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比較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亦稱為比較語言學或歷史語言學,主要研究語言的親緣關係與發展規律,並試圖擬構原始語言。歷史比較語言學與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並稱為語言學史上的三次革命。它為現代語言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被認為是語言學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標誌。
歷史比較語言學思想的濫觴與西方基督教文明密不可分,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試圖對《聖經》中「巴別塔」時代之前的共同語「按圖索驥」。直到18世紀,英國學者威廉·瓊斯發現殖民地印度的梵語與遠在歐洲的拉丁語、希臘語存在系統的對應關係,以及隨後拉斯克、博普、格林等學者的進一步分析研究,才徹底使學界的目光由所謂「耶穌的語言」希伯來語投向了「原始印歐語」這一新概念,並由此開始了歷史比較語言學近三個世紀的發展歷程。
相較於西方以普通語言學原則為指導的歷史比較語言學,俄羅斯則分別以普通語言學與個別語言學為理論基礎。普通語言學方面,俄羅斯的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均以擬構原始語、探索語言親緣關係為指導,代表人物為19世紀比較語言學泰鬥福爾圖納託夫與20世紀下半葉「超語系」研究先驅伊裡奇-斯維特奇。而俄語歷史語言學研究領域主要為俄語歷史語法、古斯拉夫語、俄語標準語歷史以及俄語方言學,湧現了諸如沃斯託科夫、斯列茲涅夫斯基、布斯拉耶夫、索博列夫斯基及切爾內赫等著名學者。
從原始印歐語到「超語」
基於普通語言學的俄羅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發展歷程包括兩個主要階段,即19世紀歐洲傳統歷史比較語言學階段,以重構原始印歐語為目標;20世紀下半葉「超語系」假說階段,以擬構亞歐非洲共享的「超語」為目標。
19世紀,基於普通語言學的俄羅斯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發軔於歐洲傳統歷史比較語言學,學界以基於斯拉夫語言與部分歐洲語言的比較語言學開始了對歷史比較語言學以及印歐語系的系統研究。這一時期的代表學者主要有:開啟俄羅斯梵語研究先河的列別傑夫、與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幾乎同時提出「語言內部形式」現象的裡日斯基、首次嘗試從語言角度研究民族史的阿傑隆,以及率先提出語言史與民族史之間存在緊密關聯的季姆科夫斯基等。其中,最具裡程碑意義的當屬福爾圖納託夫及其扛鼎之作《比較語言學》。
20世紀下半葉,基於傳統歷史比較語言學,學界出現了一種新聲音,即將研究主體由印歐語系拓展到世界各大語系,通過比較語系之間可能存在的親緣關係,擬構一種超越語系界限的更高級別的共同語,即「超語」,而這種跨語系的歷史比較研究,也稱為「超語系」研究。這一嘗試突破了原本歷史比較語言學僅及於親緣語言的樊籬,向著重建「巴別塔」又邁進了一步。俄羅斯的「超語系」研究始於1962年,為當時的青年學者伊裡奇-斯維特奇所首倡。1966年,伊裡奇-斯維特奇因車禍身亡,其同事多爾戈波利斯基與德波繼承其遺志完成了著名的《超語比較初探》。
如今,將「超語系」理論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巴別塔」Starling語料庫系統已成為當代最權威的詞源學研究語料庫之一。而「超語系」研究本身也作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分支成了當代世界及俄羅斯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的新熱點。其主要代表有尼古拉耶夫(《北高加索語言詞源詞典》)、米利塔廖夫(《閃米特語詞源詞典》)、赫裡姆斯基(《薩莫德、通古斯與滿語的詞彙關係》)、德波(《阿爾泰語言詞源詞典》)、穆德拉克(《白令海與美洲愛斯基摩人音位體系擬構初探》)、斯塔羅斯金父子(《古代漢語音系的構擬》)等一系列巨擘。
從斯拉夫學到「四位一體」
基於俄語語言學的俄羅斯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主要是指俄語與斯拉夫語族諸語間親緣關係及歷史嬗變的研究,是與基於普通語言學的歐洲傳統歷史比較語言學以及後來新興的「超語系」研究相對的個別研究。俄羅斯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與傳統斯拉夫學研究及俄語史研究唇齒相依,即從語音、詞彙、語法、文字等領域追溯俄語及其他斯拉夫語的歷史淵源與演變進程,重構斯拉夫民族共同語的研究。
早在歷史比較語言學尚未正式確立之時,俄羅斯有關俄語史的研究就已初見端倪,其中最主要的當屬羅蒙諾索夫與沃斯託科夫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前者在18世紀中葉便率先展開了針對俄語及其他斯拉夫語言,乃至歐洲語言整體親緣關係的研究,在收錄於其著作《俄羅斯語法》的《關於教會典籍在俄語中的效用》與《論留裡克王朝前的俄羅斯》兩篇文章中,對俄語史進行了廣泛而生動的描寫;後者作為俄羅斯比較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一次對俄語史的斷代進行了探索與嘗試,並確立了古基裡爾字母大、小「尤斯」及弱化元音的語音意義。其著作《論斯拉夫語:基於古文獻的語法導論》至今仍被學界奉為圭臬。
19世紀以來,隨著歐洲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蓬勃發展,在吸納了新的研究方法後,基於俄語語言學的俄羅斯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也煥然一新。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斯列茲涅夫斯基、布斯拉耶夫與索博列夫斯基。其中,斯列茲涅夫斯基耗盡畢生心血編纂的三卷本《古俄語詞典語料》至今在學界依舊無出其右;布斯拉耶夫第一個提出了「俄語歷史語法」的概念;索博列夫斯基率先系統編寫出「俄語史」課程教材,至今仍被視為俄語歷史語法教材的藍本。
20世紀起,由於科技手段的日新月異與科考工作的不斷發展,基於俄語語言學的俄羅斯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最終確立為俄語歷史語法、古斯拉夫語、俄語標準語歷史及俄語方言學「四位一體」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沙赫瑪託夫(《俄語歷史形態學》)、杜爾諾沃(《俄語語言史概況》)、維諾格拉多夫(《北方方言語音學研究》)、奧布諾爾斯基(《現代俄語靜詞變格法》)、阿瓦涅索夫(《方言內部俄語形成的問題》)等。20世紀50年代,學界還大量翻譯了西方斯拉夫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如法國語言學家梅耶的《共同斯拉夫語》、荷蘭語言學家範威克的《古斯拉夫語史》等。此外,蘇聯時期,三部系統而完整的《俄語歷史語法》專著相繼問世,作者分別為切爾內赫、博爾科夫斯基與庫茲涅佐夫以及伊萬諾夫,代表了俄羅斯歷史比較語言學理論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仍被視為俄語歷史語法研究方面最具權威的經典之作。
進入21世紀,基於俄語語言學的俄羅斯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依舊薪火相傳,湧現出了如邦達列託夫(《古斯拉夫語》)、扎利茲尼亞克(《語言學家視角下的〈伊戈爾遠徵記〉》)、茹拉夫廖夫(《斯拉夫歷史比較語言學概況》)及科列索夫(《俄語史》)等大師及其兼具傳統與現代雙重特色的新階段研究成果。
綜上,儘管宗教的巴別塔存在與否至今仍莫衷一是,但是歷史比較語言學家們努力重塑的學術巴別塔卻已然歷經兩百餘年的物換星移而屹立不倒,並歷久彌新。俄羅斯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在歷經了近三個世紀的發展演進後,基於普通語言學與個別語言學的研究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以俄語歷史語法為核心,向外逐步輻射至斯拉夫學與傳統印歐語言歷史比較,並最終拓展至「超語系」研究的全方位學術體系,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範疇。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