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換帥,0家新增,民營銀行被束縛的2018年

2020-12-24 金融界

來源:北國網

2013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提出「探索設立民營銀行」,當時,50多家上市公司先後發布公告稱將會對民營銀行進行布局。2014年,5家民營銀行獲批成立,再度掀起民營銀行的熱潮。2016年民營銀行迎來爆發之年,全年共12家民營銀行獲批。

然而,從2017年開始,民營銀行的規模擴張就陷入停滯。2018年全年竟無一家獲批籌建。伴隨著政策的收緊,民營銀行的發展也陷入迷惘。2017年全年,沒有民營銀行的資產規模超過1000億,最大的前海微眾銀行也只有817億元,在納入統計的國內330家銀行中排名第139。整個2018年,民營銀行頻頻換帥。華瑞銀行、億聯銀行、富民銀行等7家民營銀行先後出現董事長或行長級別的變動。

從「含著金鑰匙出生」,到如今一張牌照難求;從承擔金融改革的重任,到如今的困頓掙扎。僅僅四年時間,民營銀行就經歷了從天堂到人間的過程。讓人好奇的是,民營銀行為何會如此快地陷入瓶頸?民營銀行遇到了那些困難?

「進門難」

民營銀行目前所遇到的困難是全方位的,最基本的,在準入門檻上就讓很多民營機構望而卻步。

在獲批條件上,銀保監會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已獲批籌建銀行的註冊資本都超過20億元。這已經成為民營銀行的「鐵門檻」。2016年來,多家上市公司退出民營銀行籌建,20億元的註冊資本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監管對於發起股東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比如,在自擔風險上,要求「民營銀行在面臨破產清算時,若資金不足以償付時,則要以企業淨資產或實際控制人的淨資產對存款人存款給予全額或部分賠付。」這實際上讓發起人承擔了無限連帶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現行規定要求民營銀行要「有承擔剩餘風險的制度安排、有股東接受監管的協議條款、有合法可行的恢復和處置計劃」等,在民營銀行進入常態化設立階段後,這些相關條款過於嚴苛,已經影響了民間資本進入民營銀行的積極性,應適時修改。

客觀數據也印證了董希淼的說法。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1-12月全國民營銀行核名總數共85家,創2013年以來的歷史新低。與2017年的141家核名相比下降了不少,而在2016年,核名企業高達178家。

即便符合了各項要求,監管審批的收緊也讓得到民營銀行牌照變得極其困難。2018年全年無一家獲得審批的情形,對企業申辦民營銀行的熱情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監管在民營銀行的籌建上持謹慎態度可以理解,不過,既然希望民營銀行承擔金融改革的重擔,也應當給予一定的空間,至少要讓民營銀行先辦起來。

「經營難」

組建一家民營銀行困難,經營民營銀行更加不輕鬆。與傳統銀行相比,民營銀行不僅缺乏人才、經驗、資金、客戶和信用,還在網點、負債來源、業務資格等方面受限。

在人才上,民營銀行行長級別的人事動蕩每年都在發生,2015年9月,原微眾銀行行長曹彤辭職,在任10個月。2016年,原工商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侯本旗退出北京中關村銀行籌建。2017年,中關村銀行行長王萌離職。2018年,吉林億聯銀行行長戴兵、慶富民銀行行長閔路浩離職等均已離職。與傳統銀行的委任制不太一樣,民營銀行的高管近乎於職業經理人,在業務拓展、團隊建設等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壓力。核心不穩,經營難度可想而知。

民營銀行一把手的壓力源自於多方面的束縛。民營銀行需要遵循「一行一店」原則,只能在總行所在區域設置一個營業部。這讓民營銀行的物理網點十分稀有,基本沒有獲取線下存款的能力。原本就受到大型商業銀行和城商行、網際網路金融的衝擊,吸儲難度大。這項規定直接導致民營銀行只能更多依賴同業存單這類創新業務來彌補自身短板。然而,這種方式也有嚴格限制,監管規定同業負債不得超過銀行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這個限制大大影響了民營銀行的資產規模。在同業業務超標的壓力下,民營銀行的資產規模也會出現收縮。比如天津金城銀行,雖然該行2017年全年負債規模較年初減少33.31億元,但該行總資產規模較年初也減少31.79億元。

「一行一店」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民營銀行需要發展線上模式。這種模式成功的前提就是能夠"遠程開戶",否則,網際網路銀行少網點、少人工、高效率將成為空談。但根據目前監管政策,客戶開立銀行帳戶須進行面籤,這一強制規定迫使民營銀行探索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遠程開戶體系,但從試點到鋪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雖然民營銀行有一定的發展,但規模上還有很大的差距,2017年,民營銀行總計實現淨利潤19.67億元,但整個銀行業內得金融機構實現淨利潤2.2萬億元,佔比不足萬分之九。民營銀行總資產3381.4億元,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合計達約252萬億元,佔比不到萬分之十四。同時還需要看到,在民營銀行中,像微眾、網商銀行憑藉龐大的線上實力撐起了半壁江山,更多民營銀行仍然在掙扎線上徘徊。

值得慶幸的是,「一行一店」的模式已經有鬆綁的跡象,但需要看到的是,這樣的鬆綁還需要更多,民營銀行還需要更大力度的支持。

「競爭難」

民營銀行除了自身業務拓展上的困難,在競爭中也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民營銀行的定位是並非是傳統銀行的挑戰者,而是填補我國大型銀行無暇或無力顧及的市場的「補位者」。所以,現有的17家銀行普遍定位於「普惠金融」、「小微金融」、「三農服務」「雙創服務」等。

但在實際競爭中,僅有微眾、網商、新網等網際網路巨頭能夠憑藉巨大的流量獲得一定的競爭優勢。其他民營銀行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一方面,大型銀行不願意下沉的市場,其風險也相對較大,這對民營銀行的風控能力和風險定價實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戰。需要更低的資金成本、更好的風險識別能力、更精準的獲客、貸後監測系統等等,但這些對非網際網路巨頭的民營銀行來說有很高的難度。

另一方面,「一行一店」模式下的民營銀行,還面臨所在城市中的城商行、鄉鎮銀行的挑戰,這些銀行也需要業務擴張。除此之外,很多網際網路銀行、網際網路金融服務提供商也都在立足於普惠金融,這對民營銀行也是不小的競爭壓力。

「創新難」

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創新是解救民營銀行的唯一辦法。但在實際的創新過程中,監管擔心民營銀行可能帶來風險,對很多業務慎之又慎,因此,在業務資質上對民營銀行開放有限。

作為市場化機構,民營銀行在創新層面的確展現出了很大的活力。比如,民營銀行曾推出高收益、靈活性高的「智能存款」,智能存款主打「活期」、「保本高息」。這款網紅產品一經推出被市場認為「寶寶類」產品的勁敵。但隨後,監管出手與相關機構進行了約談,多家銀行以及平臺進行了限額銷售,有的銀行乾脆暫停了產品開放。

「智能存款」問題只是一個縮影。在現階段,民營銀行在負債來源上處處受限。當前,民營銀行的資金主要來自股東支持和同業負債。比如微眾銀行2017年的客戶存款僅佔負債的7.22%,而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等佔負債的63.79%。民營銀行想要做大業務,吸收存款就變得尤為重要。但民營銀行兩年之內無法進入同業拆借市場開展流動性,民營銀行至少在成立三年內無法發行金融債解決資金來源問題。種種規定十分影響其信貸投放能力。

當前,一些前瞻意識和科技能力較強的民營銀行正在尋求與城商行、農商行合作,通過按比例聯合出資、各自多重風控、風險各擔等創新模式,直接面向個人消費者和小微企業提供在線信貸服務。但顯然,在嚴格的束縛下,民營銀行的創新還是限制重重,需要在利率市場化、風險定價等層面有更多的活動空間。

「關注難」

除了自身的發展困難,社會環境對民營銀行也算不上友好。

一方面,民營銀行得不到同行太多的支持。由於民營銀行從成立到發展僅僅一兩年時間,其品牌影響力和公眾信任度較弱,加上來自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直接競爭,國有銀行給民營銀行的信用評級普遍較低,很多銀行都得不到認可。對於面向小微企業的民營銀行,一些可開放的公共數據,如企業進出口、稅收等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目前為止這部分數據尚未開放,對民營銀行的支持還不夠。

另一方面,大眾對於民營銀行業普遍持觀望或者「看熱鬧」的態度。在民營銀行成立初期,《勞動報》曾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6%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會把錢存入民營銀行,而明確表示不會的有16%,不確定的則有48%。這反映了一個現實,大眾對民營銀行的態度還是觀望,並非積極支持。

在沒有足夠的支持的情況下,民營銀行更多只能依賴自己的創新和經營,但正如上文所說,監管對民營銀行的束縛重重,創新依然步履維艱。

作為「補位者」,業界對民營銀行的期待是一條釋放金融市場活力的「鯰魚」。但從目前的經營來看,這條鯰魚並不自由。作為市場化的金融機構,民營銀行應當給予更高的自由度。在準入門檻上,應當有一定的靈活空間,讓更多有能力的人參與到金融改革中來,而不是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在經營上,「一行一店」等束縛應當逐步放開,讓民營銀行有更多的負債來源,探索普惠金融的新思路。

在創新層面,民營銀行的模式特殊、規模小、創新意識足,體系相對自由且靈活,理應成為利率市場化的試驗田。只有讓民營銀行可以自主定價,方能更好地完善定價機制、明確市場定位、加大產品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動民營銀行充分釋放活力。

在公眾層面,民營銀行作為新生事物,也許會有各種各樣的顧慮,但應當給予足夠的諒解和支持。作為金融改革的排頭兵,民營銀行的批准和設立已經是時代的進步,不應該讓這種進步一腳踏空。

當下,民營銀行正在步入發展的瓶頸期,重重束縛讓民營銀行陷入了迷茫。民營銀行的監管,不應該一下堵死,應當給予一定的試錯空間,讓民營銀行在嚴守金融風險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有益的探索。也只有這樣,民營銀行才會給我國的金融改革提供更多的經驗、更多的思路。

相關焦點

  • 6月底外資法人銀行41家 新增2家臺灣銀行 |新京報財訊
    新京報快訊(記者顧志娟)8月30日,銀保監會更新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截至2018年6月底,外資法人銀行共41家,與2017年底相比新增2家。這2家外資銀行分別是彰化商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國泰世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均為來自臺灣的銀行。
  • 民營銀行首批最多放5家 神州銀行或搶佔頭籌
    證券時報網消息 [導讀]民營銀行開閘在即,多地企業躍躍欲試。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發現,從7月金融「國十條」明確表示要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行業後,各地掀起民營銀行申辦熱潮。據統計,今年申請或有計劃申請籌辦民營銀行的上市公司或其大股東已達27家,且數字仍在不斷增長中。
  • 220家銀行資產規模排行榜
    其中,同比增速排名前四的均出自這一梯隊,具體包括:新疆銀行增速第一,達到64.85%;其次是海南銀行的43.7%;第三是平頂山銀行的38.71%;最後是湖州銀行的36.87%。 有4家城商行負增長,即宜賓市商業銀行下滑11%,唐山銀行下滑5.02%,青海銀行下滑0.21%,內蒙古銀行下滑0.12%。
  • Apple Pay新增20家銀行和信用卡機構
    IT之家2月22日消息 行動支付在當下成為了一大熱點,蘋果自然不想錯過這塊蛋糕,於是很快就推出了行動支付服務Apple Pay,只不過這項服務在中國市場效果甚微,但是這並沒有打擊到蘋果,畢竟用戶體量在這裡擺著,近日,Apple Pay宣布支持列表新增了20家銀行和信用卡機構,此前在
  • 詹文嶽談臺灣金改歷史:16家民營銀行至今剩4家
    網易財經5月10日訊 1990年起,臺灣當局放開了民營銀行,隨後兩年間設立了16家民營銀行,利匯率自由化配合新民營銀行的進入市場,導致競爭加劇,臺灣整體銀行存放款利差由1999年最高3%下降至2009
  • 18家銀行出現「不良雙升」 7家銀行花式掩蓋不良資產被「重罰」
    隨著2018年年報陸續披露,各家上市銀行的資產質量情況浮出水面。在35家上市銀行(含A股、H股)中,有19家銀行截至2018年末的不良貸款率同比有所抬升,其中有18家出現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餘額雙升的情況。  隨著2018年年報陸續披露,各家上市銀行的資產質量情況浮出水面。
  • 多家銀行信用卡積分權益縮水 持卡人:銀行變臉快
    以積分兌換裡程為例,此前多家銀行按照每卡上限計算,一人持有多張信用卡可以累積兌換裡程,如今兌換額度按戶共享,使得想用積分換機票的多卡用戶犯了難。此外,平安銀行也在上周宣布調整信用卡積分規則,不計算積分商戶增加了十七個類別,客戶如在包括洗車行等商家消費,7月1日起均不參與平安銀行信用卡積分累計。
  • 網際網路銀行2019年業績對比 騰訊系微眾銀行與阿里系網商銀行差距拉大
    新網銀行2019年同時實現了扭虧為盈和收入翻番,實現營收26.81億元,同比增長100.79%,而其2018年、2017年營業收入為13.35億元、3.59億元。   而吸收的存款規模量正是網際網路銀行優勢的直觀反映。   資產結構優化存款比重上升   在高速的增長之下,各家銀行的貸款餘額、存款餘額也出現了較高增長。民營銀行成立之初的吸儲難、存款低的問題大有改善。各家民營銀行的負債結構出現調整,存款佔負債的比重大大提升。   在這5家銀行中,貸款餘額最多的是微眾銀行。
  • 網際網路銀行搶走民營銀行8成利潤,小米智能門鎖E開啟眾籌
    自2014年深圳前海微眾銀行獲批成立到現在,浙江網商銀行、四川新網銀行、武漢眾邦銀行、江蘇蘇寧銀行先後開業。近兩年,5家銀行突飛猛進,開始成為民營銀行頭部機構。銀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民營銀行2018年淨利潤45億元,2019年淨利潤82億元,其中網際網路銀行貢獻近8成。通過梳理4家網際網路銀行年報(武漢眾邦銀行未披露2019年年報)發現,2018年4家銀行淨利潤35.04億元,佔整體民營銀行淨利潤77.87%;2019年4家銀行淨利潤64.15億元,佔比78.23%。
  • 如何服務好民營經濟與小微企業?看看民生、浙商、泰隆這三家銀行是...
    一直以來,民營經濟作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供就業崗位、活躍市場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9月17日,在第260場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銀保監會邀請了在服務民營經濟以及小微企業業務方面各有特色的三家銀行——民生銀行、浙商銀行、泰隆銀行進行經驗分享。
  • 2018上半年新開的7家保險公司 4個「從0到1」
    來源:保險一哥保險是一座圍城裡面的人忙著出去外面的人忙著進來2018年上半年保險行業再次「添丁」7口論註冊地:6家分散在蘭州、嘉興、成都、西安、海口和南寧;4個「從0到1」:第一家科技保險、甘肅第一家保險公司、四川和廣西第一家壽險公司開業;
  • 臺灣最大民營銀行大陸開分行 已14家在大陸設點
    昨日,臺灣最大的民營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大陸第一家分行在上海開業,宣布臺灣大金融控股公司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正式進駐大陸。自從2010年大陸和臺灣籤署ECFA以來,截至目前已有7家臺灣銀行在大陸獲準設立分行。
  • 多家銀行信用卡積分權益縮水 持卡人吐槽「銀行變臉快」 - 金評媒
    近兩月,廣發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等銀行信用卡中心紛紛調整了積分累計規則或積分兌換規則,信用卡積分權益再度縮減。以積分兌換裡程為例,此前多家銀行按照每卡上限計算,一人持有多張信用卡可以累積兌換裡程,如今兌換額度按戶共享,使得想用積分換機票的多卡用戶犯了難。
  • 手機銀行2019年排行榜:工行奪冠,江浙地帶多家城商行排名靠前
    出品|零壹智庫 作者|李薇 回顧2019年,從數據展現結果來看,我國手機銀行的用戶活躍度前50名單中,民營銀行僅有2家頭部機構,即網商銀行與微眾銀行,並且排名靠後。綜合而言,手機銀行的業態分化明顯,如今已發展為銀行業重要的數字金融生態服務平臺。
  • 味千(中國): 2018年業績扭虧為盈 2019年擬新增100家店
    3月20日,味千(中國) 發布2018年財報。財報顯示,2018年全年,味千(中國)實現營業額人民幣(單位下同)23.78億元,同比增長1.9%,公司股東應佔溢利5.5億元,上年同期虧損4.87億元,同比增長213.2%;公司實現扭虧為盈。每股基本盈利0.5元。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人民幣0.1元。
  • 跑8家銀行就換出80元零錢 記者在五家銀行皆碰壁
    商戶換零難影響做生意 近日,在煙臺一農貿市場做生意的殷先生想換500塊的1元零錢,他跑了市區8家銀行,結果只換到80元的1元零錢。記者5月3日走訪了煙臺市區6家銀行,發現多數銀行都稱沒有零錢不能兌換。  殷先生告訴記者,他在農貿市場賣東西,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1元和5角的零錢,其中1元的零錢去銀行兌換特別困難,很多都說沒有。
  • 2790家銀行網點被裁撤,ATM機減少了近7萬臺,意味什麼?
    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除去包商銀行關閉的網點,已有2790家商業銀行網點被裁撤。裁撤的商業銀行網點中,國有銀行佔比最大,比例為37%,而股份行佔16%,農商行和城商行分別佔比27%和8%。雖然今年也新增了2462家商業銀行營業部,但明顯少於裁撤的數量。
  • 中國第一大民營銀行:背靠騰訊坐擁2億用戶,今卻咽「蛋殼苦果」
    真正的民營銀行是從2014年才開始的,第一家是微眾銀行,發展到2020年4月,無錫錫商銀行正式開業,成為了第19家民營銀行。5年19家,幾乎是每年4家的發展速度,民營銀行的數量快速增長。這19家民營銀行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大股東都是當地的民營巨頭。
  • 2019.1.28|中法人壽2018年4季度保險業務0收入;新光海航人壽2018年...
    截至2018年末,保險業累計提供風險保障752.7萬億元。(證券日報)  「險資入川」 規模去年擴大至2060億元  日前,四川銀保監局召開2019年全省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會議提到,2018年四川銀保監局出臺銀行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十條措施、支持自貿區建設等指導意見,引導主動對接全國全省重大戰略,有力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年新增融資6323.83億元,「險資入川」規模擴大至2060億元,為實體經濟企業減少融資成本24.27億元。全力推動民營企業金融服務各項措施落地生根,民營企業貸款餘額1.26萬億元。(證券日報)
  • 建設銀行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私人銀行客戶數量127,211人,較上年新增17,009人,增幅15.43%。委託性住房金融業務本行順應國家加大公積金資金運用的政策導向,創新委託性住房金融業務服務模式,優化業務流程,提升服務效率,市場優勢地位進一步鞏固。於2018年末,住房資金存款餘額7,998.66億元,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餘額22,103.06億元。支持中低收入居民購買自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