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獅新村道路寬闊、乾淨整潔,客家風格的小洋樓盡顯別致。(韓輝)
【脫貧故事】探訪梅州五華移民安置新村:搬出大山生活邁上新臺階
中新網梅州11月26日電(記者韓輝)「從山區搬遷到縣城,公共設施、村委到小學幼兒園都是高標準的建設。」說起現在的生活,今年已經70歲的退休教師溫新雄感慨不已,「做夢也沒有想到能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
中央媒體「走基層、強四力」主題採訪活動日前來到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三坑安置區(黃獅新村)了解當地移民安置、脫貧攻堅工作,感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新變化。
五華縣黃獅小學,三年級的小學生在體檢。(韓輝 攝)
走進黃獅新村,記者看到這裡道路寬闊、乾淨整潔,灰白相間的房屋鱗次櫛比,頗具客家建築風格。黃獅新村是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項目(以下簡稱「梅蓄項目」)兩個移民安置區之一,位於五華縣城規劃區範圍內。
據介紹,「梅蓄項目」是廣東省「十二五」規劃新建項目、「十三五」規劃續建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20億元,也是梅州歷史上投資最大的基建工程,於2015年9月30日全面動工,預計2022年投產發電。該項目位於五華縣龍村鎮黃獅村,根據項目建設需要,黃獅村全村521戶、2300多人需要整體搬遷。
「以前我們住的黃獅村距離五華縣城六七十公裡,四面高山環繞,孩子上學、看病出行、工作生活都不方便。」在村史館,黃獅村黨支部書記劉展輝指著展板向記者介紹黃獅村的今昔變化。「現在,這裡有了便民服務大廳、衛生站、警務室、休閒文化廣場……配套設施齊全,以前的一系列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考慮到搬遷群眾的生活需求,村裡還預留了菜地,按人均15平方的標準、以戶為單位分配給移民戶耕種。另外,重修祠堂工作也在有序推進。」劉展輝介紹說,村裡還有100多間商鋪,計劃招商打造成縣城特色美食街。屆時,將作為村集體經濟項目來出租經營。
皇獅新村,扶貧車間裡工人們正在組裝電子產品。(韓輝 攝)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從大山裡搬到縣城來,村民的就業問題怎麼解決?劉展輝告訴記者,為了帶動移民群眾實現就業創業,縣裡先後舉辦過6期培訓班,組織村民參加電工、家政、粵菜(客家菜)廚師、美容師、保安員、電子商務等近20個工種的技能培訓,並發放結業證書。「目前,已經推薦出去就業的將近70人,他們大多都在離家不遠的工廠、商場等地方實現了就業。」
在黃獅新村一角,裝飾一新的教學樓、平坦寬闊的大操場、清新美觀的校園環境令人耳目一新。這一切,溫新雄看在眼裡,喜在心裡。1978年8月,溫新雄被分配到五華縣最南端、最偏僻、最邊遠的高寒山區學校——龍獅小學任教。
「山裡冬季嚴寒,春夏雨季陰雨連綿、濃霧蔽日,即使大晴天,太陽也只有在上午十點鐘以後才能驅散籠罩在村子上空的霧氣。衣服、被帳用手去摸都有溼漉漉的感覺,黑板上的霧珠滴滴,難於寫字。」回想起以前在村裡教書時的場景溫新雄記憶猶新。
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溫新雄白天教書晚上辦起業餘夜校,組織村民學文化,使當地青壯年農民30多人摘掉文盲帽子。1997年溫新雄被評為「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
「平時沒有事,會經常來新學校看看。我也是退休教師,看到學校和村子如今發展得好,心中真是有說不出的高興。」溫新雄告訴記者他目前也已住進了黃獅新村。
記者在皇獅新村走訪發現,黃獅新村不少移民群眾還依託扶貧搬遷好政策,在縣城或安置區內自主創業,開超市、做餐飲、搞電商……戶戶都有致富門道。「搬得出,住的進、發展得好」的安置目標正逐步實現,移民生活邁上了新臺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