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南角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一
前幾年,我有個客戶來杭州玩兒,吃飯空檔,他聽說我在臺灣呆過一段時間,便讓我幫忙找一個人。
「賴先生,臺中市光明路××巷××號。」
「為什麼要找這個人呢?」
「都快20年了,」客戶喝了口茶,慢慢和我說,「那個時候我上初中,家裡條件一般,一直在考慮要不要輟學回家做事,賴先生當時是臺商,在大陸辦廠,他自己用錢資助了一批貧困學生讀書,我就是其中一個,每年寄100美金給我。」
100美金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一年讀書的學費和生活費足夠了。
「那後來為什麼聯繫不上了。」
「賴先生一直資助我,大概有四五年,直到99年臺灣「九二一」大地震後,我們就失去了聯繫。他在大陸的工廠不開了,我只知道他在臺灣的地址,臺中市光明路××巷××號……」客戶又重複了一遍。
「聽起來好像電視裡的故事,」我說。
「是啊,後來我靠賴先生的支持,使勁讀書考上了大學,畢業後的工作,目前還不錯,我想有機會見賴先生一面。」
「你先別著急,有名字有地址,又是臺商,找起來應該還方便的。」
「我現在也打算資助幾個小孩讀書,賴先生當時對我幫助很大,沒有他我可能走了另外一條路,我覺得善意要傳遞下去。」客戶說。
我不禁對客戶肅然起敬,心想一定幫他找到這位賴先生。
二
我開始給臺灣戶政所打電話,說明我的來意,對方電話接待很客氣,然而也是推來推去轉接了好幾個部門,後來有位工作人員告訴我,戶籍信息涉及到民眾隱私,需要查詢人自行上門索取,電話裡不能提供。
我又給臺中市政府發郵件,給兩岸的民間協會發郵件,還給臺商協會打電話核對賴先生的信息,都沒有什麼進展。
就這樣過了半年。
直到有一天我去上班,接了一個順風車,也是浙大的同學姓薛,一上車帶著臺灣腔說話,我說:「你剛從臺灣回來吧」。
「對啊,你怎麼知道。」她問。
「我剛從臺灣回來的時候和你一樣,口音也被帶偏了」。
「醬紫……」
「你去的是哪個城市?」
「臺中啊。」
一聽是臺中,我來勁了,我把賴先生的事情和她說了一遍,當時也沒抱多大希望,但多一個人找總會有幫助。
過了幾天,薛同學回電話了:「這個地址我問了,好像沒有這麼個地方誒。」
「這樣啊,畢竟20年過去了,拆遷了也不一定,」我說。
「你放心,我會讓我的朋友繼續找的」。
……
就這樣又過了幾個月。
三
有一天,薛同學突然打給我:「你說的那位賴先生,我找到了!」
我正在睡覺,一下子睡意全無,從床上跳起來:「真的假的,你別弄錯了。」
「是我聯繫了自己在臺灣的老師,他給當地打電話,通過你提供的信息找到的。」
我坐起來有點快了,頭也有些暈,我說:「那我客戶要高興壞了,你把信息給我。」
看著手機上的地址和手機,我想還是先打過去確認一下比較好,別空歡喜一場。
電話撥通了,我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
「你好,哪位,」聲音輕柔,確實是臺灣腔。
我儘量不激動的把整件事情說完,賴先生笑道:「對的,你說的那個小孩我記得,他現在應該長很大了吧。」
我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
「是啊,他結婚都有小孩了,他一直拜託我找您,我找了都1年了,他想找個機會和您見一面。」
「哈哈,這沒什麼,太客氣了,正好我今年要來大陸玩,到時候可以坐坐。」
四
我打給客戶的時候,他幾乎是用比我激動兩倍的口氣和我說話的,聽到賴先生今年要來大陸時,他說一定去,必須去。
過了幾天客戶又電話給我:「我和賴先生通過電話了,是他,就是他!」
「對了,他今年組了個臺灣團來大陸玩,我幫他們看下路線。」
「我想帶點家鄉的土特產,不知道他們喜歡什麼口味?」
「他們好幾個人來的,我們吃飯的時候,臺灣人對座次有什麼講究,我陪的話坐哪裡比較好?」
「我去陪他們玩沒關係吧?」
……
客戶一連問了我十幾個問題,太細緻了,我也答不上。
過了會他微信發了我一張照片,「兄弟這是23年前的我,是我當時給賴先生寫信寄給他的,賴先生一直保存這張照片,我自己都沒保存下來。」
我看了下照片,年輕中帶了一點稚氣。
「昨天我和賴先生微信聊了很多」,客戶繼續說:「我把我後來的情況聊了一下,賴先生很欣慰。他今年先去西藏,二十天後來西寧和我見面。」
我聽到這裡竟然有些激動。
生活有時候是艱難的,有時候特別艱難,但總有一些人,用微小的善意把種子變成參天大樹。
網際網路真的能改變生活,順風車幫我找到了賴先生,也希望我寫的這篇東西給您帶來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