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金錢觀?錢是如何掙的?該怎麼花?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財富教育,它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課。
在我國,孩子伸手向父母要錢幾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父母給孩子零花錢似乎也天經地義,但當家長從口袋裡掏出錢或在手機上轉帳的時候,你是否意識到,也應該給孩子講講錢的問題?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金錢觀?錢是如何掙的?該怎麼花?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財富教育,它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課。在我國,財富教育普遍被忽視,一是因為孩子沒有錢財來源,家長認為不必教育,二是或許會有家長感覺,跟孩子談錢,是件庸俗的事。財富教育的缺失,必然會產生惡果。廈門華夏學院一名大二女生陷入「校園貸」;北京某外國語高校的大學生曾在多個網絡借貸平臺借「高利貸」,累計達13萬餘元……大學生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不少大學生因為父母提供的生活費有限,又無法從銀行貸款,於是,轉向了一些非正規渠道校園貸款……發病在大學,其實病根還是在家庭教育。如今,孩子們的壓歲錢和零用錢越來越多,但他們理財的觀念卻沒有隨之增長。金錢是把雙刃劍,它可以讓孩子在富裕的生活中健康成長,但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價值觀的指導,它也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對金錢沒有概念,孩子往往在花錢上毫無節制,養成了難以改變的「敗金」習慣,嚴重者,長大後就成了「啃老族」中的一員。因此,在教育中增加「富育」很有必要,這可以教給孩子理財的方法和原則,讓孩子懂得賺錢、花錢、投資、儲蓄與捐贈。在這裡,我們把富育、財富教育、理財教育等統稱為財商教育。家庭教育應從小培養財商,補上財商教育這一課。這不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具意義的一課,更是為孩子未來發展所儲備的「第一桶金」。財商與智商、情商通常被稱為現代人必備的「三商」。財商教育就是建立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了解財富的運動規律,科學合理地運用財富實現人生的夢想。財商教育,是門大學問。用於家庭教育,我用「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來概括。孔子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孔子沒作說明,但荀子給出了解釋。《荀子·榮辱》篇:「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重利之人即便有所獲得,但已經失去信任,這就是「窮——無路可走」,以後的路恐怕就走不通了,因為大家都產生戒心了,這種人接近你,你會懷疑他的目的,會擔心被利用,會防範被拋棄,故而「窮者常制於人」。在家庭教育中,收入觀最主要的要讓孩子知道財富的來源和財富的獲得,要讓孩子知道:付出才有回報;同等的付出,知識能力積累越強,掙錢越多。同時,財富積少成多;要重視投資,但投資有賺有虧。「用之有度」是更重要的消費觀。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支出責任劃分和支出的可承受範圍。每個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不同,要量力而行,量入為出,不能虛榮,不能盲目攀比。(孫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