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國網
2013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提出「探索設立民營銀行」,當時,50多家上市公司先後發布公告稱將會對民營銀行進行布局。2014年,5家民營銀行獲批成立,再度掀起民營銀行的熱潮。2016年民營銀行迎來爆發之年,全年共12家民營銀行獲批。
然而,從2017年開始,民營銀行的規模擴張就陷入停滯。2018年全年竟無一家獲批籌建。伴隨著政策的收緊,民營銀行的發展也陷入迷惘。2017年全年,沒有民營銀行的資產規模超過1000億,最大的前海微眾銀行也只有817億元,在納入統計的國內330家銀行中排名第139。整個2018年,民營銀行頻頻換帥。華瑞銀行、億聯銀行、富民銀行等7家民營銀行先後出現董事長或行長級別的變動。
從「含著金鑰匙出生」,到如今一張牌照難求;從承擔金融改革的重任,到如今的困頓掙扎。僅僅四年時間,民營銀行就經歷了從天堂到人間的過程。讓人好奇的是,民營銀行為何會如此快地陷入瓶頸?民營銀行遇到了那些困難?
「進門難」
民營銀行目前所遇到的困難是全方位的,最基本的,在準入門檻上就讓很多民營機構望而卻步。
在獲批條件上,銀保監會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已獲批籌建銀行的註冊資本都超過20億元。這已經成為民營銀行的「鐵門檻」。2016年來,多家上市公司退出民營銀行籌建,20億元的註冊資本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監管對於發起股東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比如,在自擔風險上,要求「民營銀行在面臨破產清算時,若資金不足以償付時,則要以企業淨資產或實際控制人的淨資產對存款人存款給予全額或部分賠付。」這實際上讓發起人承擔了無限連帶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現行規定要求民營銀行要「有承擔剩餘風險的制度安排、有股東接受監管的協議條款、有合法可行的恢復和處置計劃」等,在民營銀行進入常態化設立階段後,這些相關條款過於嚴苛,已經影響了民間資本進入民營銀行的積極性,應適時修改。
客觀數據也印證了董希淼的說法。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1-12月全國民營銀行核名總數共85家,創2013年以來的歷史新低。與2017年的141家核名相比下降了不少,而在2016年,核名企業高達178家。
即便符合了各項要求,監管審批的收緊也讓得到民營銀行牌照變得極其困難。2018年全年無一家獲得審批的情形,對企業申辦民營銀行的熱情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監管在民營銀行的籌建上持謹慎態度可以理解,不過,既然希望民營銀行承擔金融改革的重擔,也應當給予一定的空間,至少要讓民營銀行先辦起來。
「經營難」
組建一家民營銀行困難,經營民營銀行更加不輕鬆。與傳統銀行相比,民營銀行不僅缺乏人才、經驗、資金、客戶和信用,還在網點、負債來源、業務資格等方面受限。
在人才上,民營銀行行長級別的人事動蕩每年都在發生,2015年9月,原微眾銀行行長曹彤辭職,在任10個月。2016年,原工商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侯本旗退出北京中關村銀行籌建。2017年,中關村銀行行長王萌離職。2018年,吉林億聯銀行行長戴兵、慶富民銀行行長閔路浩離職等均已離職。與傳統銀行的委任制不太一樣,民營銀行的高管近乎於職業經理人,在業務拓展、團隊建設等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壓力。核心不穩,經營難度可想而知。
民營銀行一把手的壓力源自於多方面的束縛。民營銀行需要遵循「一行一店」原則,只能在總行所在區域設置一個營業部。這讓民營銀行的物理網點十分稀有,基本沒有獲取線下存款的能力。原本就受到大型商業銀行和城商行、網際網路金融的衝擊,吸儲難度大。這項規定直接導致民營銀行只能更多依賴同業存單這類創新業務來彌補自身短板。然而,這種方式也有嚴格限制,監管規定同業負債不得超過銀行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這個限制大大影響了民營銀行的資產規模。在同業業務超標的壓力下,民營銀行的資產規模也會出現收縮。比如天津金城銀行,雖然該行2017年全年負債規模較年初減少33.31億元,但該行總資產規模較年初也減少31.79億元。
「一行一店」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民營銀行需要發展線上模式。這種模式成功的前提就是能夠"遠程開戶",否則,網際網路銀行少網點、少人工、高效率將成為空談。但根據目前監管政策,客戶開立銀行帳戶須進行面籤,這一強制規定迫使民營銀行探索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遠程開戶體系,但從試點到鋪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雖然民營銀行有一定的發展,但規模上還有很大的差距,2017年,民營銀行總計實現淨利潤19.67億元,但整個銀行業內得金融機構實現淨利潤2.2萬億元,佔比不足萬分之九。民營銀行總資產3381.4億元,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合計達約252萬億元,佔比不到萬分之十四。同時還需要看到,在民營銀行中,像微眾、網商銀行憑藉龐大的線上實力撐起了半壁江山,更多民營銀行仍然在掙扎線上徘徊。
值得慶幸的是,「一行一店」的模式已經有鬆綁的跡象,但需要看到的是,這樣的鬆綁還需要更多,民營銀行還需要更大力度的支持。
「競爭難」
民營銀行除了自身業務拓展上的困難,在競爭中也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民營銀行的定位是並非是傳統銀行的挑戰者,而是填補我國大型銀行無暇或無力顧及的市場的「補位者」。所以,現有的17家銀行普遍定位於「普惠金融」、「小微金融」、「三農服務」「雙創服務」等。
但在實際競爭中,僅有微眾、網商、新網等網際網路巨頭能夠憑藉巨大的流量獲得一定的競爭優勢。其他民營銀行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一方面,大型銀行不願意下沉的市場,其風險也相對較大,這對民營銀行的風控能力和風險定價實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戰。需要更低的資金成本、更好的風險識別能力、更精準的獲客、貸後監測系統等等,但這些對非網際網路巨頭的民營銀行來說有很高的難度。
另一方面,「一行一店」模式下的民營銀行,還面臨所在城市中的城商行、鄉鎮銀行的挑戰,這些銀行也需要業務擴張。除此之外,很多網際網路銀行、網際網路金融服務提供商也都在立足於普惠金融,這對民營銀行也是不小的競爭壓力。
「創新難」
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創新是解救民營銀行的唯一辦法。但在實際的創新過程中,監管擔心民營銀行可能帶來風險,對很多業務慎之又慎,因此,在業務資質上對民營銀行開放有限。
作為市場化機構,民營銀行在創新層面的確展現出了很大的活力。比如,民營銀行曾推出高收益、靈活性高的「智能存款」,智能存款主打「活期」、「保本高息」。這款網紅產品一經推出被市場認為「寶寶類」產品的勁敵。但隨後,監管出手與相關機構進行了約談,多家銀行以及平臺進行了限額銷售,有的銀行乾脆暫停了產品開放。
「智能存款」問題只是一個縮影。在現階段,民營銀行在負債來源上處處受限。當前,民營銀行的資金主要來自股東支持和同業負債。比如微眾銀行2017年的客戶存款僅佔負債的7.22%,而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等佔負債的63.79%。民營銀行想要做大業務,吸收存款就變得尤為重要。但民營銀行兩年之內無法進入同業拆借市場開展流動性,民營銀行至少在成立三年內無法發行金融債解決資金來源問題。種種規定十分影響其信貸投放能力。
當前,一些前瞻意識和科技能力較強的民營銀行正在尋求與城商行、農商行合作,通過按比例聯合出資、各自多重風控、風險各擔等創新模式,直接面向個人消費者和小微企業提供在線信貸服務。但顯然,在嚴格的束縛下,民營銀行的創新還是限制重重,需要在利率市場化、風險定價等層面有更多的活動空間。
「關注難」
除了自身的發展困難,社會環境對民營銀行也算不上友好。
一方面,民營銀行得不到同行太多的支持。由於民營銀行從成立到發展僅僅一兩年時間,其品牌影響力和公眾信任度較弱,加上來自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直接競爭,國有銀行給民營銀行的信用評級普遍較低,很多銀行都得不到認可。對於面向小微企業的民營銀行,一些可開放的公共數據,如企業進出口、稅收等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目前為止這部分數據尚未開放,對民營銀行的支持還不夠。
另一方面,大眾對於民營銀行業普遍持觀望或者「看熱鬧」的態度。在民營銀行成立初期,《勞動報》曾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6%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會把錢存入民營銀行,而明確表示不會的有16%,不確定的則有48%。這反映了一個現實,大眾對民營銀行的態度還是觀望,並非積極支持。
在沒有足夠的支持的情況下,民營銀行更多只能依賴自己的創新和經營,但正如上文所說,監管對民營銀行的束縛重重,創新依然步履維艱。
作為「補位者」,業界對民營銀行的期待是一條釋放金融市場活力的「鯰魚」。但從目前的經營來看,這條鯰魚並不自由。作為市場化的金融機構,民營銀行應當給予更高的自由度。在準入門檻上,應當有一定的靈活空間,讓更多有能力的人參與到金融改革中來,而不是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在經營上,「一行一店」等束縛應當逐步放開,讓民營銀行有更多的負債來源,探索普惠金融的新思路。
在創新層面,民營銀行的模式特殊、規模小、創新意識足,體系相對自由且靈活,理應成為利率市場化的試驗田。只有讓民營銀行可以自主定價,方能更好地完善定價機制、明確市場定位、加大產品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動民營銀行充分釋放活力。
在公眾層面,民營銀行作為新生事物,也許會有各種各樣的顧慮,但應當給予足夠的諒解和支持。作為金融改革的排頭兵,民營銀行的批准和設立已經是時代的進步,不應該讓這種進步一腳踏空。
當下,民營銀行正在步入發展的瓶頸期,重重束縛讓民營銀行陷入了迷茫。民營銀行的監管,不應該一下堵死,應當給予一定的試錯空間,讓民營銀行在嚴守金融風險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有益的探索。也只有這樣,民營銀行才會給我國的金融改革提供更多的經驗、更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