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產於湖北遠安縣鹿苑寺黃茶被送入皇宮。一日,乾隆皇帝飲用此茶之後,頓感精神煥發,神思飛揚,食慾大增,隨賜名「好淫茶」。從此,遠安黃茶聲名遠播,享譽天下。
光緒九年(1883年),雲遊高僧金田,來到遠安鹿苑寺講經論法,飲用「好淫茶」後,當即賦詩一首:「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種馨香滿面燻,不但清心明目好,參禪能伏睡魔軍。」
上至皇宮帝王,下至雲遊高僧,都對遠安黃茶讚美有加,乃至今天被國家農業部認證為農產品地理標誌,這遠安黃茶吸引人胃口的,究竟有什麼魔力呢?
2018年3月21日,遠安黃茶開園採摘在遠安縣舊縣鎮鹿苑寺啟動。當日,遠安黃茶省級非遺傳承人、鹿苑寺村1組農民楊先政,手工製作出新春第一鍋黃茶,售賣價格1500元1斤。
遠安黃茶,又稱鹿苑茶,距今已有近800年歷史。《遠安縣誌》記載: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年)就有鹿苑茶。清同治五年的《遠安縣誌》稱:「遠安茶以鹿苑為絕品」。鹿苑茶開始由鹿苑寺的僧人種植,後為農戶引種種植和開荒定植,逐漸形成一定茶園規模。
唐代陸羽《茶經八之出》記載: 「山南(道):以峽州上。(原註:峽州生遠安、宜都、夷陵三縣山谷)。」可見,遠安早在唐代就是出好茶的地方。民間流傳著一首古老民謠:「清溪寺的水、鹿苑寺的茶、寶華寺的香爐、玉泉寺的塔。」
據遠安黃茶非遺傳承人楊先政介紹,遠安黃茶製作,有其獨特的工藝,每年清明前到穀雨間,是採制黃茶的最佳時間,遠安黃茶對鮮葉要求近乎苛刻,採茶標準為一芽一葉,鮮葉勻齊、不帶枯枝雜葉,只取嫩葉。
一個採茶工,快手每天只能採2斤鮮葉,慢的只採得1斤左右鮮葉,產量十分有限。炒制黃茶,要經過殺青、炒二青、悶堆、揀剔、炒乾等5道工序。
其中,悶堆是形成遠安黃茶特有品質的關鍵,經過炒二青的茶坯,堆積在竹盤之內,需拍緊壓實,上面蓋上溼布,悶上5-6小時,促使茶葉色澤黃變。一個熟練的茶師,一天也只炒得4斤黃茶。但凡親睹黃花採摘、炒制過程之人,都會覺得遠安黃茶的高貴。
遠安黃茶炒幹成形後,外形條索環狀(俗稱環子腳),白毫顯露,色澤金黃(略帶魚子泡),湯色黃淨明亮,香氣神異,且持久清香,嘬之生津,滋味醇厚甘涼綿長,葉底嫩黃勻整。
據檢測,遠安黃茶主要理化指標為:水分3.88%、水浸出物47.02%、粗纖維0.9%、茶多酚17.36%、咖啡鹼(以幹基計)2.8%、游離胺基酸2.306%。
遠安黃茶的營養成份,讓其具有解渴生津,倦時醒神,躁時寧心,利尿清熱,排毒養顏,殺菌消炎,提高食慾,幫助消化,促進代謝等作用。有人甚至認為,黃茶可以治「懶病」。
泡出來的茶,黃葉黃湯,馨香撲面,飲入口中,回味悠揚,讓人腸神清氣爽。遠安黃茶的高貴品質,使其成為高端禮品,珍貴若金,遠銷武漢、北京、上海、廣州、臺灣等地。
據國家地農產品理標誌茶葉評審專家稱,遠安黃茶的品質一流,與這裡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密不可分。遠安黃茶產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紅砂巖風化的土壤質地,其砂粒含量高達77%,致土壤肥沃疏鬆,酸度適宜。
茶園分布在峽谷丘陵山坡上,這裡的海拔在12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5-16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峽谷之中,溪泉四季長流,早晚霧氣騰飛,終年氣候溫和,日照較短,雨量充沛,為黃茶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地域環境。
遠安黃茶,是我國茶葉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古往今來,盛名不衰,倍受全國茶客青睞,多次被評為全國名茶。1982年、1986年參加全國名優茶評比,被商業部評為「中國名茶」;1990年通過全國名茶複評;1991年獲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中國文化名茶」獎,同年獲全國名茶品質認證。
近年來,遠安黃茶又先後多次榮獲「全國名茶」「農業博覽會銀獎」「中國黃茶鬥茶大賽金獎」等榮譽稱號。
2015年,遠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功申請 「遠安黃茶」登記保護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2017年7月27日,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遠安「中國茶文化之鄉」、遠安黃茶「中華文化名茶」榮譽稱號。
遠安黃茶產於湖北省遠安縣,生產地域範圍為縣域所轄的鳴鳳、花林寺、舊縣、洋坪、河口、茅坪場、嫘祖等7個鄉鎮102個村。現在遠安黃茶種植面積達3500公頃,年產茶葉3150噸,當地許多茶農,靠發展黃茶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劉洪進、餘文暢、李媛媛/圖文
附科普知識
黃茶的功效
(1)黃茶是漚茶,在漚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有好處,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懶動肥胖、都可飲而化之。
(2)黃茶能穿入脂肪細胞,使脂肪細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復代謝功能,將脂肪化除。
(3)黃茶中富含茶多酚、胺基酸、可溶糖、維生素等豐富營養物質,對防治食道癌有明顯功效。
(4)此外,黃茶鮮葉中天然物質保留有85%以上,而這些物質對防癌、抗癌、殺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葉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