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老街,一個充滿想像與回味的地方。在這樣的老街遊走,你可以感覺到一種跨越時空的深思與對視,漫步在寫滿了時代滄桑的北海老街,仰望斑駁的牆面和久遠泛黃的店招,觸摸著巷角那被歲月磨光了稜角的青石板,真恐一不小心,就會走進那個黑白記憶的年代。
穿越百年,老街承載著滿滿的回憶
北海老街是一條有近二百年歷史的老街,始建於1821年,初建時稱為昇平街,位於外沙橋頭的三婆廟往東至金魚巷口路段,寬約4米,全長約200米。清朝道光元年昇平街始有外來移民自西往東建造商鋪,清鹹豐五年,珠場司移駐昇平街,負責行使治安、稅收等職權。清光緒年間的廉州水師行臺、龍門協臺、常關以及清末至民國初年的釐金廠亦設於昇平街。
1927年以前,珠海路曾是北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區,店鋪鱗次櫛比,中段的店鋪主要經營來自蘇杭的綢緞,東段的店鋪主要經營幹海貨,西段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鋪全部經營漁民用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珠海路逐漸失去了昔日的繁華,除了稀稀落落的幾間店鋪經營漁具外,其他店鋪幾乎都成為民居,街道建築日漸老化。
1927年,道路擴建,自西往東的大西街、昇平街、東泰街、東華街、接龍橋的街道統一改為珠海路。老街現已成為長1.44公裡,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築的商業老街。老街這些騎樓並不是西洋建築的簡單翻版,從深層文化根源來看,它體內流動著的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血液,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的一個美麗的結晶。
中西合璧,老街騎樓式建築獨具特色
物換星移,時過境遷,老街的肌理結構依舊清晰。沿街遍布英、法、德領事館舊址,及藥堂、酒肆、茶坊等,充滿歐洲風情和中國嶺南特色的騎樓,見證了北海曾經的繁華,被譽為鮮活的「近現代建築年鑑」。
老街是了解北海的窗口。這些中西建築形制相互穿插、融會貫通,體現了清末民國的時代特徵。它集東、西方建築、文化、藝術於一體,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堪稱中西合璧之典範。
老街建築很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既吸收了嶺南建築的特點,又吸取了西方建築的一些藝術風格,前店後居的建築格局、中頂鋪、拖籠門、特別是西式的女兒牆裝飾更是充分體現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古街的建築多為二至三層,由於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我市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築的影響,臨街兩邊牆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牆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這些建築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築的風格。
老街可謂寸土寸金,而且為了方便從水路運輸,所以當初修建店鋪的時候,每一間店面都是「前店中倉後碼頭」的呈狹長的獨特的建築形式。漫步在北海老街,但見沿街白牆黛瓦,騎樓延伸,巍然聳立,錯落有致,可以感受到那種滄桑古意以及古與今的強烈碰撞與交織。
一脈傳承,「產城人文」四維融合之城熠熠生輝
安靜而寧和的老街,慢慢行走在歷史的舞臺上。厚重滄桑的歷史積澱與瑣碎平淡的生活氣息在這裡水乳交融,把幾百年的風雨歲月雕琢出深深淺淺的時間刻痕。這裡的每一幢建築、每一個拐角,可能都蘊藏著一個美麗而又神奇的故事。
北海,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千年古城。北海老街的精美建築見證了北海的歷史和滄桑。而如今,北海市沐浴新時代的春風,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在北海城市核心區,一座「產城人文」四維融合的全能生活大城躍世而出,當精美建築、品質人居邂逅千年文脈,美居便誕生了!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品質人居夢想,在北海得以實現。
居住北海,首選「曲江新鷗鵬·北海教育城」
有品味的生活,離不開居住的高品質,高品質的產品,在北海可遇而不可求。而曲江新鷗鵬·北海教育城,恰恰是這樣的可遇而不可求的豪宅精品。它位於北海城東城市核心區,佔據硬核資源,又連接商業服務核心,周邊商業規劃完善,教育資源充沛,人居氛圍濃厚,擁無盡繁華,成為名副其實的未來價值高地。它是廣西自治區重點推進項目,總佔地約1500畝,佔據北海城市門戶和發展軸向,承載教育、公園、商業、住區四大城市功能,圍繞「四所學校一座城」的規劃理念,全系植入中國教育巴川系學校,是北海首個集教育mall、絲路不夜城、主題公園群、超高層商務地標、9A精裝住宅等航母級配套於一體的全能生活大城。在北海,住教育城,過高品質生活,這是精英階層的共識,更是浪漫美好生活的保障和根基。
歷史與實現交匯,文脈與建築融合,創新與傳承包容,「曲江新鷗鵬·北海教育城」正是這樣的精品力作,當之無愧的摘得北海頂豪的「桂冠」,也更好的詮釋了「不負千年文脈底蘊,不負這片神奇土地」的諾言。
遊走在北海老街,望著這一棟棟飽嘗歲月滄桑的騎樓,黯淡的色澤,風化的質地,安詳的面容……任隨時光的河流在此盤桓,有些東西雖已經永遠的失去,有些東西在此沉澱保存,並被小心翼翼地修補,當有更多的東西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熠熠生輝,而這,就是北海的靈魂,北海的精髓!(文/董成竹)
20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