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長史萬鈞:講好「黃河故事」 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2020-12-13 澎湃新聞

編者按:烏海市這座年輕的城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地處黃河上遊,是黃河由寧夏進入內蒙古的第一城,近年來,烏海市打造了「來沙漠看海」等諸多文旅名片,開創了烏海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近日,《對話黃河河長》欄目專訪烏海市委書記、烏海市總河長史萬鈞。史萬鈞表示,黃河流域應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力度,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促進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烏海市龍遊灣國家溼地公園風景

中國網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於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烏海市在生態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您認為現在的黃河生態環境對比之前有了哪些變化?

史萬鈞:近年來,烏海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眼加強生態保護,從建、管、治三向發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在生態建設方面,先後實施海勃灣至海南城際快速通道綠化、甘德爾山沙坡花草帶綠化、黃河庫區大壩綠化等多項重點生態工程,形成了烏海湖西岸3000畝防護林帶、東岸3萬畝環湖生態系統。適度有序開展了建成區園林綠化,綠化覆蓋率達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9.5平方米。在加強環保監管方面,持續抓好入河排汙口專項整治行動,按月開展水質監測及數據上報,加大對25家涉水重點排汙企業的監管力度。在汙染治理方面,組織實施100個礦山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制定內蒙古自治區首個礦區環境治理地方標準,建成自治區級綠色礦山7個,廣納集團隆昌工貿駱駝山礦區被列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項目。開展礦區環境綜合治理、機動車汙染治理、「散亂汙」企業治理、工業企業治理、面源汙染治理五個專項治理行動,積極推進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聯治,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有效改善。

史萬鈞調研黃河二期防洪工程下海勃灣段建設情況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烏海市實現了荒漠化面積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並躋身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截至目前,烏海市中心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共計204天,達標率為80%,同比上升3.6個百分點,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顯著提升。

對比過去,黃河烏海段生態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水更清了、沙更少了;堤更固了、岸更綠了;溼地更美了、管理更優了。通過深入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黃河烏海段水質達到Ⅱ類水體,烏海市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累計達到135.28平方公裡,水土流失現象明顯減少;烏海市投資3900萬元,推進海勃灣段沿黃公路岸線防護工程建設,治理防護岸線6.6公裡,提升了防洪能力,同時在烏海湖西岸沙漠邊緣地帶全方位開展封育保護和人工植樹造林,營造起一條貫通南北、自然人工相結合的高質量防沙固沙生態屏障;烏海市制定下發專門辦法,加強對龍遊灣國家溼地公園的保護和管理,科學合理開發溼地旅遊資源,黃河溼地承擔的氣候調節、生態支持、水質淨化、生物多樣性維持等重要生態功能得到全面加強。

中國網記者:「來沙漠看海」逐漸成為烏海靚麗名片,烏海還打造了諸多旅遊品牌和旅遊產業,請您介紹下烏海文旅產業發展情況,在發展文旅產業過程中黃河起到了什麼作用?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史萬鈞:烏海市根據當地情況,依託特色核心文化資源和「山、海、沙、城」景觀優勢,布局環山湖旅遊體系建設,現在烏海市有國家A級景區15家,其中4A級景區5家,國家級休閒農業示範點2家,內蒙古自治區級休閒農業點5家,文化產業法人單位758戶。2016-2019年,烏海市旅遊總收入達262.24億元,年均增長率26%。

黃河一方面為烏海市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另一方面黃河也是烏海旅遊名片的重要載體。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在正常蓄水條件下,形成了118平方公裡的的水域,被烏海人親切地稱為「烏海湖」。我們依託集聚在「烏海湖」周圍特色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形成了沙水結合、相得益彰的旅遊資源,「烏海湖」旅遊景區成為烏海及周邊地區群眾休閒娛樂、旅遊度假的首選。同時,把「烏海湖」與桌子山巖畫、龍遊灣溼地等旅遊資源有效整合起來,發展全域旅遊,「來沙漠看海、聽烏海故事」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黃河穿烏海城而過,與兩岸沙海、綠洲、高山交相輝映,日日可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麗景象,這也成了烏海市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獨特名片。

史萬鈞調研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庫區生態治理項目試驗段工程防汛工作

烏海市堅持走生態保護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通過大力發展「旅遊+」融合產業,不斷發揮旅遊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提升相關產業升級轉型,提升發展水平。以「旅遊+文化」打造烏海新名片,先後舉辦了黃河明珠·中國烏海書法藝術節、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藝術節,國際書法產業博覽會等品牌節慶活動。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書法藝術殿堂之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書法之城」已經成為烏海新的城市名片;以「旅遊+體育」提升旅遊產業發展步伐,積極舉辦馬拉松、自行車、帆板等國內外頂級賽事,培育出一批區域精品旅遊線路及戶外拓展項目,打造集觀光旅遊、體育競技、文化活動於一體的黃河烏海湖黃金岸線,進一步擴大了烏海的影響力;以「旅遊+農業」帶動特色鄉村旅遊升級,本著春天賞花、夏天避暑、秋天摘果、冬天賞雪的發展定位,把特色體驗作為內生動力,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帶動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項目,精緻的黃河客棧,獨具特色的鄉村風情、四季瓜果蔬菜採摘體驗吸引了大批遊客。

中國網記者: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開會議,審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會議指出,要採取有效舉措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城市發展格局,推進鄉村振興。除了豐富的文旅產業,烏海市還發展了哪些特色產業?特色產業對當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如何提高老百姓的獲得感的?

史萬鈞:多年來,烏海市始終堅持生態、特色、高效、精品的農業發展之路,不斷延伸特色農業產業鏈條。重點發展了葡萄產業,烏海市現有葡萄種植、加工、保鮮、流通的企業達到30家,葡萄產業專業合作社12家;「烏海葡萄」入選了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以蒙根花農業休閒園、漢森葡萄酒莊、吉奧尼葡萄主題莊園、雲飛葡萄採摘等項目為支撐,以大批農家樂、漁家樂為補充,逐步形成了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局面,烏海市現有國家級休閒農業示範點2家,內蒙古自治區級休閒農業點5家。

圍繞葡萄產業,烏海市構建起「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營銷+特色旅遊+葡萄酒文化對外交流」相結合的產業集聚發展新模式。2020年一季度,500萬元以上農牧業產業化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323萬元。將產業發展作為保證脫貧攻堅成效的固本之舉,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實現龍頭企業與貧困戶100%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設立222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有力的推動了農區集體經濟發展。

烏海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時刻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解決好城鄉居民在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養老、居住、環境等方面的實際困難,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以脫貧攻堅工作為例,烏海市強化脫貧攻堅責任落實,對標如期完成脫貧攻堅各項目標要求,對重點工作實施掛牌督戰,全面排查解決突出問題,在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基礎上,有效改善了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結合推動「城鄉融合先行區」建設,著力完善農區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保障水平,改善人居環境,2019年底實現農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農區居民特別是貧困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史萬鈞在海南區黃河石彩繪工作室,了解黃河文化宣傳、旅遊產業規劃等情況

中國網記者:隨著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烏海市發展的資源優勢漸趨減弱,如今正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一周年。面對這樣的情況,烏海市找到了哪些道路解決高質量發展的難題?取得了哪些成果?

史萬鈞:烏海市立足欠發達地區實際,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著力」「五個結合」「三個紮實」等重要要求,創造性提出、大力度落實「以建設區域創新性城市為統領,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根本要求,著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和區域服務能力,打造轉型發展示範區、城鄉融合先行區、生態環保攻堅區、投資貿易首選區、優教優醫普惠區」的地區發展思路,開創了烏海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烏海市配套制定三年行動方案和指標體系,確定了「科技提升轉」「嫁接改造轉」「增量注入轉」「結構調優轉」「重組做強轉」的工作思路,進一步釐清了推動產業轉型、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路徑和措施。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的煤焦化工、氯鹼化工生產加工基地,培育壯大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打造氫經濟示範城市,發展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大力推動旅遊業融合發展。

烏海市已經初步形成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產業為主導,新材料、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特色農業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經濟格局。烏海市在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考核中被評為全國7個優秀地區之一,並率先在內蒙古自治區實施城鄉一體化改革,城鎮化率居內蒙古自治區首位。建市以來,烏海市GDP總量年均增長12%,增長了116倍,人均GDP年均增長10.1%,增長了51.3倍。

中國網記者:結合當地實際工作情況,黃河生態治理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還面臨什麼挑戰和困難?您有哪些建議?

史萬鈞:黃河烏海段還面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任務重,黃河文化發展相對滯後等問題。

我認為,黃河流域應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力度,充分考慮生態功能定位,更加注重從涵養水源、水土保持入手,大力實施黃河流域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推進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不斷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還要抓實黃河文化發展這個鑄魂工程。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將黃河文化與蒙元文化、移民文化、工業文明緊密結合起來,促進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黃河文化創意產業,促成黃河文化活態傳承、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國網

原標題:《河長史萬鈞:講好「黃河故事」 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挖掘黃河地名文化時代價值講好中國黃河地名故事
    9月9日,在山東高青舉辦的2020中國黃河旅遊大會系列活動黃河流域文旅高質量發展論壇上,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名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殿彬發表了《挖掘黃河地名文化時代價值,講好中國黃河故事》主旨演講,介紹了地名的特徵和為講好中國黃河地名故事推進的多項工作
  • 弘揚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深觀察)
    參與本次展演展播活動的劇目為黃河流域9省區優選劇目,凝練了具有流域特色、區域特色的多樣化文化元素。去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山藝副院長劉曉靜代表:講好「黃河故事」,打造黃河文化保護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既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 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提上日程,陝西如何講好「黃河故事」?
    其中,「謀劃建設黃河文化旅遊帶」引起了廣泛關注。大家普遍期待,聽一聽陝西如何講好「黃河故事」。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對中國人來說,黃河,太重要了!從文化源頭來看,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說就產生於黃河。這也意味著,陝西蘊含著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比如,仰韶文化時期,陝西就是黃帝和黃帝家族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再比如,在陝西黃河沿線,有大量的古村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地域風貌。
  • 「講好黃河故事——著名作家看河南」黃河文化專題採訪創作活動...
    11月29日至30日,由河南省文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中共鄭州市委宣傳部、中共洛陽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講好黃河故事——著名作家看河南」黃河文化專題採訪創作活動走進洛陽。採訪團先後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白馬寺、龍門石窟和黃河小浪底等地參觀,對洛陽豐厚燦爛的歷史文化寶藏留下了深刻印象。
  • 「著名作家看河南」黃河文化專題採訪創作活動啟動 觸摸黃河 講好...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11月28日,由河南省文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鄭州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講好黃河故事——著名作家看河南」黃河文化專題採訪創作活動在鄭州啟動。當天,黃河文化專題採訪團一行先後到鄭州中央文化區(CCD)、鄭州黃河文化公園、鄭州黃河灘地公園等地採訪。
  • 內蒙古與寧夏文旅協同發展共同講好「黃河故事」
    郝寧 攝人民網阿拉善12月8日電(陳立庚)12月7日,記者從蒙寧沿黃流域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推進會上獲悉,內蒙古自治區文旅廳、寧夏回族自治區文旅廳在阿拉善籤署了《蒙寧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4+4沿黃城市文旅合作框架協議》以及文旅合作協議。從制度層面謀劃兩地文旅頂層設計,共同講好「黃河故事」。
  • 傳承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昨日,《光明日報》頭條刊發《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一文。  編者按  昨日,《光明日報》頭條刊發《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一文。
  • 中國李杜文化嵩嶽大講堂第一課:從《黃河賦》中探尋黃河文化與時代...
    央廣網鄭州9月15日消息(記者 彭華)9月15日上午,由中國李杜文學研究會主辦的「中國李杜文化嵩嶽大講堂」在河南鄭州正式開講。中國李杜文學研究會會長柏勝美女士蒞臨指導。中國李杜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王國欽主講了從《黃河賦》中探尋黃河文化與時代精神,中國李杜文學研究會智庫專家姚待獻主持。《黃河賦》的作者、中國李杜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王國欽從《黃河賦》的誕生及其創作、《黃河賦》中的詩歌文化、《黃河賦》對黃河的文化定位、《黃河賦》所帶來的文化影響、《黃河賦》與新時代黃河精神等五個部分。其脈絡清晰,分析全面。
  • 講好黃河故事 傳承黃河文化——共青團鄭州市委「青春尋訪 黃河...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通訊員 靳靜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調研河南時重要講話精神,以華夏文明、黃河文化為線索,引領廣大團員青年講好黃河故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9月1日開學之際,由共青團鄭州市委舉辦的「青春尋訪
  • 嘉賓訪談 | 講好黃河故事 打造國際黃河文化旅遊目的地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巔峰智業創始人、旅豆學堂創始人劉鋒博士,河南大學文化產業與旅遊管理學院院長、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程遂營教授,北京人生遠足國際教育文化發展集團黃山實踐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黃傳驊,中國東方演藝文旅發展中心主任裴歆悅以「講好黃河故事,打造國際黃河文化旅遊目的地」為主題,探索文旅融合發展的時代路徑,描繪深化交流合作的美好願景。本報特將這5位嘉賓的精彩演講進行摘錄,以饗讀者。
  • 如何乘文旅融合東風,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
    「十四五」時期,河南將建設文化旅遊強省,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打造鄭汴洛國際文化旅遊核心板塊。如何乘文旅融合東風,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帶著前期徵集到的熱心網友的提問,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專訪了三位省政協委員、省人大代表,聽聽他們怎麼說。
  • 《奔跑吧·黃河篇》記錄時代群像,以人為本講好黃河故事
    《奔跑吧·黃河篇》作為《奔跑吧》開播8年來首次推出的特別篇,在國家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跑進「黃河生態經濟帶」沿線地區,跑進脫貧攻堅第一線,跑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從青海伊始,到寧夏結束,從2020到2021,節目通過對「黃河」的主題演繹,展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挖掘出許多溫暖人心的故事。
  • 講好黃河故事 |「新時代黃河萬裡行」走進西寧
    黃河,從世界屋脊青海巴顏喀拉山出發,九曲蜿蜒,不舍晝夜,奔流至山東注入渤海。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她聯結著沿黃城市的情誼,黃河養育了無數炎黃子孫,也哺育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也成就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之魂!
  • 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 全面展示黃河文化魅力
    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課題組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視察並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冬遊大宋御河,講好「黃河故事」!
    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11月26日,大宋御河景區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開封市導遊服務管理中心組織,近百名一線專職導遊前來踩線考察。天氣寒冷,大宋御河景區為百名導遊準備了暖手寶,大家捧著暖手寶在景區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泛舟御河,了解大宋御河景區。
  • 弘揚黃河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黃河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蘊含著眾多的歷史記憶與價值理念,融匯成中華文明的精髓。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第十屆蘭州黃河文化旅遊節開幕 「黃河明珠,交響絲路」新時代大...
    中國日報記者 鄒紅 攝聯合國原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等來自中國、法國、挪威、秘魯的五位嘉賓在新時代大講堂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中華文明的世界性意義、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等議題發表演講。
  • 第十屆蘭州黃河文化旅遊節開幕「黃河明珠,交響絲路」新時代大講堂...
    中國日報9月25日電 2020年9月25日上午,以「黃河明珠,交響絲路」為主題的新時代大講堂在甘肅省蘭州市舉行。9月25日,「黃河明珠 交響絲路」中國日報社新時代大講堂在甘肅蘭州開講現場。 中國日報記者 鄒紅 攝聯合國原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等來自中國、法國、挪威、秘魯的五位嘉賓在新時代大講堂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中華文明的世界性意義、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等議題發表演講。
  • 全國人大代表王文保:傳承黃河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文明起源是人類社會最重大的學術課題之一,開展文明起源研究對於探索中華多元一體文化的形成,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民族之根魂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價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