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從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處境變化,看日不落帝國的興衰

2020-12-14 騰訊網

1773年12月16日,在北美殖民地麻薩諸塞州的港口城市波士頓,爆發了象徵美國獨立革命開始的著名事件。殖民地獨立激進派的塞繆爾·亞當斯率領約60名殖民地''自由之子''化裝成原住民印第安人,襲擊了停泊在岸邊的東印度公司的三艘商船,將342箱、總金額超過18000英鎊的茶葉倒入大海。這就是所謂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波斯頓傾茶事件暴露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系列問題,而自此以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波士頓傾茶事件

波士頓傾茶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是該年6月英國議會制定的《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這一條例為了挽救財務狀況惡化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給予公司不經由英國本國而直接把茶葉運入殖民地進行銷售的壟斷權利。另外,對殖民地進口茶葉的稅率也大幅降低。對於已經進口到英國的茶葉,甚至允許返還其進口稅之後進行再出口。 這一時期,就算在北美殖民地,中國的茶葉也成了居民的必需品。英國東印度公司先把茶葉暫時進口到英國,有時要支付超過100%的高額關稅,然後再支付出口稅,之後運往北美殖民地。因此,北美殖民地居民要想從宗主國英國正式購買茶葉的話,不得不支付超過英國本土的異乎尋常的高價。根據上述條例,東印度公司得到進口稅的返稅,而且可以將庫存茶葉送到殖民地,殖民地居民也能喝到物美價廉的茶葉。

所以,這對雙方來說應該都是好事。 但是,對於殖民地居民而言,進口商品的賦稅由英國人肆意決定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不被認可的。強制從英國東印度公司購買茶葉這種''壟斷''式銷售也是一個問題。並且,在波士頓通過走私茶葉來維持生計的居民也很多,他們逃過英國的高額關稅,以較為便宜的價格購進荷蘭和瑞典的東印度公司以及法國商人運入歐洲的茶葉,然後再運往北美殖民地。是否接受上述條例,對他們來說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上述背景疊加之後相互影響,最終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以該事件為契機,北美殖民地試圖從英國獨立出來,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政府不得不救濟''財務狀況惡化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這一事實。

二、東印度公司的財政危機

東印度公司在數年之間就陷入財政危機,原因有如下幾個。第一,股份的分紅比例太高。由於公司成為印度的''領主'',英國本國的投資家預計公司的稅收會帶來很大收益,繼而爭相購買公司的股票。這導致東印度公司的股份成為投機對象,股價大幅上漲。而股東們也期待獲得更高的收益,紛紛要求公司增加分紅比例。因此,分紅比率從之前的7%—8%上漲到1771年的12.5%。由於分紅比例過高,導致公司為支付如此高額的分紅而陷入困境。

第二,作為東印度公司主打商品的中國茶在北美殖民地滯銷也是一大原因。 第三,最大的原因在於,公司雖然在印度成為''領主'',但事與願違,這並沒有帶來相應的收益。他們雖然擅長貿易公司的經營,卻缺少在印度實際工作的經驗,也不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

在語言習慣都不同的異國他鄉,怎樣才能既不招致當地居民的反感又能高效地徵收稅款,繼而提高公司收益,這一點非常重要,但公司總部卻沒有人能夠提出具體可行的方針政策。其中,竟然還有人天真地以為即便放任不管也能輕而易舉地獲得豐厚的利潤,使公司財源滾滾。在不斷從孟加拉送來的有關最新情況的報告面前,公司總部的經營決策層完全手足無措。

孟加拉商館必須每天馬不停蹄地工作。不管是沿襲之前的方法還是採用新的方法,為了徵收稅款,必須要建立與之相對應的緊密的組織結構,配備相應的職員。由於距離當地路途遙遠,往返一次也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倫敦總部無法做出適時的判斷。在掌握當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公司需要任命具體負責徵稅的人員並建立信任關係,建立相關帳簿並開展複雜的會計業務。只是推進這些基礎性工作都需要花錢,何況在印度南部爆發了英—邁索爾戰爭,公司在印度北部與馬拉地勢力持續處於敵對狀態。為了開展這些軍事行動,需要負擔龐大的開支,而這些軍費必須由公司自己承擔。

恰在同一時期,1770年,孟加拉發生了近25%的居民餓死的大饑荒,導致東印度公司的徵稅活動極度困難。此外,東印度公司在當地的職員濫用職權,攫取巨額的私人財產,這也使得公司沒能收到既定的稅額。上述原因相互交錯糾結在一起,導致公司財政狀況迅速惡化。

三、《印度法》的出臺使東印度公司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1784年,英國首相威廉·皮特主導制定了《印度法》,使東印度公司和國家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當前(1784年),東印度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危機,為了避免迫在眉睫的倒閉,已經只能申請政府援助了……在議會各黨派的任何一個計劃當中,好像都一致認為東印度公司完全不適合統治領土。公司內部也自認為沒有此種能力,想委託政府進行管理。 儘管有腓特烈·諾斯首相頒布的限制法案,但過了十年之後,東印度公司再次迎來了財政危機。與之相反,在東印度公司職員中,卻有一些人在短期內搜颳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財產回國,他們被稱為''在印度發財的歐洲人'',過著優雅的生活。

這一時期,英國軍隊在美國獨立戰爭中陷入苦戰,而在印度有很多人餓死,很多人對公司到底要在印度實行什麼樣的統治產生疑惑。從這一層意思來說,當時東印度公司的唯一選擇就是接受政府管理。 根據《印度法》的規定,英國成立了一個由國王任命的委員會。該委員會被稱為''管理委員會''或者''印度委員會'',負責對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有關稅收的民政、軍事、商業活動進行監督、指導和管理。在該委員會下面,東印度公司的董事會依然像從前那樣開展正常的業務。

但是,印度總督和司令官的任命必須得到國王的批准,從印度寄來的信件和董事會寄往印度的信件,必須將其複印件提交給委員會。董事會給印度寄信時,需要得到委員會的許可,如果委員會要求變更內容的話必須做出回應。為了防止公司職員通過不正當渠道斂財,《印度法》還規定,職員以禮品的名義接受的金錢和有價物品將全部被認為是業務上的不當所得,並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四, 壟斷貿易公司的終結

雖說政府參與了公司的運營,但在其後的三十年間,壟斷東印度貿易的公司把東印度的商品帶回銷售,並把英國的商品出口回去。公司在印度直接統治的地區不斷擴大,一邊進行統治,一邊從事商業活動。

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進口商品是中國的茶葉。在《印度法》出臺的同一年,茶葉的進口稅率從119%驟降到12%,這導致茶葉的進口量暴增。之前,東印度公司從本國帶出白銀購買茶葉,但此時所帶出的白銀已經不足以購買如此多的茶葉,在18世紀末,一些變化顯示了東印度公司這一持續了兩百年的公司開始與時代不相容,並且這些變化在英國社會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了,那就是產業革命的開始和自由貿易的主張。隨著產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從18世紀末期開始能夠大量生產價廉質優的棉織品。自然而然地,海外對英國製造的棉織品的需求也逐漸增大。

資本家數量不斷增加,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也日益增強。在這些資本家中間,希望投資亞洲貿易的資本家對東印度公司壟斷東印度貿易的現狀進行了強烈的批評,他們要求進行自由貿易。在公司誕生的17世紀初,''壟斷''貿易的方法還是一種常識,但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落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在和政府實現一體化之後,公司沒有自行決策權,其運營方式也只能遵從政府的方針。

1813年,與印度的壟斷貿易宣告終結,公司實行壟斷貿易的對象只剩下對華貿易;1833年,同中國的壟斷貿易也告終止。至此,公司的商業活動全面停止。之後,作為國家派出的印度統治機構,東印度公司又存續了二十多年。雖說擁有公司的名稱,但已經完全不同於我們所知道的貿易公司,只是領土統治的一個機構了。這開始,英國東印度公司發生了性質上的改變,而這一轉變對於東印度公司來說並不是好事,導致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從輝煌慢慢的走向衰落,並且處境也越來越艱難。

參考文獻:

《東印度公司》

《世界最強商社》

相關焦點

  •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和英國,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日不落帝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然而,這些相同點,僅僅是表象而已,兩種「日不落帝國」的背後,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帝國模式。當觀念和制度的更新,跟不上財富積累的速度,巨額的財富反而會讓國家陷入一種更深層次的危機——西班牙就是最好的例證。
  • 「日不落帝國」的榮耀與衰落
    看完這些也就了解差不多了。不夠的話,網上大把的分析文章。英國為什麼想脫歐?英國退歐公投引發的思考脫歐了!英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奇葩」?今天坐觀君(ID:china_2049)要和大家談談英國歷史。看看曾經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輪迴。
  • 英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後來是怎麼衰落的
    19世紀,英國憑藉著工業革命和海上霸主地位,成為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曾在1865年描述說:「北美和俄國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傑文斯並沒有吹牛。從16世紀末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英國就開始在全世界瘋狂擴張。
  • 日不落帝國英國巔峰時期究竟有多少強?
    所以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不落帝國英國究竟有多強大?其後英國開始走殖民地經濟路線,即利用殖民地當成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其中印度還成為英國的兵源地。18世紀的英國因為殖民地遍及世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此時的英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海軍不必說,此時的英國皇家海軍號稱可以單挑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的海軍總和。
  • 「日不落帝國」VS「第一陸軍」,老話新說:英國還能打過印度嗎?
    「日不落帝國」衰落史 「日不落帝國」英國在全盛時期,通過戰爭和殖民的方式統治了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及人口 但是隨著時間到了1850年,在這之後的100年間,是世界公認的「英國衰落時間段」,百年間發生了太多的事情,而件件都與大英帝國的國運相關。
  • 歷史冷知識:「日不落帝國」共有兩個,這個稱號非英國原創
    所謂「日不落帝國」,指的是太陽永遠不會在其領土上落下的帝國,也就是指在全球24個時區都有領土存在,就算是此地的太陽落下也會有其他屬於這個國家的領土上的太陽正好同時升起,永遠有一部分領土照耀在太陽的光輝之下的龐大帝國。
  • 高考熱點——「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英國1、英國殖民擴張的優勢:1)地理優勢——地處大西洋航運中心;2)經濟優勢——手工業發達,資源豐富;3)制度優勢——2、英國早期殖民擴張的過程:(1)英西戰爭: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國開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2)組織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拓展殖民地。
  • 英國東印度公司,真的是個公司嗎?它到底牛在哪兒
    對於英國這種海洋國家而言更是如此,也因為後來的大不列顛專注海軍三百年,才使得她後來能夠成為所謂的「日不落」帝國。 而今天要講述的就是有關海賊王與大英帝國殖民專業戶--英屬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的故事。
  • 如果英國人當年遷都美國,能否將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延續至今?
    美國現在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現在的英國呢?連蘇格蘭都在試圖脫離英國。然而,在19世紀,美國卻是英國眾多殖民地之一,是英國的一部分。這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假設英國當初將首都從倫敦遷到華盛頓或者紐約,將英國的本土從不列顛轉移到美洲大陸,那麼,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是否能夠延續至今?
  • 歷史上的英國,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其中有何深意?
    前些年蔡依林的《日不落》大火,歡快的節奏,甜甜的情歌,讓人對日不落的愛戀充滿了期待,據說蔡依林在英國拍攝MV的時候,還是在低溫下穿著吊帶出鏡的,想想都覺得冷。言過正傳,本期話題:曾經的英國為什麼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 西方史: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的爭端
    引言在整個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一直在與中國澳門地區的葡萄牙人以及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爭奪與中國人貿易的商機。1644年清兵入關以及先前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都使得中國的內陸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與對外貿易遭到嚴重破壞。在清朝建立以後不久,又在1678年至1682年爆發了「三藩之亂」。
  • 日不落帝國,黃昏光熱仍在?
    日不落帝國,黃昏光熱仍在?1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來自專輯通識日曆應該沒有人會忘記,大英帝國曾是一個日不落帝國
  • 大英帝國為何重視印度而輕視埃及?
    導讀:印度和埃及,均是有著數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大國;均是發展中國家重要的領頭羊;都曾遭受過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那麼,有著諸多共同點的兩個國家,在殖民歷史中,大英帝國更「偏愛」誰呢? 孰輕孰重?這就要看日不落帝國將兩個國家放置在一個什麼位置上。
  • 日不落帝國的衰落及「埋雷」手法
    於是,日不落帝國就步入了緩慢的卻又不可阻擋的衰退之中…… 許多史學家認為,導致日不落帝國衰落的第一步是從布爾戰爭開始的。在南非的布爾人與英國人因為黃金和鑽石發生利益衝突時,戰爭於1899年爆發了。派去迎戰的英軍本以為勝利垂手可得,但布爾人的遊擊戰術讓他們頭痛不已。
  • 日不落帝國英國為什麼衰落?世界霸主出了昏招?還是制度原因?
    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是英國國力最強盛的時候。日不落帝國的領土面積遍及全球。控制著全世界1/4的人口。2017年,英國剛剛建好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出現主軸斷裂的故障,居然沒有錢去建造配套艦船。英國已經很久沒有照航空母艦了一個輝煌的日不落帝國如今衰敗不已,輝煌的形象被重重摔在地上碾得稀碎。到今天它基本上都是以美國小跟班的形象出現了。
  • 七年戰爭:大英帝國如何成為日不落帝國?
    七年戰爭是指從1754~1763年英國的一系列對外戰爭,英國先後在北美和印度打敗了法國,在古巴和菲律賓打敗了西班牙。從此,英國獲得了一大片新殖民地,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的殖民帝國。同時也贏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 日不落帝國的日落,看20世紀之後的英國,為何逐漸退出第一梯隊
    同時英國還曾成為了海上貿易的霸主,也是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有著日不落帝國的美名。當他們用新的目光去看之前作為世界中心的倫敦時,英國人惶恐地發現此時的倫敦工廠中的機器相當老化,生產方式也相對陳舊,根本無法趕上後來日新月異的美國、德國和法國,只能落在這些新興國家的後面。
  • 大英帝國的人口和面積比現在的英國大多少?
    1815年,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被擊敗,英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從此主導國際事務長達一個世紀,其勢力與影響力在美國之上。 18-19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逐步控制印度全境。所有時區都有日不落帝國的領地。這也是「日不落帝國」的由來。對比一下歷史上其他大國的版圖,清朝鼎盛時期的中國,疆域範圍約1300萬平方公裡;鼎盛時期的蒙古帝國,疆域範圍3300萬平方公裡;前蘇聯面積為2240萬平方公裡……都遜於大英帝國。而且大英帝國領地遍及全球,這是以上的大帝國完全無法比擬的。
  • 日不落帝國進化史:為何三場戰爭就奠定一個世界性帝國的版圖?
    本土面積只有24.41萬平方公裡的英國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一個殖民面積達3550萬平方公裡的日不落帝國,在這個帝國最為輝煌的時代,它不僅是海洋和陸地上的霸主,在1800年以後主導國際事務更是長達近一個世紀,所以人們把這段時期稱之為「不列顛治世」,而英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又被稱之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足見那時候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何其堅挺。
  • 美國和印度如何搞垮了大英帝國?
    幾天之前寫過一篇《誰在炒英國沒落》,引起不少爭論。那個英國指當今的英國,今天這個大英是指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的榮耀無需累述,從英倫三島壯大為日不落,是工業文明周期內第一個超級帝國,科技、領土、金融都曾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