊心協力,群策群力,真正把論壇辦成一場思想盛宴。
  • 弘揚黃河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孫擁軍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和華夏文明的搖籃。奔騰向前、川流不息的九曲黃河,塑造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鍥而不捨的拼搏與奮進精神,更孕育了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推動著中華民族鏗鏘前行。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在全國人民對抗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不斷湧現的平凡英雄身上就體現出這種優秀的中華文化帶給我們的深厚而強大的力量。
  • 踏尋渭河平原中華文化基因演進與裂變:01渭河平原是中華文化母體
    這片空域的東南,南部是浩浩湯湯的東海,黃海和南海。發源於各方崇山峻岭之中的水系奔湧入海;特別是,猶如兩條巨龍的黃河與長江昂首向東,將撫育了中華大地的清明透徹,濃鬱渾厚的瓊漿玉液一瀉萬裡,匯聚成中國的萬裏海疆。這就是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神奇的大地:九州蒼蒼,五湖茫茫,四海洋洋。
  • 黃河文化符號重構與中華文化認同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代表  在中國大江大河體系中,黃河幹流並不算最長,流域面積也不算最大,但是黃河對於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而言,其象徵意義並不是其他大江大河所能比擬的。黃河從青藏高原一路東下,跨越中國地理的三大階梯,直奔大海。其中黃河中遊與中下遊之交最具代表性的河洛文化和關中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中華詩詞的傳承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精闢闡述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重大意義。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師大考察時表示,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強調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 文化自信,需要繼承中華傳統和先秦思想文化,重構現代倫理價值觀
    公知會反駁和斥責反對力量為義和團、極左和親權派,必須承認民粹主義是非自覺非理性的,但這種對西方透視後的文化自信,將從此生根,精英們理應澆水施肥,必須理性重構現代中華文明必須的核心倫理和「德」性文化。從文化的諸要素的關係來看,中國文化是以道德為其核心的。梁漱溟明確把「道德氣氛特重」列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徵。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根植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 展現中華文化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一方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需要昂揚的精神狀態,需要智慧和力量,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我們反對文明衝突論,堅持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的各美其美、交流互鑑,文化自信是前提。
  • 吳根友:中華文化的「傳統」與「自信」
    原標題:中華文化的「傳統」與「自信」   無論是否按照「軸心文明」的觀點看,古典的華夏文明都是一種自足的文明形態。在現代世界,今日的中華文明仍是一種獨特的文明形態。
  • 全國人大代表王文保:傳承黃河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文明起源是人類社會最重大的學術課題之一,開展文明起源研究對於探索中華多元一體文化的形成,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民族之根魂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價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 中華文化·第三屆黃河文化論壇在鄭州成功舉辦
    為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一周年,10月21日至22日,中華文化·第三屆黃河文化論壇在河南鄭州隆重舉行。黃河孕育出了紅色文化、鬥爭和創新精神以及向上向善和治國理政的理念;二是順應時代需要。希望大家創建載體搭建平臺,千方百計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延伸歷史文脈、提高文化自信;三是彰顯開放包容情懷。
  • 西藏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文化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我們正確認識西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繼承和弘揚西藏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根本遵循。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前言我們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大國。各種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使我們文化自信的出處。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統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易經》實際上是傳統文化的一個源頭,也是儒、道共尊的經典。《道德經》的出現使道家成為獨立的思想流派。而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中原,並逐漸與儒、道融合,構成佛與儒、道,三足鼎立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