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聲納實驗,威脅到柯氏喙鯨的生存?

2021-02-18 大自然野趣


科學家發現,柯氏喙鯨刷新了哺乳類動物的深潛紀錄。柯氏喙鯨能憋氣85分鐘,下潛至1900米的深海,打破了抹香鯨保持的1200米深潛紀錄。目前,潛水員的深潛紀錄約為600米。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鯨長時間深潛是為了覓食,能夠避免「減壓病」是因為下潛至1000米水深時,前肺部會本能地萎陷,可防止壓縮氧由肺部進入血液。


近20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懷疑鯨的死亡與人類的聲吶試驗有關。2000年,美國海軍宣布,他們的聲吶試驗導致6隻柯氏喙鯨在巴哈馬群島的海灘上擱淺。從那時開始,至少有5次鯨在聲吶測試點附近的海灘上擱淺而亡的記錄。研究人員至今尚未搞清聲吶如何使動物失去方向感,並最終擱淺的。


一些海洋生物學家推測,聲吶發出的強烈聲波會迫使鯨浮出水面。研究人員在鯨體組織中發現了小氮泡,推測它們損害了鯨的器官。這種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那些過快上浮的潛水者當中,就是人們常說的氣栓症。為防止氮在體內積聚,鯨在潛水時通常都會屏住呼吸,因此氣栓症的假設似乎難以成立。


美國麻薩諸塞州Woods Hole海洋學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Peter Tyack推測,鯨可能以某種方式改變了自己的潛水行為。但讓科學家無法解釋的是,作為對海軍聲吶試驗的響應,這些冠軍有時竟會死於一些讓人類潛水員痛苦不堪的減壓疾病。一個新的數學模型推測,聲吶通過複製另一種天敵發出的聲音,迫使柯氏喙鯨採用了一種危險的潛水模式。


為了躲避天敵,柯氏喙鯨會重複進行一些較淺的下潛。研究人員推測,是否正是這種行為導致了潛水冠軍的死亡,尤其是海軍聲吶的頻率與柯氏喙鯨最害怕的敵人逆戟鯨發出的聲音幾乎相同,迫使鯨採用一種類似的淺層下潛模式。


經過一系列的測試,科學家發現,在正常的潛水模式下,當海洋哺乳動物的下潛深度超過72米時,它們的肺會塌陷,它能夠防止氮滲透到血液中。如果鯨的肺在一系列的淺層潛水中沒有收縮,增加的壓力將使氮泡向組織中擴散,從而增加形成氣栓的危險。

延伸閱讀


柯氏喙鯨,又名柯維氏喙鯨、柯維氏鯨,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裡的哺乳動物,通常不易引人注意,很少能夠在海上觀察到,但分布極廣。除了兩極附近高緯度海域以外,遍布全世界,主要棲息於熱帶至冷溫帶的深層海域。


其前額微斜,嘴喙較小而不明顯;其頭部和嘴喙形狀有時被比擬為鵝嘴,又稱鵝嘴鯨、鵝喙鯨。


出生時長2.7米,重350公斤。成年雄性可達7.5米,成年雌性為7米,重量可達近3000公斤。壽命至少約40年以上。幾乎所有研究資料都來自於擱淺個體的調查。


一般單獨或組成3到12頭左右的小群體活動,能潛水20-40分鐘,在海面時每10-20秒噴氣1次,其噴氣低而發散。

*圖文編自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


【探索發現自然野趣與神奇之美,激發我們愛惜和保護之心】

微信公號:ziranguancha

合作微信:yequ360

高清圖片請發郵箱:4706734@qq.com

相關焦點

  • 喙鯨:被天敵逼出來的動物界潛水冠軍,在人造聲納面前卻不堪一擊
    說到動物界中潛水能力的佼佼者,我們常常會提起抹香鯨,它們能潛水海底2200米的深度,深潛事件長達90分鐘,因此也常常被認為是動物界中的潛水冠軍。但是在鯨魚家族中,還有一種隱藏的王者,喙鯨,這種長著短短的喙的鯨能潛到2900米的深度,潛水持續時間長達137分鐘!
  • 深海幽靜,深海有鯨!——喙鯨(下)
    柯氏喙鯨/鵝鼻鯨      柯氏喙鯨額隆不突出,體型也比其他喙鯨更粗壯,只有雄鯨下頜前端有一對牙齒。柯氏喙鯨是最常見的喙鯨,也是這幾年研究的熱門,原因就在於他們不可思議的潛水能力。      喙鯨基本上都是潛水高手,比如貝氏喙鯨潛水深度可以達到近1700米。即便不是喙鯨,同屬齒鯨的抹香鯨的潛水深度可以達到2250米,但是柯氏喙鯨能夠克服這樣的深度壓力對身體的損害,的確匪夷所思。之所以能在水下存活這麼長時間,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可以儲存大量的氧氣,能夠減緩心跳,而且新陳代謝很低。
  • 深海幽靜,深海有鯨!——喙鯨(上)
    神秘到什麼地步呢?套用維根斯坦所說的,「真正的神秘,不是這些鯨如何存在,而是這些鯨竟然存在。」這以後,雖然也陸續發現了一些秘魯中喙鯨的擱淺屍體,並在海上目擊了多次,但人們觀測到的秘魯中喙鯨基本都是雌性的,對於雄性長什麼樣子,基本上還是一無所知。      秘魯中喙鯨這還是好的,雖然是在水產市場發現的,但好歹還是……,有這麼兩種喙鯨,那簡直就是欲哭無淚了。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根據記錄到的動物聲音信號特徵顯示,那些神秘喙鯨發出的聲音信號不屬於已知的任何其它物種的聲音,聲信號物理特徵與任何其它已知種類的喙鯨發聲都不相符。研究人員認為拍攝的照片和記錄的聲音證據表明該神秘喙鯨很有可能是新種。此外,科研人員還針對目擊動物進行了環境DNA取樣,相關數據正在分析過程中。
  • 座頭鯨擱淺海灘,居民認為"正新鮮"當場開吃
    巨頭鯨,Long-finned pilot whale(學名Globicephala melas),又名長鰭領航鯨、大西洋領航鯨、黑圓頭鯨或長肢領航鯨,是兩種圓頭鯨屬的其中一種。它們屬於海豚科,但其行為較為接近鯨魚。其前額圓,為黑色或深灰色,喉嚨及腹部呈灰色或白色,有些成年鯨背鰭及眼後也具灰色或白色斑紋。背鰭鐮刀狀。
  • 一鯨落,萬物生…鯨魚這看似驚悚的屍骸,卻是世上最浪漫的重生
    1998年,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個種類、12490個生物體是依靠鯨落現象而生存的。另外,到現在,科學家們也已經通過鯨落現象發現了16種全新的物種。2013年1月,一頭重達45噸的巨頭鯨在紐西蘭首都惠靈頓一處海灘擱淺。鯨一直都是生活在海中的巨大生物,尤其是生活在深海中的抹香鯨,能在岸邊看到它們擱淺實在是非常難得。抹香鯨一般會深吸一口氣,下潛兩千多米深,再浮出水面已經是兩個小時以後。這是哺乳動物裡自由潛水的的第二好成績,僅次於柯氏喙鯨(Ziphius cavirostris)。
  • 納米比亞海灘出現神秘怪物科學家一時也發懵,竟是罕見深海鯨
    科學家最初也有點發懵,不知這是什麼怪物,後來經過仔細查證,發現它是柯氏喙鯨(Cuvier's beaked whale),這也是2000年以來納米比亞海灘上第二次出現這種鯨。   柯氏喙鯨也是潛水深度最大的哺乳動物,最高紀錄是2992米,略高於抹香鯨,它在水中最多可閉氣2小時。
  • 日本海商業捕鯨解禁 配額10頭捕獲首頭貝氏喙鯨
    中國網6月8日訊 據共同社6月8日報導,隨著日本海一側的商業捕鯨解禁,今年捕獲的第一頭貝氏喙鯨8日凌晨在北海道函館港卸貨。貝氏喙鯨的商業捕鯨於5月25日解禁,將持續至7月31日,日本海的捕獲配額為10頭。
  • 日美共同發布鯨魚新品種「黑貝喙鯨」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北海道大學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海棲哺乳類部門等共同對北海道沿岸擱淺的鯨類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確認存在尚未得到科學認可的品種,並將其命名為黑貝喙鯨
  • 鯨與海豚大圖鑑(二)
    1970年開始人們開始對史氏中喙鯨進行較深度的研究和調查。已知它們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日本海的冷溫帶及亞北極水域。由於數據缺乏,目前無法判斷它們是否有滅絕的危險,但有些科學家認為其似乎並不是稀有物種。成年的史氏中喙鯨約有5米-5.3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1.5米長。
  • 動物界的潛水冠軍是誰,能潛到海底一萬米嗎?
    有沒有鯨類能下潛到一萬米深的海底?本文解決這些問題。鯨類的潛水極限:3000米鯨類實際上主要生活在淺海層,例如現今最大的動物藍鯨多在水面下100米以內活動,而海洋霸主虎鯨的極限憋氣記錄只有十幾分鐘。南象海豹2014年,一種鮮為人知的鯨類——柯氏喙鯨奪回了潛水冠軍的桂冠。柯氏喙鯨是一種體型中等的齒鯨,體長可達7米,重約2.5噸。它的日常潛水深度就在1000以上,而抹香鯨通常在800米以內。由於它太神秘了,人類很晚才認識到它的潛水能力。
  • 李墨謙的-鯨與海豚大圖鑑
    雖然是極易擱淺的一種喙鯨,但在海上的目擊記錄卻寥寥無幾。成年索氏中喙鯨可長到4米-5米,出生時的幼體約2.4米-2.7米長。成年安氏中喙鯨可長到4米-4.7米,出生時的幼體約1.6米長。成年哈氏中喙鯨可長到5米-5.3米,出生時的幼體約2.5米長。
  • 神秘「新品種喙鯨」首曝光,體積和馬一樣大
    美國聖地牙哥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日前在墨西哥外海的聖貝尼託群島(San Benito Islands)海域附近發現了3隻新品種鯨魚,大小和陸地上一匹馬差不多,重量也達約1噸,目前研判是喙鯨的一種。
  • 考察潮陽柯氏始祖裔武墓
    柯裔武公墓園的穴位偏右        在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臚鎮外輋村尖峰仔,有一處風水寶地,是潮汕柯氏的一世祖柯裔武墓
  • 沼澤之王鱷魚難逃空中王者鯨頭鸛的利喙,這鳥有多兇?
          鱷魚在沼澤對手一向只有蟒蛇,但在在東非國家烏幹達,兇狠異常的鱷魚有一個奇異的天敵,這是一種鳥就是鯨頭鸛,想像一下,能降服鱷魚的鳥,是得有多兇!
  • 【柯氏知識】海南姓氏探源:柯氏篇
    據查,其時所立「建柯氏祠碑」雖已斷損,卻是柯氏現存最早的文物了。  柯氏族先祖來瓊,其居「下田、陶朗、流厚」數村已在舊的都圖上抹去,但震前整整百年的繁衍生息,居地就在東寨港重災區。無疑「同沉七十二村」就有柯氏先人居住的村落,「海底村莊」也就是柯氏先祖們長眠的神靈寶地。他們與南海龍君作伴,也時刻護佑他們的子孫後代,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