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風波塵埃未定,馬克龍呼籲英語媒體支持法國的反恐立場

2020-12-12 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11月1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致電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本·史密斯,強調法國在遭受恐怖襲擊後依然堅持世俗主義理念,呼籲英語媒體支持法國的反恐立場。

據卡達半島電視臺16日報導,馬克龍致電本·史密斯,批評後者將法國的反恐立場稱為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馬克龍認為,此番報導將賦予更多暴力活動「合法性」。

「當我看到多家我相信與法國共享相同價值觀的英語報刊將暴力活動『合法化』的時候,且聽到他們認為問題的根源是法國是種族主義國家,且患有伊斯蘭恐懼症的時候,我覺得法國與英語國家間共享的價值觀消失了。」馬克龍說道。

史密斯則在自己發表於《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內寫道,馬克龍指出「外國媒體未能理解世俗主義,而這是法國政治與社會的支柱之一」。

半島電視臺刊文指出,此前英國《金融時報》也曾發表一篇題為《馬克龍關於「伊斯蘭分裂主義」的戰爭》的文章,雖然該文在10月8日發表不久後就被以「事實錯誤」為由而刪除,但仍然招致法國的強烈回應。馬克龍在寫給英國《金融時報》的一封信中捍衛法國的立場,他否認法國對穆斯林有侮辱行為,強調法國「對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佛教徒和所有有信仰者而言」都是一個世俗國家,即使遭受攻擊,法國貫徹世俗主義的決心也矢志不渝。

自從諷刺雜誌《查理周刊》於9月重新發行有關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以來,法國陸續發生多起暴力襲擊事件。9月25日,一名男子在查理周刊的舊辦公室外面用刀刺傷兩人。10月16日,法國教師塞繆爾·帕蒂在學校外遭砍頭殺害,原因是曾在授課中展示有關穆罕默德的漫畫。10月29日,一名突尼西亞男子在尼斯一所教堂內用刀殺死三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維也納恐襲華人僑領遇難!槍手剛被提前釋放!馬克龍遭死亡威脅回擊...
    馬克龍:「敵人要搞清楚,他們惹的是誰」  奧地利維也納發生恐襲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交網絡發文說:「繼法國之後,友邦遭到了攻擊。我們的敵人必須要搞清楚,和他們交鋒的是誰。我們絕不會退讓。」    ▲ 3日,馬克龍前往奧地利駐法國大使館看望慰問,以表達「對奧地利人民的無條件支持」。
  • 尼斯恐襲,法國的反恐死循環
    尼斯恐襲,法國的反恐死循環 2016-07-26 10:09 作者:張星雲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6年第30期
  • 法國接連發生惡性恐襲、總統馬克龍畫像被燒毀....
    第三名受害者是一位30多歲的非裔女性,她在被兇手刺中多次後拼命逃生,身負重傷跑到了交通對面的一家酒吧尋求幫助,但遺憾的是因為失血過多最後這名女性不幸身亡。當時的教堂一片混亂,兇手隨機刺殺禱告的群眾,拿著鋒利的尖刀試圖朝他們的喉嚨划去,在場多人受傷。
  • 土耳其總統呼籲民眾抵製法國商品 歐洲最重要國家站出來支持法國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呼籲土耳其民眾抵製法國商品,因為法國政府最近對宗教極端主義採取了更強硬的立場。 在一次電視講話中,埃爾多安表示,「如果法國有針對穆斯林的壓迫」,世界各國領導人應該保護穆斯林。
  • 法國和穆斯林徹底槓上了,馬克龍下令軍警開火
    據法新社10月29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天在該國東南部城市尼斯表示,為應對恐怖主義威脅,法國將大幅增加執行反恐任務的軍警數量,並提升反恐戒備等級,而這意味著法國軍警或將獲得自主開火權。報導稱,當天上午尼斯聖母大教堂附近發生一起恐襲事件,一名男子持刀砍殺他人,造成至少3人死亡,多人受傷,死者中有一名老婦被兇手割下首級,目前兇手已被警方逮捕。事發後馬克龍立即趕往尼斯市慰問當地民眾,他在講話中嚴厲譴責了這起「恐怖襲擊」,並承諾將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打擊恐怖主義。馬克龍還呼籲法國民眾保持團結,不要向恐怖主義低頭。
  • 歐洲最重要國家站出來支持法國了
    歐洲最重要國家站出來支持法國了 2020-10-27 2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外交部回應倫敦橋恐襲:反恐絕不應有「雙重標準」
    這是一起不幸的案件,我們對無辜遇難者表示哀悼,對他們的家屬和受傷人員表示慰問,對英國警方採取果斷措施應對有關暴恐行為表示理解和支持。同時,很多人跟我一樣都在想,如果這起恐襲案件發生在中國,英美媒體會怎樣報導和解讀?根據以往的經歷,估計他們會把兇手美化成被壓迫而不得不反抗的「鬥士」,質疑警察近距離開槍擊斃兇手是「過度使用暴力」。
  • 巴黎恐襲再敲歐洲安全警鐘
    當地時間5月12日晚,法國首都巴黎市中心發生持刀傷人事件,造成至少1人死亡、4人受傷。襲擊者被巴黎警方擊斃。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稱製造了此次襲擊事件。巴黎恐襲再次引發輿論對法國安全政策的批評。
  • 維也納恐襲系「獨狼」作案,奧地利政府承認安全疏忽
    內哈默在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依據現有信息,恐襲發生前「有些事出了岔子」。內哈默說,今年7月,斯洛伐克情報部門向奧政府提供信息,顯示法伊楚萊企圖在斯洛伐克境內購買武器彈藥未遂。然而接下來,「顯然這裡面溝通出了問題」。內哈默呼籲組建獨立委員會調查其中「錯誤」。內哈默在發布會上還修正警方先前判斷,說經過查驗公眾上交的超過2萬份手機視頻資料,認定法伊楚萊2日晚系單獨作案。
  • 兩女一男被殺,法國尼斯教堂恐襲案嫌疑人為一突尼西亞籍男子
    法國國家反恐檢察官讓-弗朗索瓦·裡夏爾29日晚公布了當天上午尼斯教堂恐襲案的調查進展。 法國國家指紋庫中沒有此人的資料。 裡夏爾通報了29日案發時的細節以及受害人情況。他表示,4名警察在案發幾分鐘後迅速制服了該名男子,從而避免了更大規模傷亡。警方隨後繳獲了一把行兇刀具,並在該男子遺留在教堂內的背包裡找到了另外兩把未使用刀具。此外,警方還發現了兩部手機和一本可蘭經。 法國反恐檢察院當天已經開始對此案進行調查。
  • 俄承認A321客機空難由恐襲導致 線索懸賞5000萬美元
    截至記者發稿時,俄官方未正式公布策劃此次恐襲的元兇。但此前國際媒體已傾向於認為,俄空難幕後黑手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此前已有報導說,英國和美國情報部門曾監聽到據信為「伊斯蘭國」埃及西奈半島分支人員的電話通信,並判斷正是這一組織在俄客機上安放了炸彈。
  • 法國聖誕集市槍擊最新消息:基本確定恐襲性質!已造成4死11傷
    法國聖誕集市槍擊最新消息:12月12日,法國斯特拉斯堡聖誕集市附近發生槍擊事件,目前已造成4人死亡,11人重傷。官方稱,可能與「恐怖襲擊」有關,法國的反恐部門已開始對此事件展開調查。
  • 惹惱中東各國背後:法國和土耳其為何又掐上了?
    10月26日,稱法國總統馬克龍需要「精神治療」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再度高調放話,呼籲土耳其民眾拒絕購買法國產品。法國外交部則發表了措辭嚴厲的聲明,要求各國針對法國的抵制行動和「仇恨遊行」必須停止。在沙特,抵製法國連鎖超市家樂福成為社交媒體熱門話題。法國產品被下架。圖片來源:Twitter在以色列,數百人於法國大使館外舉行抗議遊行,譴責馬克龍;在加沙地區,巴勒斯坦抗議者焚燒了馬克龍的照片;在孟加拉,抗議者高舉「馬克龍是和平敵人」的標語;巴基斯坦議會則通過決議,要求政府召回駐法國特使。孟加拉抗議遊行。
  • 為什麼法國總是恐襲不斷?
    為什麼法國總是恐襲不斷? 如果只是用難民危機來解釋恐怕略顯蒼白,法國所遭受的苦難,最終還是要回到法國本身。首先要對法國安全負責是是法國的情報系統,面對恐襲毫無作為。  去年11月13日法國巴黎連環恐襲事件之後,法國媒體《世界報》質疑,恐怖分子為什麼每次均能逃脫安全部門的注意?法國公營電視二臺等電視媒體發出同樣的疑問:那些已經被列入恐怖主義嫌疑名單、需要重點監視的人為什麼還能最終得手?
  • 尼斯襲擊事件冷思考:法國為何防不住恐襲
    新聞分析:法國為何防不住恐襲
  • 法國高鐵恐襲案暴露歐洲反恐漏洞
    在生死15秒中,悲劇得以逆轉,但法國高鐵恐襲案留給歐洲的任務卻遠遠尚未結束:赴敘利亞參戰、培訓的歐洲籍恐怖分子部分已回歸歐洲,「後坐力」現象顯現,歐洲國家警力卻遠不能做到對其定點監控,歐洲安全形勢前景堪憂。然畢竟不能在每一次,都祈禱在危急時刻,美國大兵可以從天而至。
  • 馬克龍當選:「弱勢總統」能否帶領法國走向強盛
    馬克龍傾聽他的支持者的呼聲。圖源:留園網5月8日凌晨2點左右,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結束,馬克龍以超過65%的得票率當選法國總統。馬克龍當選後面臨很多棘手問題,如難民潮、恐怖襲擊、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歐盟危機,這些危機都在法國積蓄多年,馬克龍能否帶領法國再度走向強盛?
  • 尼斯教堂恐襲已致三人死亡,大巴黎已出現模仿者
    法國總理卡斯泰在事件發生之後宣布把法國提高到「緊急攻擊」狀態,這也是法國反恐計劃中的最高級別。 參與法國反恐行動Opération Sentinelle的憲兵人數將會從4000人增加到7000人。
  • 維也納六處發生槍擊,突發恐襲重創奧地利心臟
    多國領導人向奧地利發去慰問電,不久前曾厲聲指責國內多起「伊斯蘭主義恐怖襲擊」的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對維也納恐襲事件表示譴責,他稱「這就是我們歐洲現在所處的情況……我們不會放棄反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3日援引以色列政治學者亞洛娃的話稱,歐洲近來的一系列恐怖襲擊看起來是相互關聯的,這些襲擊可能成為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開端。
  • 法國尼斯教堂襲擊案調查通報:嫌疑人為一名突尼西亞籍...
    裡昂警方則在上午逮捕了一名手持30釐米刀具的阿富汗男子,據悉該名男子在法國情報部門監控名單上。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地時間29日下午在尼斯表示,當天上午發生的襲擊是對法國的襲擊。馬克龍表示,在法國只有一個團體,就是國家。所有人應該更加團結,絕不向分裂精神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