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茶的迷戀,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在中國,由於產地、時令、氣候、存放以及由於各地交流等原因,加上加工工藝不同,雖然基礎茶分為六大類,但細分起來有幾百中之多。但有一大類茶可以說十分小眾,甚至有很多人沒聽說過,那就是今天要聊的「黃茶」。
黃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屬六大類基礎茶類之一。很多人喝茶喝了一輩子,甚至都沒聽說過黃茶,為什麼身為六大類茶之一,卻如此小眾呢!原來黃茶以為其種類少、產地少、產量少而且加工工藝難掌握,使其變的曲高和寡,很少有人能把它作為日常飲品,久之就成了最為小眾的一類茶。黃茶也是我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類茶,早在上古時期就被人們飲用。
其實黃茶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傳說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經過湖南駕崩於君山,娥皇女英尋夫趕至君山,聽說舜帝駕崩,撫竹痛哭,淚灑成斑,並將隨身帶來的茶籽播於君山,以寄哀思,感謝百姓。這棵茶籽此後經悉心培育 ,在君山白鶴寺長出了三兜健壯的茶苗,成為君山茶母本,也是黃茶之源。
黃茶唐朝時,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和親,就曾帶君山黃茶作為嫁妝帶到西藏,成為傳播華夏文明的使者。在古代經濟最為繁榮的宋朝,送宋人稱讚「君山銀針色滿,香韻,味覺,形佳」世稱「四美」。在1956年萊比錫世界博覽會搶,君山黃茶奪得金獎,堪稱茶中「茅臺」。一杯黃茶,記載著世界歷史的風雲際會;一杯黃茶,典藏著華夏文明的泱泱盛世。
那為什麼,時至今日黃茶仍然曲高和寡,人們對它知之甚少呢。除了品種少、產量低之外,更重要的是黃茶的悶黃工藝十分難把我,只有經驗豐富的老茶工,根據原料,火候,顏色變化才能把握。沒有確切的溫度、溼度、時間的控制,製作過程需要茶工不間斷的觀察,火候太過過不夠都會使茶葉廢掉,不能再加工。每一道工序必須人工照料,而且耗時比較長。悶黃工藝無法被機器取代,這才造就了黃茶的醇厚香味,和甘甜口感。悶黃還去除了茶的刺激性,茶性溫和,程度不同香氣各異!
由於黃茶是微發酵茶,不僅最大程度保留了原茶的色香味,在發酵過程中去除了刺激性,而且產生了多酚氧化酶,對調理人體血液、腸道好處非常多,更適合人類養生保健,有「杯中黃金」的美譽。黃茶的種類主要有海馬宮茶、霍山黃芽、君山銀針、遠安黃芽、平陽黃湯等,相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杯中黃金」之稱的黃茶也會成為尋常百姓家的茶桌常客。
話說各位看官,有沒有品嘗過黃茶呢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