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2020-12-26 澎湃新聞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微信公眾號「深海所」

2020-12-25 18:53

近日,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團隊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題為「First live sighting of Deraniyagala's beaked whale (Mesoplodon hotaula Deraniyagala, 1963) or ginkgo‐toothed beaked whale (Mesoplodon gingkodens Nishiwaki & Kamiya, 1958)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outh China Sea) with preliminary data on coloration, natural markings and surfacing patterns」。該研究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ginkgo-toothed beaked whale,Mesoplodon gingkodens, Nishiwaki & Kamiya,1958)或德氏中喙鯨(Deraniyagala's beaked whale,Mesoplodon hotaula Deraniyagala,1963)。不管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該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對這些神秘喙鯨的體色模式、疤痕圖案及其水面行為進行了描述。

無獨有偶,2020年11月17日上午,在墨西哥聖貝尼託群島(San Benito Islands)以北100英裡(約160公裡)處,國外科學家們在海洋守護者協會的「馬丁·辛(Martin Sheen)」號帆船上也目擊到了三頭神秘喙鯨出現在附近海域。根據記錄到的動物聲音信號特徵顯示,那些神秘喙鯨發出的聲音信號不屬於已知的任何其它物種的聲音,聲信號物理特徵與任何其它已知種類的喙鯨發聲都不相符。研究人員認為拍攝的照片和記錄的聲音證據表明該神秘喙鯨很有可能是新種。此外,科研人員還針對目擊動物進行了環境DNA取樣,相關數據正在分析過程中。

喙鯨是鯨目齒鯨亞目喙鯨科動物的統稱,目前認為共計6屬22種,約佔已知現存鯨類物種的25%,是所有海洋哺乳動物中最鮮為人知的動物。喙鯨主要生活在深海水域以進行長時間的深潛覓食,它的神秘除了因為可能還有潛在的新物種未被發現,還體現在其活體在野外難以被觀察到。其實,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人們對喙鯨的認知程度逐漸有所提高,但對大多數喙鯨物種的研究仍然很少,許多認知僅僅是依賴於對少數擱淺個體的研究而獲得。由於發現和識別的困難,多數喙鯨物種包括銀杏齒中喙鯨和德氏中喙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切的海上個體目擊記錄及其基本生物學和生態學信息的收集。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目擊到的三頭喙鯨體型相似,視覺上估計體長有4.5至5米。其中有兩頭被拍攝到高清質量照片,分別記為ind#1和ind#2。中等大小的鐮狀背鰭位於體長約三分之二處(見圖1);體表有相似的體色模式,背部呈灰褐色;上顎呈褐色沒有白邊;下顎和臉頰呈蒼白色;有輕微的黑眼斑;上嘴唇拱形張口後有小凹痕;ind#2有突出的牙齒(見圖2)。兩頭動物體表都有達摩鯊咬痕,癒合的達摩鯊咬痕很少有白色癒合疤痕,大多數癒合疤痕與周圍皮膚的顏色相同(見圖3)。ind#1和ind#2個體間隔不到一個身長,ind#2明顯處於護送狀態。而第三頭與前兩頭相距4-5個體長距離。三頭喙鯨表現出同步行為,它們分別進行了三次連續潛水(淺潛),時間分別約為15.1、16.7和13.7分鐘,第四次為深潛,然後消失。在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潛水之前,記錄的三次浮出水面的時間分別為1.5、2.0和4.5分鐘。呼吸頻率約為每分鐘10次。此外沒有觀察到其它水面行為。

圖1 鯨浮出水面呼吸,身體輪廓與典型的喙鯨外形相似

圖2 ind#1和ind#2個體表現出相似的體色模式

圖3 在不同光照條件下拍攝的ind#1前部的照片。照片顯示,癒合的達摩鯊咬痕中很少有典型的白色癒合疤痕(見左圖中的白色),而大多數癒合的疤痕與周圍皮膚的顏色相同(見右圖中小的圓形腫塊)

研究人員將本次拍攝到的照片與以往擱淺的銀杏齒中喙鯨和德氏中喙鯨的照片進行了比對,獲得了如下認識:1)由於頭部和張口形狀以及體色存在差異,銀杏齒中喙鯨和德氏中喙鯨個體可以很容易地與其它喙鯨種類區分開來,從外形和膚色來看,本次目擊到的喙鯨應該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2)儘管在本次研究中收集到的照片數據質量相對較高,但由於物種之間在體色模式和疤痕模式的高度相似性,因此無法對活體銀杏齒中喙鯨和德氏中喙鯨進行準確分類;3)初步收集到的潛水和浮出水面行為的數據與在其它喙鯨中觀察到的數據相似,這表明銀杏齒中喙鯨和德氏中喙鯨的遇見機率和可接近性可能與其它喙鯨類似;4)未來的研究應該證實在銀杏齒中喙鯨和德氏中喙鯨標本中的唇線凹痕是否是正常存在。事實上,唇線凹痕有可能是由於漁具或海洋垃圾造成的。

南海-東南亞海域的喙鯨非常容易受到海洋垃圾的危害,因為該海域是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的主要區域之一。據國際捕鯨委員會的科學委員會觀察,與其它喙鯨相似,銀杏齒中喙鯨/德氏中喙鯨還可能很容易受到來自海軍聲納和地震研究的聲音影響。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了解在南海及整個東南亞海域鮮為人知的喙鯨種群的分布、數量和結構,以便科學評估各種潛在威脅對這些動物的影響。

(原題為《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喙鯨,中科院,深海所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深海幽靜,深海有鯨!——喙鯨(下)
    柯氏喙鯨/鵝鼻鯨      柯氏喙鯨額隆不突出,體型也比其他喙鯨更粗壯,只有雄鯨下頜前端有一對牙齒。柯氏喙鯨是最常見的喙鯨,也是這幾年研究的熱門,原因就在於他們不可思議的潛水能力。      有理論認為,柯氏喙鯨的潛水傾向可能是為了躲避海洋中最兇猛的捕食者之一:虎鯨。      但這個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潛水高手們幾乎都是齒鯨?因為虎鯨作為海洋之王,也同樣是鬚鯨的天敵,可為什麼只有包括喙鯨在內的這些齒鯨們選擇了深海逃避呢?可能這和他們的食物來源有關係,作為食物的魷魚等各種魚類在深海,他們也就只有去深海。
  • 深海幽靜,深海有鯨!——喙鯨(上)
    但是今天的主人公就算在整個鯨類家族中,也是極其神秘的。神秘到什麼地步呢?套用維根斯坦所說的,「真正的神秘,不是這些鯨如何存在,而是這些鯨竟然存在。」可是這次的困難在於,就像剛剛所說的「喙鯨們」,喙鯨是一個龐大的大家族,分類又多又雜,是鯨類中的第二大科,僅次於海豚科,很難用一張照片概括全貌。根據形態結構與分布區域,現生種共計有6屬20餘種,而且還常有新種發表或舊種的改正,這種不穩定的分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類對喙鯨這一物種研究的缺乏。
  • 深海所組織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順利返航
    深海所組織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順利返航 2020-07-30 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與該團隊去年執行的「2019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結果相比,去年記錄到的8個鯨類物種中,除了一種神秘的喙鯨沒有在本航次被確認發現以外,其他7個物種均被再次記錄。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這份來自深海的浪漫你了解多少?
    4月2日下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亞。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 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 喙鯨:被天敵逼出來的動物界潛水冠軍,在人造聲納面前卻不堪一擊
    但是在鯨魚家族中,還有一種隱藏的王者,喙鯨,這種長著短短的喙的鯨能潛到2900米的深度,潛水持續時間長達137分鐘!因此,喙鯨才是當之無愧的潛水冠軍。喙鯨之所以經常被人們忽略,是因為這個物種很難被發現,由於其難以捉摸的習性和對海洋深處的偏好,它們仍然是科學界最不為人所知的鯨類之一。
  • 中國南海首次發現鯨落:一鯨落,萬物生!這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死亡
    中國南海首次發現鯨落:一鯨落,萬物生! 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 本次科考他們有了一個重大發現: 在中國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 軍方聲納實驗,威脅到柯氏喙鯨的生存?
    科學家發現,柯氏喙鯨刷新了哺乳類動物的深潛紀錄。柯氏喙鯨能憋氣85分鐘,下潛至1900米的深海,打破了抹香鯨保持的1200米深潛紀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鯨長時間深潛是為了覓食,能夠避免「減壓病」是因為下潛至1000米水深時,前肺部會本能地萎陷,可防止壓縮氧由肺部進入血液。
  • 深海生命系統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日前,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我國科學家在南海拍攝到的鯨落圖像,圖片來自於TS16航次共同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謝偉副教授)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更讓多數網友們第一次聽說這個帶著浪漫唯美氣息的名字
  • 中科院研究團隊發現目前已知全球最深海底泥火山
    新華社海口6月15日電(記者 陳凱姿)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馬裡亞納海溝存在一種新類型泥火山,這是目前已知的全球最深的泥火山活動區域。此項研究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地球化學期刊《地球化學通訊》,由中科院深海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研究結果顯示,這種新型泥火山無論是在化學機制上還是在物理機制上,均與馬裡亞納海溝弧前區域已知的蛇紋石化泥火山作用有顯著不同。可能為海溝深部氫氣支撐的化能自養微生物群落提供了新的棲息場所,對深淵極端環境與生命過程研究有了新的啟示。
  • 神秘「新品種喙鯨」首曝光,體積和馬一樣大
    美國聖地牙哥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日前在墨西哥外海的聖貝尼託群島(San Benito Islands)海域附近發現了3隻新品種鯨魚,大小和陸地上一匹馬差不多,重量也達約1噸,目前研判是喙鯨的一種。
  • 神奇的冷知識——鯨落
    最近,小編在網絡裡衝浪時發現一條熱搜#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贊]央視新聞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發布,昨天,中科院「探索一號」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順利抵達三亞。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
  • 何為「鯨落」?一頭鯨的死亡造就一個深海生態系統
    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科學家們在本次科考過程中收穫了一個重要成果——在中國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鯨落」一詞迅速登上熱搜,讓更多人認識了這種奇特的生態現象。
  • 日美共同發布鯨魚新品種「黑貝喙鯨」
    )插圖:渡邊芳美標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所藏北海道大學的松石隆教授帶領的擱淺鯨類調查小組「北海道擱淺網絡」(SNH)自2008年以來收集的在北海道各地擱淺的3頭喙鯨科鯨魚,噴氣孔的形態等雖然具有貝喙鯨屬的特徵,但頭部等外部形態不同於以前所了解的貝喙鯨。
  • 中科院物理所方忠團隊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
    原標題:中科院物理所方忠團隊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  本報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齊芳從中科院物理所獲悉,由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研究員帶領的團隊日前首次在實驗中發現了外爾費米子(Weyl費米子)。科學家們認為,這一發現對拓撲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機等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一鯨落,萬物生!這個星球上最浪漫的死亡——「鯨落」
    今年4月3日,央視報導稱,中科院「探索一號」船抵達三亞,這次科考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在中國南海首次發現3米長的鯨落。什麼是「鯨落」呢?當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屍體會最終沉入海底。生物學家賦予這個過程一個名字—— 鯨落(Whale Fall)。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教師圓滿完成南海科考航次任務
    在本航次中,中科院深海所「探索一號」船帶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我國南海海域針對海底垃圾、冷水珊瑚、海山生態、沉積物和巖石等有關科學問題展開實地考察和樣本收集。航次科學家來自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深海所、自然資源部第二研究所等多家單位。
  • 瘤齒喙鯨擱淺長樂海灘死亡 標本在廈門「安家」(圖)
    形態:喙較長,下顎明顯隆起處長有兩顆巨大的牙齒,好像一對角。喉部有V形溝。背部黑灰色或棕灰色,腹側稍淡,身上布滿條痕。  大小:成體體長可達5米,初生仔鯨體長2.25米。  我是一頭成年雄性瘤齒喙鯨,和我的小夥伴們一起生活在深海,所以,身為人類的你們很少見到我和同類的身影。當然,有時候也會有意外———8月15日,我不小心「脫離」了自己熟悉的區域,被衝上了長樂市文嶺鎮北貓山附近海域擱淺了。由於沒有力氣返回大海,在被人類發現後不久,我就離世了。生活在深海 不小心擱淺  想知道我長什麼樣子?
  • 納米比亞海灘出現神秘怪物科學家一時也發懵,竟是罕見深海鯨
    據《每日郵報》6月8日報導,在納米比亞海灘上出現了一個神秘的奇怪海洋生物,初看起來像是鯨魚或者海豚,但是又和很多種類鯨魚或者海豚都對不上。   報導稱,在納米比亞多羅國家公園(Dorob National Park)海灘人們發現了這個長達19英尺6英寸(6米)的怪物,已經半腐爛,看起來很像是鯨魚或者海豚,但科學家經過仔細查看發現它並不是普通的鯨魚或者海豚
  • 海洋所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
    該研究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  研究團隊對海洋所歷次海山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分類時發現了這兩種形態特徵獨特的馬蹄螺,標本分別採自馬裡亞納海山(水深865m)和卡羅琳海山(水深1332m)。
  • 鯨落與熱液、冷泉——深海生命的三大「綠洲」
    荷花圖估價60萬到120萬港幣,服不服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順利抵達三亞。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何為「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