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湖兩廣兩河山,青藏五江福吉安。 川遼雲貴寧甘陝,還有內臺北上天。」其中「兩湖兩廣兩河山」含義是什麼?
一、河南河北是哪條河?
河南與河北的「河」——黃河,河北全部位於黃河以北,而河南大部分地區位居黃河之南,但仍有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之北。最早的分界也是對比正統的分界,是唐代開端的河南道和河北道,以黃河為界。此後沒有相關的分界區分,與黃河沒有很大的聯繫,唯一的區別是現在河南省的安陽市所轄規模,鄴州、磁州等地名區分當前的河南河北界。只到解放後劃定現在的省界漳河。這是歷史不斷的變革以及黃河改道的結果,這也是中國歷史悠久的見證。
二、湖南湖北是哪個湖?
「湖」:洞庭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長江中遊重要吞吐湖泊。構造 湖。湖區位於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介於北緯28□30′ ~30□20′,東經110□40′~113□10′。湖區面積1.878 萬平方公裡,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裡,另有內湖1200平方 公裡。
湖北(鄂):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簡稱「鄂」。
湖南(湘):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設湖南節度使,始出現湖南一名。宋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元明兩代設湖南道。清代設置湖南。因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
三、山東山西是哪個山?
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山西東為太行,西為呂梁。電影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中唱道:」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太行山是山西與河北的交界,太行山以東是河北而不是山東。
山東的山古時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崤山,古時是指崤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即秦國東邊的中原地區。比如《史記》常有山東豪傑如何如何,就是指的這層含義。 古詩:「坑灰未冷山東亂。」即是。另一個就是太行山。泛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山東省名即來源於此。
四、廣東廣西是什麼廣?
知道廣東、廣西的界分標誌之「廣」在哪裡的人,恐怕不是很多的。有專家曾經在廣東封開縣和廣西梧州考察的時候,從《水經注》知道這裡正是桂江與賀江「入鬱」(西江)的地方,即西漢時的「廣信」,是當時統轄嶺南九郡的「交趾部」首府所在地,是依據漢武帝在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統一嶺南時所下的聖旨:「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中取出「廣信」二字命名;後來以此為界,廣信之東為廣東,廣信之西為廣西,這即「廣」之由來。「廣」字雖出自聖旨,但實是指桂江與賀江入匯西江之地域,故其內涵是兩江交匯的意思,這也是中國早有水文化意識的一個體現和佐證。 宋朝建立,統一中國,設置廣南東路與廣南西路。廣南西路,包括今廣西全境、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廣西"之名即始於此。廣西曾發生過儂智 高反宋戰爭。儂智高扼崑崙(崑崙關),佔邕州(今南寧),建立南天國。皇五年(公元1053年),北宋王朝平定這次戰爭後,便把廣西分為邕、宜、融三路,官署設桂州(今桂林),亦稱靜江府。 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