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頭條小編微信:zzmxzwx
漳州頭條堅持宣傳社會正能量,傳遞漳州生活文化信息,是您了解漳州的窗口。QQ:630811429 報料熱線:114
提起漳州老街,人們想到的大都是位於古城中心的香港路、臺灣路、澎湖路、北京路等交錯而成的歷史街區,而九龍江南岸的鷺洲路卻鮮有人知。鷺洲路位於薌城橋南片區原東新橋橋頭至橋南閘口一帶,雖然與北岸熱鬧的市區僅一江之隔,但這裡卻有一種遠離塵囂、恍若隔世的感覺,點綴在老街之中的水月亭、古碼頭、示禁碑、舊廠房、老商鋪,可以遐想出它曾經的繁華。
鷺洲在明代屬漳州府龍溪縣詩墩保十二三都,清代及民國時期稱白鷺洲,新中國成立後一度改稱朝陽路。鷺洲路北面原與東新橋連接,是舊時進出漳州城南的重要通路,由於南北兩岸帶來的客流,這裡的商貿活動較為活躍。民國時期設有「白鷺洲市」,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鷺洲路成了城鄉結合處較為熱鬧的街市。2002年,連接南北兩岸的東新橋拆除,到鷺洲路便只能從南端的防洪堤閘口進出。原先鷺洲路上的橋南小學、造船廠及一些商鋪陸續搬出或者關閉。
時光流轉,世事滄桑,曾經的繁華已是銷聲匿跡。而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仿佛還停留在多年前那種原汁原味的「老生活」狀態中。觸摸老街,似乎還能看到當年商賈、旅客過往的行影以及歲月留下的故事,斑駁的青石瓦片,仍在述說著那些耐人尋味的往事。
俯瞰橋南片區
鷺洲夜色
風雨滄桑東新橋
東新橋又稱新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時稱文昌橋,為石質梁橋,長270米,寬7.2米,共有28個橋墩。橋中左邊建有水月亭,橋北建文昌閣,橋南建觀海樓(又稱鎮海樓),南北樓閣均為三層建築,蔚為壯觀。因九龍江常有水患,文昌橋屢毀屢修。民國十年(1921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原建於橋中的水月亭移到南岸的白鷺洲。改建後橋長178米,橋面行車道寬4.8米,兩側增設人行道,並建有6個避車半圓臺,橋墩部分保留原有船形石墩。改建後文昌橋更名東新橋,是當時漳州通往浮宮公路的主要橋梁。為了區別南門外的南橋,人們稱東新橋為新橋,南橋也就是後來的中山橋則稱舊橋。「文革」時期東新橋更名為工農兵橋,1980年恢復原名。2002年,東新橋被鑑定為危橋而拆除。
清末東新橋
在美國人查爾斯.威廉.華生收藏的一張清末漳州城九龍江岸邊東新橋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東新橋南岸的白鷺洲,停泊著許多商船和漁家船。照片是從當年威廉.華生來到閩南遊歷時購藏的《廈門及周邊鄉村景觀》影集中找到的。1918年威廉.華生去世後,其母校美國康柰爾大學收藏了華生的9000多冊世界各地影像資料並建立「華氏文庫」。這張清末東新橋照片,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東新橋影像。
在漳州文史專家馮水國收藏的一張1930年代東新橋的老照片中,同樣可以看到當年橋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人群裡面有挑擔、拉貨車等情景,真實再現當年東新橋上商賈行旅往來的盛況。
古風古韻水月亭
水月亭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為與文昌橋建成時同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廢,後又多次重建,亭內主要祭祀觀音佛祖。民國十年(1921年)改建為新橋後,觀音佛像及亭內文物移到橋南一帶,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橋南社信眾在橋南村口建觀音廟,原橋中水月亭移至觀音廟口。今廟內存有原水月亭石階和「佛光普照」牌匾。水月亭香火頗旺,亭下石板座常常坐滿老人及香客,成為當地人們休憩聊天的一個好去處。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十,是水月亭佛祖廟最為隆重的日子。這天水月亭都要舉行盛大的「放水燈」民俗活動。當天水月亭理事會的頭家及眾弟子早早就忙了起來,人們在廟前搭起案臺,用來供奉從廟中迎請出來的「水仙尊王」神像,旁邊擺放三盞特製的大型水燈王以及各色水果貢品,周邊信眾製作的水燈擺滿佛祖廟周邊,從各地慕名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晚上十點左右,「放水燈」活動進入高潮,人們聚集在九龍江邊,等到江水漲潮時,集中在江中小渚的水燈點燃蠟燭,在煙花爆竹聲中,人們虔誠地把載有各色貢品的水燈王和幾千盞水燈投放江中。水燈順九龍江漂流而下,以此表達百姓對「水仙尊王」的崇敬,寓意來年風調雨順,合家平安。清道光舉人曾省在《漳州四時竹枝詞》就有「笙歌入夜人家勝,並看河邊放水燈」的詩句,描繪當時「放水燈」的盛況。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十水月亭放水燈民俗活動
「示禁碑」記錄水運繁華
漳州古城南臨九龍江,北岸是傳統碼頭地帶,貨棧密集。土產山貨、農用工具與外來洋貨在這裡交匯。東新橋南岸直接連著鷺洲路,受北岸的輻射,南岸臨江一帶也成為貨船、木排等停靠的地方,南北兩岸穿梭往來的商旅絡繹不絕。鷺洲路上的「五腳距」騎樓建築,模糊褪色老店號,鑲嵌在民房牆面的「示禁碑」,依然能夠讓人感受老街曾經繁華。
在鷺洲路14-16號之間的小巷民房牆面,尚存有一塊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龍溪縣示禁碑」,材質為花崗巖石質,碑寬66釐米、高145釐米。內容大意是當年九龍江面常常停靠著大批九龍江上遊下來的杉木,由於杉木是當年重要的官辦用料,為防止「混行採賣」、「擾亂軍工」、「高抬價值」等不法經營行為,官府告示經營買賣杉木生意必須經過批准,嚴禁越屬。
九龍江西溪上遊的南靖、平和是傳統的林業產地,山區竹木主要是通過扎「木排」放流的方式流入漳州一帶售賣,各地「木排」順江而下,到漳州後再轉運各地,滿足了九龍江中下遊閩南地區對木材的需要。這塊160年前的「示禁碑」,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當年鷺洲碼頭水運功能及商貿情況。
橋南古碼頭遺址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龍溪縣示禁碑」
鷺洲路上的老民宅
原造船廠大門
林南中,筆名南風,就職於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分行,受聘為漳州市政協文史研究員、福建省錢幣學會理事、漳州市比幹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著有《閩海幣緣》、《漳州老牌坊》(第一作者及攝影)、《漳州外來貨幣概述》等。林南中先生在漳州頭條開設《風行漳州》專欄,敬請留意。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同城信息發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