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與海豚大圖鑑(二)

2021-02-14 動物世界

喙(huì)鯨科


中文名:佩氏中喙鯨

英文名:Perrin's beaked whale

學名:Mesoplodon perrini

過去曾被人們認為與赫氏中喙鯨同種,直到2002年才確定為獨立物種。根據過往在加利福尼亞南部及中部地區的發現,已知這種喙鯨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一帶。由於缺乏數據,我們對這種新發現的喙鯨數目還不明確。成年佩氏中喙鯨約3.9米-4.5米長,出生時的幼鯨長度未知。


中文名:秘魯中喙鯨

英文名:Pygmy beaked whale

學名:Mesoplodon peruvianus

1976年在秘魯某魚市場首度被發現,經鑑定為獨立物種,直到1985年才發現完整樣本,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體型最小的中喙鯨。這種小型喙鯨主要分布在熱帶太平洋東部的秘魯沿岸外海。由於缺乏數據,科學家估算它們在東太平洋的數量約為32678頭。成年秘魯中喙鯨可長到3.4米-3.7米,出生時的幼體約1.5米-1.6米。


中文名:史氏中喙鯨

英文名:Stejneger's beaked whale

學名:Mesoplodon stejnegeri

早在1885年由美國國家博物館館長Leonhard Stejneger在白令島發現了一具神秘頭骨,直到100多年以後人們才見到了這種中喙鯨的真身。1970年開始人們開始對史氏中喙鯨進行較深度的研究和調查。已知它們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日本海的冷溫帶及亞北極水域。由於數據缺乏,目前無法判斷它們是否有滅絕的危險,但有些科學家認為其似乎並不是稀有物種。成年的史氏中喙鯨約有5米-5.3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1.5米長。


中文名:謝氏塔喙鯨

英文名:Shepherd's beaked whale

學名:Tasmacetus shepherdi

塔喙鯨屬唯一成員。目前人們對其了解僅通過20起左右的擱淺記錄,而且大都腐爛不堪。真實可信的目擊記錄只有2次,分別在紐西蘭與塞席爾。一般認為這種喙鯨是遠洋性鯨類,可能在南半球冷溫帶海域呈環南極分布。由於缺乏數據,科學家對它們的生存數量和現狀還不清楚。成體可長到6米-7米,出生時的幼體約3米長。


中文名:印太喙鯨

英文名:Tropical bottlenose whale

學名:Indopacetus pacificus

又稱朗氏喙鯨,舊稱朗氏中喙鯨,後獨立到印太喙鯨屬,是該屬唯一成員。直到前些年人們對這種喙鯨的研究還僅來源於兩個風化的頭骨,根據形狀判定,最初認為這可能是特魯氏中喙鯨的某亞種。但後來人在印度洋與太平洋熱帶海域一帶相繼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喙鯨,它們外貌貌似南瓶鼻鯨,但又有所不同,經過擱淺個體的解刨調查方才真相大白,原來這正是科學家苦苦追尋的印太喙鯨。由於缺乏數據,科學家認為印太喙鯨雖然不是最稀有的喙鯨,但也並非常見,估計數目約在1007頭左右。成體可長到7米-7.5米長,出生時的幼體長度未知。


中文名:柯氏喙鯨

英文名:Cuvier's beaked whale

學名:Ziphius cavirostris

又稱鵝喙鯨,是世界分布範圍最廣的一種喙鯨,從擱淺記錄來看,它們幾乎遍布全球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域。目前全世界約有8萬-10萬頭左右的柯氏喙鯨,無危。成體可長到5.5米-7米,出生時的幼體約2米-3米。從豐富的擱淺記錄來看,這種喙鯨的體色非常多變,這可能跟年齡、性別等有關係,一些老年柯氏喙鯨甚至會變成純白色。

海豚科



中文名:真海豚

英文名:Short-beaked common dolphin

學名:Delphinus delphis

又稱短吻真海豚,是世界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鯨豚類,在世界各地的溫帶、亞熱帶與熱帶海域均有分布。僅在太平洋就約有331萬餘頭、大西洋約有51萬餘頭。雖然部分地區的種群有所減少,但目前仍屬於無危物種。成年真海豚可長到1.7米-2.4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0.8米-0.9米長。


中文名:長吻真海豚

英文名:Long-beaked common dolphin

學名:Delphinus capensis

真海豚的近親,過去一直認為兩者屬於同一種海豚,直到1994年才被確定為獨立物種。長吻真海豚嘴喙較真海豚要長,而且分布也沒有那麼廣泛,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海域。由於缺乏數據,科學家對它們的數量和族群還沒有完整統計,但已知僅僅在美國加州北部附近海域就約有11000頭-49000頭長吻真海豚。成年長吻真海豚約2米-2.5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0.8米-0.9米長。


中文名:北露脊海豚

英文名:Northern right whale dolphin

學名:Lissodelphis borealis

又稱北鯨豚,是北太平洋唯一沒有背鰭的海豚。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北方的涼爽、深水溫帶海域。目前全世界約有37萬-40萬頭左右,屬於無危物種。北露脊海豚善於跳躍,一次飛躍有時可達7米之遙。成年體可長到2米-3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0.8米-1米長。


中文名:南露脊海豚

英文名:Southern right whale dolphin

學名:Lissodelphis peronii

又稱南鯨豚,是南半球唯一沒有背鰭的海豚。由於身上黑白交錯,有時候距離遙遠或快速遊動時會被人誤以為是一隻大企鵝。這種海豚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冷溫帶的深水海域。由於缺乏數據,科學家們還未知它們的具體數目和現狀,但估計種群數量是很豐富的。成年南露脊海豚可長到1.8米-2.9米,出生時的幼體約0.8米-1米長。


中文名:亞馬遜白海豚

英文名:Tucuxi

學名:Sotalia fluviatilis

俗稱土庫海豚(因為當地人稱其為「Tucuxi」),主要分布在亞馬遜河及其支流,是為數不多在淡水中生活的海豚科動物。雖然如此,但它們與淡水豚類(如亞馬遜河豚、拉河豚、江豚等)並非近親。由於缺乏數據,科學家對亞馬遜白海豚的數量還沒有完全統計。成年亞馬遜白海豚可長到1.5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0.7米長。


中文名:蓋亞那白海豚

英文名:Guiana dolphin

學名:Sotalia guianensis

又稱蓋亞那海豚,過去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土庫海豚的海水變種,但經過DNA分析於2007年確定為與土庫海豚同屬的獨立物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東北部和中美洲東部的淺水海域,以及河海交界處。由於缺乏數據,我們目前對它們了解還不多,但一些證據表明這種生物約有至少6個高度分化的族群。蓋亞那白海豚經常被誤認為是寬吻海豚,因為相比土庫海豚,它們要大許多。成年蓋亞那白海豚可長到2.1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0.8米長。


中文名:中華駝海豚

英文名:Indo-Pacific humpbacked dolphin

學名:Sousa chinensis

又稱印太洋駝海豚、中華白海豚。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淺水海域,常見於我國東海,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雖然沒有總數統計,但由於生態破壞及捕魚業影響,中華駝海豚部分種群的數量已經受到威脅,目前屬於近危物種。剛出生的中華駝海豚呈深灰色,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成白色,由於表皮下的血管所致通常顯現為粉紅色,部分成體身上還會呈現出深色的斑點。成年中華駝海豚可長到2米-2.8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1米長。科學界有一個觀點認為,該印度洋分布的族群應獨立為新種「印度洋駝海豚」(Sousa plumbea),但目前仍有爭議。


中文名:大西洋駝海豚

英文名:Humpback dolphin

學名:Sousa teuszii

俗稱大西洋駝背海豚。主要分布在西非海岸的熱帶水域。雖然一些報導稱其為常見物種,但科學家認為其一些族群已經所剩無幾,可能總數約只有幾千頭,目前屬於易危物種。成年大西洋駝海豚可長到2米-2.5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1米長。


中文名:條紋原海豚

英文名:Striped dolphin

學名:Stenella coeruleoalba

又稱藍白海豚。在全球溫帶、亞熱帶及熱帶溫暖水域均有分布。這種海豚因體側的暗色條紋而得名。它們行為活躍,非常引人注目,有時跳起可高達7米,並能表演後空翻、直立出水迴旋及倒立豚遊。這種海豚的數量也十分可觀,僅在北太平洋西部的族群就高達570000頭,屬於無危物種。成年條紋原海豚可長到1.8米-2.5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1米長。


中文名:短吻飛旋原海豚

英文名:Clymene dolphin

學名:Stenella clymene

又稱盔海豚,過去一直認為是長吻飛旋原海豚的眾多變種之一,直到1981年才確定為獨立種。由於缺乏數據,科學家只調查了墨西哥北部灣和美國東海岸種群的數量,約在12661頭左右。它們在海上不太容易辨認,但根據分布似乎並不罕見。尤其主要分布於大西洋亞熱帶與熱帶海域,偶爾也出現於暖溫帶。成年海豚可長到1.7米-2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0.8米長。


中文名:長吻飛旋原海豚

英文名:Spinner dolphin

學名:Stenella longirostris

因有許多體型、大小與體色不同的變種而知名。在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熱帶與亞熱帶水域均有分布。目前已知變種有夏威夷種群、中美種群、東太平洋種群,以及近年來發現的侏儒種群等。由於缺乏數據,部分種群的數量並沒得到查證,但目前已統計的種群數量約為801000頭左右。其中夏威夷種群約3351頭;中美種群約11971頭;東太平洋種群約613000頭;侏儒種群及印度洋和太平洋一帶的種群則沒有確切統計。由於種群差異大,成年海豚可長到1.3米-2.1米長左右,出生時的幼體約0.7米-0.85米之間。


中文名:熱帶點斑原海豚

英文名:Pantropical spotted dolphin

學名:Stenella attenuata

又稱斑海豚,但也有一些種群是沒有斑點的。它們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與印度洋的熱帶及部分溫帶海域。目前這種海豚被劃分為無危物種,僅在東太平洋就約有228038頭。成年熱帶點斑原海豚可長到1.7米-2.4米,出生時的幼體約0.8米-0.9米長。


中文名:大西洋點斑原海豚

英文名:Atlantic spotted dolphin

學名:Stenella frontalis

又稱斑點小海豚,主要分布於南北大西洋的溫暖帶、亞熱帶及熱帶水域。由於變種很多,外加成年個體間斑點差異極大,所以一直以來讓科學家分類起來是煞費苦心。由於缺乏數據,目前只統計到墨西哥灣北部的種群約有30947頭左右。成年大西洋點斑原海豚約1.7米-2.3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0.8米-1.2米長。


中文名:糙齒海豚

英文名:Rough-toothed dolphin

學名:Steno bredanensis

又稱斜頭海豚,由於頭型獨特因而在海上很容易鑑別。它們主要分布在全球熱帶、亞熱帶及溫暖帶的深海水域。目前這種海豚屬於無危物種,僅在熱帶東太平洋就有145900頭。成年糙齒海豚約2.1米-2.6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1米長。


中文名:寬吻海豚

英文名:Bottlenose dolphin 

學名:Tursiops truncatus

又稱瓶鼻海豚,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海豚。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熱帶至冷溫帶水域。它們由於變種頗多,因此大小、體型和體色都因環境而有所不同。寬吻海豚非常聰明,曾被人類馴化並進行海洋表演或者軍事行動。如今更多的保護者對海豚表演是持反對態度的,因為人工飼養下的環境對寬吻海豚的生長是很不利的,並且過分的捕捉已經造成這種生物易危。成年寬吻海豚可長到2米-4米之間,出生時的幼體約0.85米-1.3米長。


中文名:印太洋寬吻海豚

英文名:Indo-Pacific bottlenose dolphin 

學名:Tursiops aduncus

又稱南瓶鼻海豚、南寬吻海豚。主要分布在印度周圍水域、澳大利亞北部、中國南部、紅海及非洲東海岸。過去這種生物被認為是寬吻海豚的一個變種,直到2008年才獨立成種。相比寬吻海豚,它們的嘴部更長一些,並且腹部長有斑點。由於缺乏資料,科學家對印太洋寬吻海豚的數量還沒有總體統計,目前發現最多的一個種群是在波斯灣,約有1200頭左右。成年印太洋寬吻海豚平均體長在2.6米左右,出生時的幼體約在0.84米-1.5米長。


中文名:康氏矮海豚

英文名:Commerson's dolphin

學名:Cephalorhynchus commersonii

俗稱臭鼬海豚,黑白海豚。因為體色黑白分明又很獨特,因此在海上很容易鑑別。這種生物分布很局限,僅在南美洲的南部(含福克蘭群島)和印度洋的凱爾蓋朗群島有過發現記錄。由於缺乏數據,我們僅知道目前在南美洲一帶約發現了40000頭左右,在凱爾蓋朗群島則有100頭的發現記錄。但科學家們堅信,這個物種很可能是矮海豚屬中最為豐富的,或許還有其他範圍並沒有被調查清楚。成年康氏矮海豚可長到1.3米-1.9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0.55米-0.75米長。


中文名:黑矮海豚

英文名:Chilean dolphin

學名:Cephalorhynchus eutropia

舊稱黑海豚。僅分布於智利沿岸水域。由於長期遭到當地捕魚業者的非法捕撈,目前數量急劇下降,再由於海上目擊記錄很少,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一物種已經很稀有了。但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海豚天性害羞也許很大程度上是在躲避人類,並且由於它們生活的區域水上交通相對不便,這也對這一物種的考察受到了影響。目前黑矮海豚被劃分為近危物種。成年黑矮海豚可長到1.2米-1.7米長,出生時的幼體長度不詳。


中文名:海氏矮海豚

英文名:Heaviside's dolphin

學名:Cephalorhynchus heavisidii

又稱南非海豚、本格拉海豚,僅分布於從南非南部向北延伸至納米比亞中部海岸的寒冷水域。科學家對這一物種的研究所知甚少,即便在野外也罕有目擊記錄。但由於其體色特別,因此如果在海上發現還是比較容易辨認的。由於數據缺乏,科學家目前猜測它們大約有800頭-1000頭之間。成年海氏矮海豚約1.6米-1.7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0.85米長。 


中文名:赫氏矮海豚

英文名:Hector's dolphin

學名:Cephalorhynchus hectori

俗稱紐西蘭百頭海豚,僅分布於紐西蘭的沿岸水域,尤其是南島與北島西岸。這種海豚體型嬌小,數量也也極為稀少,屬於瀕危物種,目前全世界約有7381頭,並且仍呈下降趨勢。對於這種海豚的主要威脅就是漁網纏身而溺亡,因此之後,相關部門特意建立了保護區。成年赫氏矮海豚可長到1.2米-1.5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0.6米-0.75米長。 


中文名:灰海豚

英文名:Risso's dolphin

學名:Grampus griseus

俗稱裡氏海豚,是灰海豚屬唯一成員,在南、北半球的熱帶與暖溫帶深水海域均有分布,是一種數量驚人的海豚。它們生性好鬥,成年灰海豚往往身上布滿傷痕,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的膚色會越來越淡,有些個體甚至會變成白色。雖然沒有完整統計,但其種群數量相當豐富,僅在熱帶東太平洋地區就有175000頭,目前屬於無危物種。成年灰海豚可長到2.6米-3.8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1.3米-1.7米長。


中文名:壇喙海豚

英文名:Fraser's dolphin

學名:Lagenodelphis hosei

又稱弗氏海豚、沙撈越海豚,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的熱帶與暖溫帶的深水海域,是該屬唯一成員。這種海豚最早發現於1985年在馬來西亞沙撈越海灘上的一具浮屍,因為外形介於真海豚屬(Delphinus)和斑紋海豚屬(Lagenorhynchus)之間,因而拉丁屬名得名Lagenodelphis。直到1970年人們才見到這種海豚的活體,經研究發現它們的數量並不在少數,僅在熱帶東太平洋就有289300頭左右,目前這個物種屬於無危。成年壇喙海豚可長到2米-2.6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1米長。


中文名:大西洋斑紋海豚

英文名:Atlantic white-sided dolphin

學名:Lagenorhynchus acutus

又稱彈跳海豚,外形酷似真海豚,但嘴喙較短,且身體粗壯。其主要分布於北大西洋北部的冷溫帶及亞北極海域。大西洋斑紋海豚種群數量豐富,僅在蘇格蘭西海岸就分布著96000頭,目前屬於無危。它們是海上的快泳健將,且善於空中絕技,約每10-15秒就會破水而出或跳離海面。成年大西洋斑紋海豚可長到1.9米-2.5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1米-1.3米長。


中文名:白喙斑紋海豚

英文名:White-beaked dolphin

學名:Lagenorhynchus albirostris

俗稱白鼻海豚,體型大而粗壯。主要分布於北大西洋的冷溫帶與亞北極帶海域,是世界上分布最靠北的一種斑紋海豚。這種海豚數量豐富,科學家估計其約有10萬或者更多的族群數目,因此被劃分為無危物種。成年白喙斑紋海豚可長到2.5米-2.8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1.2米-1.6米長。 


中文名:皮氏斑紋海豚

英文名:Peale's dolphin

學名:Lagenorhynchus australis

又稱南方斑紋海豚,僅分布於包括福蘭克群島在內的南美洲及南之涼爽沿岸海域。由於缺乏數據,我們對這種罕見的海豚目前了解不多。但科學家表明,在福蘭克群島及智利南部,這種海豚還是比較常見的。成年雄性皮氏斑紋海豚最長可達2.18米,雌性則可達2.1米。出生幼體長度不詳。


中文名:沙漏斑紋海豚

英文名:Hourglass dolphin

學名:Lagenorhynchus cruciger

主要分布於南半球的寒冷水域,位於南緯45°-65°之間。因為黑白相間且體側的白色很像沙漏形狀,因而在海上很容易鑑別。目前全世界約有144300頭左右,屬於無危物種。成年沙漏斑紋海豚體長在1.42米-1.87米之間。出生幼體長度不詳。


中文名:太平洋斑紋海豚

英文名:Pacific white-sided dolphin

學名:Lagenorhynchus obliquidens

是在海上表現極其活躍的一種斑紋海豚,由於在快速遊泳時能夠製造出大片水霧而令人難忘。它們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北部的溫帶深水海域,據統計數量可達90萬-100萬頭左右,目前屬於無危物種。成年太平洋斑紋海豚可長到2.1米-2.2米之間,出生時的幼體約0.8米-1.2米左右。


中文名:暗色斑紋海豚

英文名:Dusky dolphin

學名:Lagenorhynchus obscurus

僅分布於紐西蘭、南非及南美洲的溫帶沿岸水域。它們喜愛群居,擅長空中絕技,並且很樂意與其他豚類一起生活。由於缺乏數據,科學家對這種海豚的種群數量還沒有完全統計,僅知道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一帶約有7252頭左右。成年雄性暗色斑紋海豚最長可達2.11米,雌性則可達2.05米,出生時的幼體約0.55米-0.72米左右。


中文名:短吻海豚

英文名:Irrawaddy dolphin

學名:Orcaella brevirostris

又稱伊河海豚,主要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熱帶沿岸水域,但有時也會出現在大河流之中。其外形經常容易和江豚搞混,但相比之下,短吻海豚有明顯的背鰭。雖然沒有完全統計,但一些局部調查發現,這種海豚的數量並不可觀。最大的一支族群分布在孟加拉國沿海,約有5383頭左右。目前屬於易危物種。成年短吻海豚最長可達2.75米,但普遍個體只有2.1米左右,出生時的幼體約0.9米-1米場左右。


中文名:澳大利亞短吻海豚

英文名:Australian snubfin dolphin

學名:Orcaella heinsohni

又稱澳大利亞短平鼻海豚,主要分布於紐幾內亞的西北部、南部,及澳大利亞北部。過去一度被認為是短吻海豚的一個亞種,直到2005年才被重新定義為獨立物種。由於常年受到捕魚網和防鯊網的威脅,這一生物在全世界的數量恐怕不超過1萬頭左右,目前屬於近危物種。成年雄性澳大利亞短吻海豚最長可達2.7米,雌性則最長可達2.3米,出生時的幼體約0.9米-1米場左右。

亞河豚科


中文名:亞河豚

英文名:Australian snubfin dolphin

學名:Inia geoffrensis

全稱亞馬遜河豚,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淡水豚類。主要分布於南美洲奧裡諾科河與亞馬遜盆地的所有主要河流之中。因部分個體呈亮粉色,因此又得名粉紅小海豚。它們在當地相當常見,而且生活密度很大。僅以亞馬遜西部的Mamirauá河為例,全長11240平方公裡的水域就生活著將近13000頭亞河豚。不過這個物種曾一度易危,如今它們的總數還沒有被完全統計,因此目前被定義為缺乏數據。成年雄性亞河豚最長可達2.55米,雌性最長可達2.15米,出生時的幼體約0.75米-0.8米左右。

白鱀豚科


中文名:白鱀(jì)豚

英文名:Baiji

學名:Lipotes vexillifer

我國特有物種,曾僅生活於長江主流的中、下遊。早在1989年的時候,這一物種在野外就所剩不到300頭。而在2004年之後就再也沒有人目擊到這一生物的野外記錄。人工飼養的最後一隻白暨豚淇淇也早於2002年去世。有些科學家認為它們已經徹底滅絕,但也有科學家持懷疑態度。目前IUCN仍將其定義為極危物種。或許這是給人們一種希望吧,真心希望以後或許還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成年白暨豚雌性普遍大於雄性,最長可達2.53米。出生時的幼體約0.8米-0.9米長。

恆河豚科


中文名:恆河豚

英文名:South Asian river dolphin

學名:Platanista gangetica

又稱盲河豚,因為常年生活在富含淤泥的水中,它們的眼睛已經完全退化失明了。這一奇特生物主要分布於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及梅克納河。過去它們被劃分成兩種,分別是恆河豚和印河豚,如今又被歸為同一種生物。目前恆河豚的種群數量也如白暨豚一樣不容樂觀,其中恆河亞種所剩不到2000頭,印河亞種可能只有965頭。目前屬於瀕危物種。成年恆河豚雌性大於雄性,最長可達2.5米。出生時的幼體約0.7米-0.9米之間。

拉河豚科


中文名:拉河豚

英文名:La Plata dolphin

學名:Pontoporia blainvillei

全稱拉普拉塔河豚,全世界僅分布於南美洲東海岸的溫帶海域,也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海中的淡水豚類。拉普拉塔河豚的大名得益於它的原產地Rio de la Plata,在當地被稱作「銀之河」,這其實是南美洲第二大河巴拉那河的河口三角洲。科學家粗統計約有42078頭拉河豚生活在格蘭德河沿岸水域,目前將其定義為易危物種。成年雌性拉河豚大於雄性,最長可達1.77米。出生時的幼體約0.7米-0.8米之間。

鼠海豚科


中文名:印度洋江豚

英文名:Finless porpoise

學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又稱新鼠海豚。主要分布於亞洲東南部沿海水域,集中於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東部。過去印度洋江豚和窄脊江豚被視為同一種生物的不同亞種,它們統稱為江豚。如今一些觀點則認為印度洋的江豚應獨立為一種,長江及東亞地區的亞種則歸為窄脊江豚。當然,這種劃分目前還存在一定爭議性。目前這一物種被劃分為易危,雖然沒有具體統計數據,但科學家認為它們的數量可能比它們的近親窄脊江豚還要少。成年印度洋江豚可長到1.5米-1.9米之間,出生時的幼體約0.6米-0.9米長。


中文名:窄脊江豚

英文名:Narrow-ridged finless porpoise

學名: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主要有兩個亞種:東亞江豚和長江江豚。其中東亞江豚主要分布於我國的東海、渤海、黃海及臺灣海峽沿途水域,在韓國和日本海域也有分布;長江江豚則只分布於我國長江的中遊和下遊水域,並且是江豚屬中唯一生活在淡水的種類。目前窄脊江豚屬於易危物種,東亞江豚雖然數量多達2萬餘頭,但生活在淡水的長江江豚目前只剩下不到1800頭左右(此亞種被IUCN單獨劃分為極危物種)。成年窄脊江豚體型約在1.2米-1.9米之間,出生時的幼體約長06米-0.9米左右。


中文名:黒眶鼠海豚

英文名:Spectacled porpoise

學名:Phocoena dioptrica

又稱眼斑鼠海豚,南美鼠海豚。是一種十分罕見的海洋生物,目前發現過的標本不超過15隻,活體記錄更是少之甚少。目前大多數的目擊、擱淺記錄都來自南美洲南大西洋沿岸水域,具體分布情況還是個謎。因此在如此缺乏數據的前提下,我們更無從得知它們的種群數量到底有多少。從標本來看,成年雄性黒眶鼠海豚最長可達2.24米,雌性最長則可達2.04米。出生時的幼體約0.7米-0.8米長。


中文名:鼠海豚

英文名:Harbour porpoise

學名:Phocoena phocoena

又稱港灣鼠海豚,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冷溫帶與亞極地水域。它們在海上很少露出水面,看似神秘,但種群數量並不在少數。目前這一物種屬於無危,僅在美國西海岸就分布著73000頭左右。成年雄性鼠海豚體長約在1.23米-1.45米之間,雌性則長約1.33米-1.6米之間,出生時的幼體約長0.67米-0.85米左右。


中文名:加灣鼠海豚

英文名:Vaquita

學名:Phocoena sinus

又稱太平洋鼠海豚,是世界上最小的鯨豚類,僅分布於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的極北端。目前它們在全世界約僅有567頭左右,屬於極危物種,如不竭力保護,很有可能將走向滅絕。成年加灣鼠海豚僅長1.4米左右,出生時的幼體約有0.6米-0.7米長。 


中文名:棘鰭鼠海豚

英文名:Burmeister's porpoise

學名:Phocoena spinipinnis

又稱黑鼠海豚,主要分布於南美洲沿岸的溫帶與亞南極水域。它們與其他鼠海豚同類一樣,天性害羞,因為獨特的背鰭形狀,因而在海上相對容易鑑別。由於缺乏數據,目前我們對這一物種的種群數量還不了解。成年棘鰭鼠海豚雌性大於雄性,雖然有數據表明它們最長可達2米,但目前比較可靠的數據是雌性最長約1.83米,雄性最長約1.82米。出生時的幼體約0.45米-0.5米左右。


中文名:無喙鼠海豚

英文名:Dall's porpoise

學名:Phocoenoides dalli

又稱白腰鼠海豚,是無喙鼠海豚屬中唯一成員,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寒冷水域。它們極端活躍,且遊泳速度極快,每小時可達55公裡。目前全世界約有120頭左右的無喙鼠海豚,屬於無危物種。成年無喙鼠海豚最長可達2.39米,出生時的幼體約0.85米-1米左右。

回顧

鯨與海豚大圖鑑(一)


- 李墨謙 -

青年插畫師、青年國畫家。

喜好自然之美,熱愛動植物,

繪畫主題因此也多於此。


關注他-點擊閱讀原文


動物世界-微信公眾平臺

回複數字查看相應的動物

「3」搜索動物
「5」虎「6」豹「7」猴「8」鯨「9」海豚「10」企鵝「11」海馬「12」大象「13」熊「14」獅子「15」狼「16」鱷魚「17」兔「18」長頸鹿「19」猩猩「20」野牛「21」鸚鵡「22」斑馬「23」松鼠「24」貓「25」狐狸「26」犀鳥「27」鷺「28」伯勞「29」翠鳥「30」蠑螈「31」蛙「32」眼鏡蛇「33」變色龍「34」羚羊「35」鹿「36」珊瑚「37」狐獴「38」山羊「39」貂「40」犰狳「41」視頻「42」犀牛「43」鯊魚「44」鸚嘴魚「45」鱘魚「46」犬「47」蟹「48」水母「49」海龜「50」鷹「51」隼「52」海雕「53」兀鷲「54」蜥蜴「55」河馬

討論動物知識,請加入動物世界QQ群

群號:211689174

歡迎投稿!

e_mail: iltaw_tg@sina.com

訪問動物世界主站(www.iltaw.com)

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強圖鑑——鯨與海豚
    弓頭鯨 (Balaena mysticetus,舊稱北極鯨),是一種屬於鯨目的海洋哺乳動物。長成後長度可達20米 (雌性比雄性大)。他們擁有一副洪厚的嗓子,在遷移、進食、和社交時用以互相溝通,有研究稱一頭弓頭鯨的壽命有150-200年。
  • 鯨與海豚圖鑑
    弓頭鯨 (Balaena mysticetus,舊稱北極鯨),是一種屬於鯨目的海洋哺乳動物。長成後長度可達20米 (雌性比雄性大)。由於小鰮鯨較為豐富,它們都是賞鯨的對象。小鰮鯨很好奇,且樂於被觀賞。它們下潛時不像座頭鯨般會伸出尾巴,且很少會跳出水面。
  • 鯨與海豚大圖鑑(一)
    成年布氏鯨可達11.5米-14.5米,出生時的幼鯨約3.4-4米。中文名:長鬚鯨英文名:Fin whale學名:Balaenoptera physalus又稱真鬚鯨。在世界上僅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及南冰洋一帶海域有分布。自1929年-2007年,這個物種隨著捕鯨業的發展,已經下降了將近70%,目前約只有6000-14000頭,瀕危。成年長鬚鯨體長可達20米,而生活在南極洲的亞種最長可長到26.8米。出生時的幼鯨約6.5米。
  • 【收藏】史上最全鯨與海豚圖鑑,每一張都萌萌噠
    全世界有100多種鯨屬動物,這裡就收納了80種,這絕對是最全的鯨魚海豚圖鑑!每一張都值得收藏!由於篇幅有限,這裡沒有一一列出,大家可以在豆瓣上搜索「鯨與海豚大圖鑑」,還有桌面大圖呢~弓頭鯨 (Balaena mysticetus,舊稱北極鯨
  • 【有趣的鯨豚大圖鑑】!第六期!
    中華駝海豚(Sousa chinensis),又稱印太洋駝海豚、中華白海豚。澳洲駝海豚與其他三種駝海豚的總體長度、牙齒數量、脊椎骨和地理分布都略有不同。與印度洋駝海豚相比,它們的背鰭更低更寬;與中華駝海豚相比,它們的體色主要呈深灰色,側面呈淺灰色。澳洲駝海豚應該算是「駝背」最不明顯的一種駝海豚。由於受到棲息地汙染的影響,目前這一物種屬於易危物種。成年澳洲駝海豚可長到1米-2.7米長,出生時的幼體約1米長。
  • 李墨謙的-鯨與海豚大圖鑑
    中文名:藍鯨英文名:Blue whale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世界上第一大鯨,也是現存世界上第一大的動物。它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鯨,也是現存世界上第二大的動物,僅次於藍鯨。在世界上僅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及南冰洋一帶海域有分布。自1929年-2007年,這個物種隨著捕鯨業的發展,已經下降了將近70%,目前約只有6000-14000頭,瀕危。成年長鬚鯨體長可達20米,而生活在南極洲的亞種最長可長到26.8米。出生時的幼鯨約6.5米。
  • 史上最全鯨與海豚圖鑑:萌萌畫風、特點鮮明、值得收藏!
    今天這篇文章的畫風略萌,是知名漫畫家李墨謙的作品,漫畫裡遊出來的鯨魚和海豚變得憨態可掬、特點鮮明。不僅適合大人們增長知識,若是家裡有小朋友,也可以通過這篇文章讓小朋友了解更多的鯨與海豚哦!弓頭鯨 (Balaena mysticetus),舊稱北極鯨,是一種屬於鯨目的海洋哺乳動物。長成後長度可達20米 (雌性比雄性大)。
  • 他用十年時間,完成了全世界95種鯨和海豚的圖畫
    對於我來說,鯨與海豚,這些優雅的生物永遠都是一個充滿吸引力的神之選題。我最早接觸到鯨豚的科學繪圖還是在初中,很多自然科普類書籍當中的動物插圖都很精緻,但一到鯨和海豚的部分,哪怕是同一個繪者,圖畫風格和水準就會出現非常明顯的變化和降低。
  • 鯨和海豚的社交生活與人類相似
    新研究表明鯨和海豚(鯨目動物)有著與人類相似的社交生活,它們有親密的社交群體、複雜的人際關係網、地域方言和一對一的聊天。這些都得益於它們聰明的大腦。由各國科學家共同組成的國際團隊收集了90種海豚、鯨魚和鼠海豚的信息,這成為了同類研究中第一個在鯨類動物大腦體積和社會行為上收集如此大的數據集的研究。
  • 【有趣的鯨豚大圖鑑】第一期!
    咳咳……怎麼說呢,通過這張圖開始,我走向了畫卡通風格動物圖鑑的不歸路。當然,我也結交到了很多科普圈子裡非常酷的朋友們!之後,像ROOM114,動物世界和【rlyl的自然世界】公眾號等平臺,也對這個系列做了各種轉載宣傳。
  • 【有趣的鯨豚大圖鑑】!第二期!
    關於上期內容如果有沒看過的小夥伴可以點下面連結:【有趣的鯨豚大圖鑑】!第一期!下面開始今天的內容!!Let's Go!第二期弓頭鯨(Balaena mysticetus),又稱格陵蘭露脊鯨。小抹香鯨體型接近海豚,成年可達3.5米左右,出生時的幼鯨則有1.2米。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鯨長有假鰓,讓人一眼望去以為是條魚,但其實只是一種偽裝裝飾而已。侏儒抹香鯨(Kogia sima),又稱歐文氏小抹香鯨。它們比小抹香鯨還要迷你,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一種鯨。由於數據缺乏,我們已知這種鯨一般集中在大陸架的邊緣生活,比較喜歡溫暖的水域。
  • 黃牛和水牛不能雜交,為什麼海豚和鯨卻能雜交?
    但物種之間就不一定了,比如黃牛的染色體是24對染色體(12條),水牛則有30對染色體(15條),兩者相加是27條,理論上兩者和馬驢類似可以雜交生產後代,但事實上兩者相距太大,甚至都無法發育,有研究表明水牛和黃牛的受精卵只能發育到分裂成幾個細胞,然後就終止發育了!這表示兩者存在存在比較嚴重的生殖隔離!
  • 挪威日本還在大規模捕鯨,他卻用十年時間,完成了世界95種鯨和海豚的圖畫
    對於我來說,鯨與海豚,這些優雅的生物永遠都是一個充滿吸引力的神之選題。我最早接觸到鯨豚的科學繪圖還是在初中,很多自然科普類書籍當中的動物插圖都很精緻,但一到鯨和海豚的部分,哪怕是同一個繪者,圖畫風格和水準就會出現非常明顯的變化和降低。
  • 最熟悉的陌生人——寬吻海豚
    原因一是海豚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鯨類了。只不過大多數人不會把海豚和那些體型巨大的鯨類看作同類。但海豚的確和藍鯨這樣的海洋巨獸一樣,都是哺乳動物,只不過藍鯨們屬於鬚鯨,海豚屬於齒鯨。大家熟悉的虎鯨,其實就是最大的海豚。而作為分類的海豚科,除了大家平時常說的海豚之外,還包括淡水豚等其他一些類別,以後我們還會提到。
  • ——真海豚
    此外,真海豚的眼有黑色的圈(黑眼圈!?)借用網友的說法就是:什麼海豚航拍最壯觀??真海豚說第一,沒人,哦!不對,是沒鯨敢說第二。      有一種說法,如果此時你看到N頭海豚躍出水面,那就說明還有3N頭海豚正遊在水下,以此循環出水。
  • 海豚和鯨能雜交,黃牛和水牛為何卻不能雜交?
    很多物種都可以雜交,例如海豚和鯨也能雜交,但是呢,讓人吃驚的是同為牛的黃牛和水牛居然不能雜交。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決定物種之間究竟能不能雜交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中的奧秘吧。據研究表明,決定物種能雜交與否,生物體的染色體起著決定性作用。
  • 深海幽靜,深海有鯨!——喙鯨(上)
    熟悉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時候一般會有一張典型的喙鯨照片出現。可是這次的困難在於,就像剛剛所說的「喙鯨們」,喙鯨是一個龐大的大家族,分類又多又雜,是鯨類中的第二大科,僅次於海豚科,很難用一張照片概括全貌。根據形態結構與分布區域,現生種共計有6屬20餘種,而且還常有新種發表或舊種的改正,這種不穩定的分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類對喙鯨這一物種研究的缺乏。
  • 遼寧撫順海豚與花鯨交配產下罕見鯨豚獸
    新華網瀋陽7月5日電(記者王軍)遼寧省撫順皇家極地海洋世界飼養的一隻海豚與花鯨自行交配,產下一隻罕見的鯨豚獸,不幸的是這隻難得一見的小傢伙剛出生就夭折了。6年前,三隻雌性海豚被從日本轉運至瀋陽,並在撫順皇家海洋世界安了家。它們與一隻雄性花鯨安置在海洋館容積最大、條件最好的池子裡。
  • 深海幽靜,深海有鯨!——喙鯨(下)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上期介紹了喙鯨中的前四類,今天介紹後兩類。對於人類來說,喙鯨作為幾乎毫無存在感的一種鯨類,並不代表他們毫無可取之處。恰恰相反,有些喙鯨的本領足以讓人瞠目結舌。那就是今天最先登場的第五類喙鯨。
  • 世界海豚日|海豚十問
    4.14是世界海豚日說起海豚,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聰明可愛、自由自在嬉鬧活潑、暢遊在五湖四海古靈精怪、可愛友善從古至今這種印象就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人類文化中海豚是一種水生哺乳動物,它們有17屬36種之多,分布在世界各大海域和一些淡水河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