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文化往往能夠沉澱出一個地方獨有的韻味,近日,在重慶市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預備名錄中,九龍坡區有銅罐驛鎮陡石塔村和含谷鎮寨山坪村上榜。
據悉,重慶市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申報評定工作,從2016年3月初正式啟動,由市規劃局、市城鄉建委、市文物局共同組織。
截至2017年5月,共23個區縣75個村組織了申報,通過專家現場調查核實、市規劃局組織補充完善、區縣覆核確認、專家諮詢審查、公示等環節,九龍坡區陡石塔村和寨山坪登榜第一批重慶市歷史文化名村。
這批登榜的歷史文化名村,能反映重慶村落發展歷史沿革、傳統文化、地域風貌和民族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
九龍坡區銅罐驛鎮陡石塔村和含谷鎮寨山坪村憑藉幾百年歷史底蘊入圍,到底韻味何在?慢新聞記者為此一探究竟。
銅罐驛鎮陡石塔村
周貢植故居和天主堂都是歷史遺蹟
地處長江河谷,銅罐驛鎮中部的陡石塔村,歷史可追溯到民國時期。據說,這個村莊的名字來源於村內有個叫么店子的地方有一如同陡坡一樣的塔形石碑。
村裡除了有獨特的地域和自然風光外,該村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有市級文保單位中共四川臨時省委擴大會舊址(周貢植故居),區級文保單位天主堂和巴縣一中舊址等。
周貢植的故居始建於清末民初,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布局,由正房、天井組成,現存正房及左右廂房三棟主體建築,正房面闊2間14米,進深1間5米,通高6米,建築面積412平方米。
周貢植故居是四川省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遺存,1928年2月10日至15日,中共地下黨四川省委員會在此召開臨委擴大會,成立了中共四川省委,正式選舉產生了中共四川省第一屆委員會,會址就是中共地下黨四川省委組織部長兼任巴縣縣委第一書記周貢植的住宅。
2004年,周貢植故居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被納入「紅巖聯線」單位。
銅罐驛的天主堂在重慶很有點名氣,它始建於民國十二年即1923年,是近代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期,法國人在此修建的。佔地面積3647平方米,建築用地2526平方米,其中教堂建築面積578平方米。
天主堂內前有祭臺,後有琴樓;堂內正中牆上設有聖母塑像,奉聖母為主保;在聖母塑像上方,飾有醒目紅色五角星,以示滄海指路明燈;堂內兩側牆上,掛著十四幅油畫,原為當年法國傳教士帶來,是天主堂主要設施之一。
經堂後面是鐘樓,有口法制合金鐘。據說鐘聲洪亮悠揚,數十裡外可聞。經堂右面,是神父樓、修道院、聖水井。修道院廚房內大鐵鍋、土灶、大煙囪依然存在。主堂大廳面積470平方米,高達7米的弧形穹頂,可以聚集聲音,無論在經堂哪個角落說話,其他地方都能清楚聽到。在神父樓下一地下室,面積約20平米,用於貯藏食物、葡萄酒,仿佛冰箱,經久不壞。教堂聖水井直通滴水巖河。
銅罐驛天主堂院內,還生長著一株仙人掌和紫荊樹。仙人掌高有六七米,主幹堅硬如木,腰圍80多釐米,靠一座假山支撐不倒,當地人稱其「霸王鞭」。旁邊碑刻顯示,仙人掌和紫荊樹與教堂同齡,已見證百年風雨。
含谷鎮寨山坪村
張獻忠曾在這裡佔山為王
寨山坪村位於含谷鎮境內,從成渝高速公路含谷下道口步行約需一小時,乘車只需10餘分鐘即可到達。
該村原名皇城、小涼山,為明代古寨。
民間相傳,明末張獻忠的隊伍入川,曾攻下這裡佔山為王,自封皇帝,將此地定為皇城,並將以各地收繳來的兵器寶刀埋於地下,稱為鐵丘墳。
寨山坪曾有南星門、平安門、太平門、天寶門、長生門等十八道城門,環寨修有城牆數公裡,另有神秘李家祠堂、劈劍石、官房、炮臺、觀音廟等遺址,現在部分建築尚存。
如今,寨山坪四面懸崖峭壁,海拔530米,高出四周地面250米,平地凸起,重慶近郊罕見。
其山頂有3.5平方公裡,地勢相對平緩,水庫、山坪塘等大大小小的水體鑲嵌其間,猶如仙女碎落凡間的寶鏡,懸於山頂,給寨山坪帶來了寧靜柔美的氣息。
目前,山頂以種植果樹、花卉為主,現佔地1200多畝,有匯聚多種名貴花木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園內有山茶花、梅花、桂花、海棠花、櫻花、玉蘭等花木20餘種。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王渝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