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幾位朋友去潿洲島玩,來去都要經過北海,回程時在北海香格裡拉飯店住了一夜,故有短暫的時間去北海的老街轉了一圈,雖然去得較早,商鋪還沒有開店,街道上的人也稀疏,但老街的那種氛圍和歷史的厚重感還是撲面而來。走在老街窄而長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行在歷史的時間隧道裡。熙熙攘攘的人流、各種小吃溢出的香氣、店家叫賣生意的吆喝聲、茶館裡品茗論道的高談闊論、娛樂場飄出的留聲機的歌聲、西洋商人和當地商家的討價還價聲,組成了一幅市井圖畫。
北海地處北部灣東北部,是華南、西南、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的結合部。北海歷史上就是一個漁村。也是海上古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始發港口,十八世紀以後隨著西方工業革命推動的貿易的發展,北海老街隨之應運而生。解放後又經過幾次行政區劃的變更,現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個地級市。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央將北海列為改革開放的試點城市,使北海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北海城市交通有機場、港口、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迅速地融入了周圍的經濟圈。城市道路寬闊,高樓林立,一座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縱向比較說翻天覆地也不為過,但橫向看由於基礎設施長期落後,結合部的區位既是中心也是邊緣,受長期經濟流向的影響資金、技術、人員等資本要素的吸納作用還較弱。因此北海的發展還方興未艾。
說心裡話北海對我震撼的不是一幢幢高聳的樓房,寬敞的街道,美麗的銀灘。而是沿海岸布局距大海和碼頭一路之隔的老街。儘管老街的房子已經斑駁陸離,有些已經破敗不堪,但他的氣場仍在,他的中西合璧的建築符號向我們詮釋著兩種,不,或許是多種文化元素的碰撞和交融的過程。這裡有過血、有過淚、有過沮喪和無奈,也有過歡快和勇氣。不僅記錄著鄉愁,也記載著前人奮鬥的艱難和被迫接受外來文化的痛苦心路。歷史是一面鏡子,更是一種經驗的累積。開放是一種自信,保守是一種自戀。我希望北海的老街能長久地保留下去,不要被高樓大廈淹沒了。這不僅是一個景點,而是記錄著我國沿海地方和外部世界貿易,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和軍事興衰演變的物質載體。
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好大喜功的潛流,動輒就建國際大都市,國際大港口,國際大機場,國際一流研究型大學,有條件建成當然好。但許多是不顧主客觀條件說大話,吹牛皮,勞民傷財。浙江義烏並沒有太大的區位優勢,但通過民營企業的小商品開發和整合,成為了世界小商品集散地,商業影響力和輻射能力覆蓋了大半個地球。義烏的經驗最起碼告訴了我們兩件事:一是要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幹好,只有自己的質量提高了,做強了,才會有足夠的能量影響周邊;二是社會和人們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小東西也能掀起大浪潮。由此想到北海的老街在一百年前的小漁村時期就能出現那樣規模的商業,那樣興旺的商鋪,這說明只要路子對頭,百尺竿頭更近一層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也期待著不久的將來再去領略北海新的風採,老街更美好的明天。
文章轉載於公眾號「 行攝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