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花山鎮,是莊河北部山區重鎮,是莊河的發源地。蓉花山,山嶺蜿蜒,林木茂盛,水系密布,矽石開採、繅絲加工,產業發達。總面積213平方公裡,總人口3.5萬人。蓉花山,舊稱岔溝,先後屬於塔嶺區、仙人洞區,1957年設立蓉花山鄉建制,1984年改制為鎮。現轄9個村和1個社區,大嶺、馬家、雙嶺、源發、福陽、蓉花、德興、前發、東義和職工社區。鎮政府駐地德興街。
蓉花山鎮,以老黑山脈南下蓉花山命名。蓉花山,海拔523米,蓉花即蓮花。莊河舊屬蓋州,清康熙年間,蓋州稱蓋平。《蓋平縣誌》記載,「蓮花山,城東南二百裡,上有天門石室,群峰疊翠,秀若芙蓉,俗呼蓉華山。」這是關於蓉花山較早的記載。1921年《莊河縣誌》中沒有蓉花山這一名稱,但提及龍華山、岔溝諸山,有仙人洞在龍華山上的表述。1934年《莊河縣誌》首次提到九頂蓉花山,並且和仙人洞山在一脈之上,龍華山、岔溝兩山在另一脈上。可見,由於地理、習慣等因素,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對一定的地貌有著不同的稱呼,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有必要逐漸固定下來。
蓉花山鎮政府駐地德興街,坐落在雞冠山下、莊河岸邊。德興街,原仙人洞區的駐地,因杜氏家族產業德興號而得名。建築於清代的杜家大院,保留下來,作為傳統民居,已經列入莊河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確定的文物點。在1955年蓋莊公路修建之前,德興街是莊河通往蓋州大道的重要一站。現有S316青永線和X203莊繭線在此交匯。山清水秀的地理環境、便捷通暢的交通樞紐和日益興盛的經濟貿易,德興街成為北部山區的重要集貿中心。1950年,國家投資五十萬元,將解放後興辦起來的莊河、青堆、蓉花山、高嶺和仙人洞五個繅絲分廠,合併為遼東省營繅絲十三廠,先後改稱遼寧省絲織公司莊河絲綢廠、大連絲綢廠,廠址設在德興街。清鹹豐年間,天主教傳入莊河,天主教會在德興街建起了岔溝教堂,進行傳教活動。
雞冠山,海拔521米,與蓉花山隔河而立。鹹豐年間《岫巖志略》有詳細的描述,「雞冠山,城西南一百七十裡,山峰鵠立,巋然特出,巔頂玉削,形似雞冠,故名。」雞冠山是地域的分界點,《蓋平縣誌》載,縣治疆域「東南至雞冠山一百五十五裡金州界。」雞冠山被視為莊河的發源地。《蓋平縣誌》載,「雞冠山,城東南一百五十五裡,沙河發源於此。」又載,「沙河,城東南一百六十裡,源出雞冠山,流至小松島東入海。」沙河應該是莊河的舊稱。雞冠山還是一面山的起點。據1934年《莊河縣誌》,「東至雞冠山,西至二砬子,南至佛爺嶺,北至八家子嶺,均稱為一面山。」
雞冠山,是幾位烈士的安息之地。山東棲霞人史春英,在抗戰勝利後由黨組織派到仙人洞四道溝一帶工作,在與國民黨軍隊的一次戰鬥中不幸被俘,英勇犧牲,成為大連地區第一位女烈士,年僅二十一歲。原塔廟區人孫殿章,於1948年與散匪在雙山子作戰,不幸犧牲。原太平嶺區三義廟村前泰升人閆希德,於1948年與鄉匪在偏坡子作戰,不幸身中飛彈犧牲。由於有孫、閆兩位烈士在當地犧牲,雞冠山前設立了雙烈士村。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蓉花山鄉一度改稱雙烈士人民公社;史春英烈士犧牲地,原屬蓉花山現歸仙人洞的小峪村,一度稱作春英大隊。
北起老黑山,南至雞冠山,是過去的北山岔溝一帶。「九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蓉花山鎮所轄九村一社區分布其間。岔溝在瓦房街分作東、西岔溝。馬家、大嶺、雙嶺和福陽的一部分在東岔溝,源發和福陽的一部分在西岔溝。
福陽村南北跨越雞冠嶺,由原瓦房村和一面山前的柞樹村合併而來,各取劉福溝、向陽溝一字而得名。瓦房街以瓦房和街為名。翻閱舊志,莊河縣境以街為名的村屯極為少見。而在同一個區域,又相距不遠,出現德興街、瓦房街兩條街的情形,更是寥寥無幾。街,本義指較為通達的道路,泛指街道,轉指集市。瓦房街位於湯家河與莊河上源交匯處,東、西岔溝溯河延伸,是莊河通往蓋州的必經之地。李氏家族在此置地經營,建築講究的瓦房拔地而起,「天聚號」日漸興盛,瓦房街由此形成。時至今日,一些瓦房依舊在用,原始村寨氣息猶存。舊志記載,瓦房街建有朝鳳寺,祀天后聖母,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瓦房街曾有的繁盛。
馬家村北部的老黑山,是莊河境內第二高山,海拔1,074米。老黑山南下,一東一西,形成之形和倒之形兩條支脈,成為三條大河的分水嶺,三個鄉鎮的區劃界。以東,與仙人洞鎮相鄰,小峪河發源於此,為英那河水系;以北,與步雲山鄉相接,是蛤蜊河的一個源頭,為碧流河水系;以南,是莊河的源頭,兩脈之間構成龐大的莊河水系的上遊。
莊河,最長源頭在雙嶺村猴石嶺,河長56.5公裡,流域面積618平方公裡,經瓦房、德興、金家屯,在太平嶺與莊河西支相會,經沙裡圖、大莊塢,南流入海。正是因為河海接流大莊塢,故名大莊河。大莊河繞城而過,地名稱為莊河。舊志記載,大莊河有二源,「一曰滾子河,出於褡連嶺;一曰旋城河,出於一面山。」蓉花山轄區內的莊河當是滾子河了。
猴石嶺,海拔580米,因有石像猴而得名。莊河入海口,亦有礁石像猴,人稱猴石。猴子,是聰慧機智的動物。莊河河源、河口兩尊猴石,賦予了莊河母親河無盡的靈氣。猴石嶺作為莊河幹流的發源地,自然成為雙嶺村來歷中的一嶺。另一嶺是黃土嶺,簡稱黃嶺。黃土地適宜耕種,黃泥漿是常用的建築粘合劑,黃嶺成為宜居的好地方。經文物普查,黃嶺發現一處青銅時期的聚落址。兩嶺之間一帶是有名的叫做刁橋子的地方。刁橋子,得名於刁橋河上曾經架設吊橋。刁橋子一帶曾經樹木茂盛、河汊交錯、亂石衝積、荒無人煙。後來,流民接踵而至,墾荒種地,繁衍生息。伐木順河而下,而建吊橋。刁橋河畔,有個河北屯,原來一直叫做木頭凳。相傳,所伐木材漂流下來,因河流下方折而向南,頓在此處,大量堆積,久而久之,人稱木頭凳。
蓉花山有三個叫做北臺的屯子,一個在蓉花山前,兩個在猴石嶺下。臺,指的是臺地,即廣闊平坦的高地。人們選擇臺地落腳定居,取名北臺。臺地有個藥包墳的地方。大片耕地中微微隆起了一盔孤墳。相傳,有位郎中先生從大廟溝奔向刁橋子,被狼吃掉,只剩下撕碎的衣物和裝著藥包的包袱,當地百姓就地掩埋,人稱藥包墳。
老黑山東支脈一直南下,在蓉花山主峰處折而東延,直奔仙人洞。老黑山和蓉花山主峰之間,是一道長長的山嶺。在山嶺的埡口處,是個叫做大嶺的地方,大嶺村由此得名。為什麼稱作大嶺,一是因為山嶺高而長,二是所謂的大是第一的意思,是頭道嶺。過了大嶺,就是仙人洞鎮小峪的地界,進入小峪,還有二道嶺、三道嶺。由於歷史的原因,大嶺村在行政區劃上囊括了小峪河流域的一部分峨山溝。大嶺一帶富含玻璃用矽石礦藏,品質極佳。矽石加工成為蓉花山鎮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溝溝岔岔,岔岔有人家。馬家村,以較早來此定居的老馬家命名,當地流行著一個說法,「先孫家,後馬家,又來一個老賈家」。先民們辛苦勞作,靠放養柞蠶發家致富,蓋起了氣派宜居的大房子,繁衍生息,形成了大房子、二大房等村屯。
城子溝,因山上有城而得名。分水嶺下行不遠處的東支脈上,坐落著天然平臺,上面有人工砌築的痕跡,老百姓稱之為老城頂,文物普查確定為明代烽火臺遺址。在通往老城頂的溝中築有攔馬牆。老城頂下,建有大廟和小廟,因而形成大廟溝和小廟溝兩個屯子。大廟,上了歲數的人都沒有見過,只在遺址上留有碎磚片瓦;小廟中的石像也在文革期間毀掉,現已恢復。舊志稱此地為小寺廟,大概取自現在的小廟。
秘子溝,舊時因山林茂密而稱密樹溝。後因種植糜子而得名糜子溝,逐漸訛變為秘子溝。舊志有這樣的記載,「黍,《禮》曰香合,俗稱曰秘子,舂之成米曰大黃米,性粘、味厚,晚種早收,可釀酒,亦可做糕。」 1981年文物普查時,在秘子溝出土了白釉褐花瓷碗、石臼等,被確定為金代聚落遺址。
半截溝,溝雖半截,住戶不少,作為主要村屯,早已被舊志收錄。現在分成上、下、小三個自然屯了。順溝登上山嶺,便是牛心砬子。砬子形似牛心,一側陡峭,山頂有洞,似作一門,左右相通,可以弓身來往,刁橋子、大窪溝盡在視野。吊壺溝有尖砬子,雖稱砬子,卻不驚不險,可溝內景色非同一般,山谷幽深,林繁葉茂,溪水倒流入壺,冬日呈現冰瀑,是四季皆宜的好去處。
老黑山西支脈從猴石嶺綿亙而下,經大嶺,在雞冠嶺西折,成為一面山脈。蓉花山以西支脈為界,與步雲山鄉為鄰。
此大嶺,非大嶺村的大嶺,本作褡褳嶺。《蓋平縣誌》記為搭連嶺。瓦房街至此為西岔溝。褡褳嶺為莊河通往蓋平大道必經之路,舊志列為縣境山嶺險要之一。「褡褳嶺,在縣之西北,嶺居岔溝之北部,兩坡盤路蜿蜒,盜賊常匿其間,往往為行旅之害。」老平頂山為西岔溝最高山,海拔595米,因靠近山巔有較大平臺而得名。與老平頂山相對,潘家大頂子低矮了許多,山腳下的大成店卻是老字號,作為地名,人所皆知,現在改稱林屯了。山坡上的岫峰寺在舊志中沒有記載,被石匠一錘一錘鑿成兩半兒的廟碑,成了僅有的見證。回望歷史,在都家溝還發現了遼金時期的古墓葬。根據舊志,褡褳嶺是莊河的二源之一,取莊河發源於此之意,現在,源發村將原來的湯家村和潘家村合二為一,建製成立。原來的大河作為莊河的支流,以湯家河相稱了。湯家河兩岸的楓楊,最引人注目了。楓楊,屬胡桃科楓楊屬喬木,在莊河有上百年的栽植歷史。其具有生長快、抗性強的特點,在營造水土保持林和防護林中優勢明顯。目前,莊河楓楊已經通過遼寧省林木良種審定,成為生態造林的自主林木良種。
蓉花山前的蓉花村,由原來的紅星和五道溝兩村合併而成。這裡北依蓉花山,南傍大莊河,還有大孤山、小孤山突兀其間,是個宜居的好地方。蓉花山峰巒起伏,溝壑縱橫,自東而西,從仙人洞頭道溝依次排列下來,在蓉花山轄區是五道溝。大孤山下長隆德莊園建築恢弘,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清代遼南民居院中院的建築風格,青磚碧瓦,飛簷鬥拱,古色古香,是遼南民俗文化標本,2014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長隆家產業巨大,遍布各地,因地處雞冠山的雞屁股方向,傳說李家會借雞下蛋。大概和李氏家族為晉商後裔有關吧。要說長隆家和雞有關,長隆家的一道名菜脫骨雞堪稱一絕。位於蓉花山、仙人洞、太平嶺三地交界的金家屯,多為金姓人家,是清代名臣鰲拜的後裔。蓉花山村屯地名中以溝居多,稱為店的屈指可數。蓉花山前卻有兩家店,王家店和白家店。據舊志記載,白家店出了一位名人叫王衷亮,清道光年間考取舉人、進士,曾任浙江浦江和義烏知縣,立有德政碑。
雞冠山向南延伸,形成三條支脈。向西南分支,為黑山、人石山、黑帽山和塔山。雞冠山和黑山,一個峭拔,一個低矮;一個石壁側立,一個油松覆蓋。日落西山,相互交映,一個格外亮白,一個格外黝黑,黑山之名由此得來。人石山,因山巔有石、狀似人形而得名。人石山以西為長嶺鎮界。塔山,以山上曾建有半截塔而得名,現在快成了淹沒在水庫中間的半島了。向南分支,有雙山子、偏坡子,一直延伸至朱隈水庫,形成山嘴,那個地方也就叫做山嘴了。隔著朱隈水庫寬大的水面,南與光明山鎮相望。向東南分支,為青林山,與太平嶺滿族鄉以山為界。
雞冠山前山脈之間流淌著兩條河流,顧家屯河和東瓜川河。顧家屯河發源於顧家嶺,在前發村西河屯注入莊河西支上的朱隈水庫。顧家屯河只有4公裡長,流域面積卻超過了20平方公裡,為24.7平方公裡,列入莊河主要河流名錄。東瓜川河發源於雞冠山,河長只有6公裡,流域面積與顧家屯河相當,同樣注入朱隈水庫。
朱隈水庫,是莊河城區的飲用水源地,於1958年在莊河西支上建設,總庫容1.55億立方米。水庫建成後,以壩址所在地、現蓉花山鎮東義村的朱隈屯命名,為朱隈水庫。朱隈是朱家隈子的簡稱。隈子與崴子同義不同音,指山、水等彎曲的地方。舊志在莊河流域村屯部分有「朱家窪」的記載,朱家隈子或許是朱家窪的訛變吧。朱隈水庫在冬日裡別有一番韻味,岸邊會出現一段一段的冰浪,金字塔形冰屋由大到小排列,冰屋口交錯而開。大一點兒的冰屋,人可以趴在裡面,猶如愛斯基摩人的生活。
雞冠山前的山山水水孕育著前發和東義兩個村。前發村的前,指的是地處雞冠山前。發,舊時人們常用於家號,表達發家致富的美好願望,莊河境內至今還保留著宏發、隆發、啟發等帶有發字的村屯。前發,寓意雞冠山前興旺發達,是個很好的村子名稱。前發村是由原來的雙烈士、婁屯、紅塔三個村合併而來。東義村合併了原來的東瓜川和三義廟村,分別選取一字組成。東瓜川,前發村還有個東瓜林子屯,地名均取自東瓜樹。東瓜樹,中文學名日本榿木,別名赤楊、水冬瓜樹等。東瓜樹根系發達,是低溼地、護堤岸以及改良土壤的造林樹種。東瓜川一帶在解放前後一段時期,人們都叫福仁茂,曾在大東瓜川屯設立福仁茂鄉,轄福仁茂、三義廟兩個村。福仁茂,是舊時崔氏人家的家號。
三義廟和塔子廟,是雞冠山前有影響的兩座廟宇,都曾經是一個地區的指代名稱。三義廟,舊志中有記載,「在城北六十裡之崔家墳,乾隆三十年建修。「塔子廟,清嘉慶丙辰年建,祀關壯繆。」1947年莊河第二次解放,地方行政區劃設置了塔廟區,轄佟嶺、大金、三官廟、三義廟、瓦房、塔廟、偏坡、福仁茂八個村。後來,塔廟改稱紅塔。至於為什麼塔子廟修的塔只是半截塔,相傳,在塔築到一半時,再也無法壘砌,一壘即塌,只好作罷。清代家居城東英那河裡的地方文人多隆阿,曾經路過塔子廟,那時沒有朱隈水庫,莊河西支當時稱作旋城河,感慨萬分,吟詩《半截塔》。該詩收錄在《岫巖志略》裡,詩中寫道,「澗水㶁㶁鳴吠蛤,行近寺前逢老衲。僕夫揚鞭問地名,指說山腰半截塔。」
雞冠山前早有人類居住。在前發村的塔山、山嘴、雙嶺,文物普查發現過青銅時代聚落遺址。在東義村劉家溝,曾經出土了遼金時期的三足鐵鼎。在前發村的小金,1974年發現了元代窖藏,出土了白釉褐花龍鳳紋罐和生產、生活用具。
雞冠山以西,是福陽村原柞樹村地方,北靠一面山,與步雲山鄉為界,以一面山南下至人石山,與長嶺鎮相鄰。一面山是城西北名山,S19莊蓋高速洞穿而過,主峰海拔776米。《岫巖志略》記為西一面山,「城西南一百八十裡,峰巒森立,嵯峨霄漢,重崗疊阜,綿亙數十裡,迴環向背,具饒佳致,仙宮梵宇,星布棋列,西南諸山,此獨當一面也。」柞樹,全稱柞樹甸子。甸子,指放牧的草地。流域面積達34平方公裡的柞樹甸子河流經山谷,形成衝積扇,進入莊河西支。舊志記載,「城西北一面山前柞樹甸子上溝,有古墓一。碑記僅留『楊司馬』三字,餘俱殘缺,未知何朝人氏。」柞樹甸子確有楊家屯,不知「楊司馬」是否出自楊家屯,是否在柞樹甸子上掌管馬匹事務。
走進蓉花山,探尋莊河之源,領略蓉花之秀,傾聽紅色故事,觸摸文化歷史,帶來一番濃濃的鄉愁滋味,留下一縷美好的莊河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