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梅州五華移民安置新村:搬出大山 生活邁上新臺階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黃獅新村道路寬闊、乾淨整潔,客家風格的小洋樓盡顯別致。(韓輝)

【脫貧故事】探訪梅州五華移民安置新村:搬出大山生活邁上新臺階

中新網梅州11月26日電(記者韓輝)「從山區搬遷到縣城,公共設施、村委到小學幼兒園都是高標準的建設。」說起現在的生活,今年已經70歲的退休教師溫新雄感慨不已,「做夢也沒有想到能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

中央媒體「走基層、強四力」主題採訪活動日前來到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三坑安置區(黃獅新村)了解當地移民安置、脫貧攻堅工作,感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新變化。

五華縣黃獅小學,三年級的小學生在體檢。(韓輝 攝)

走進黃獅新村,記者看到這裡道路寬闊、乾淨整潔,灰白相間的房屋鱗次櫛比,頗具客家建築風格。黃獅新村是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項目(以下簡稱「梅蓄項目」)兩個移民安置區之一,位於五華縣城規劃區範圍內。

據介紹,「梅蓄項目」是廣東省「十二五」規劃新建項目、「十三五」規劃續建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20億元,也是梅州歷史上投資最大的基建工程,於2015年9月30日全面動工,預計2022年投產發電。該項目位於五華縣龍村鎮黃獅村,根據項目建設需要,黃獅村全村521戶、2300多人需要整體搬遷。

「以前我們住的黃獅村距離五華縣城六七十公裡,四面高山環繞,孩子上學、看病出行、工作生活都不方便。」在村史館,黃獅村黨支部書記劉展輝指著展板向記者介紹黃獅村的今昔變化。「現在,這裡有了便民服務大廳、衛生站、警務室、休閒文化廣場……配套設施齊全,以前的一系列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考慮到搬遷群眾的生活需求,村裡還預留了菜地,按人均15平方的標準、以戶為單位分配給移民戶耕種。另外,重修祠堂工作也在有序推進。」劉展輝介紹說,村裡還有100多間商鋪,計劃招商打造成縣城特色美食街。屆時,將作為村集體經濟項目來出租經營。

皇獅新村,扶貧車間裡工人們正在組裝電子產品。(韓輝 攝)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從大山裡搬到縣城來,村民的就業問題怎麼解決?劉展輝告訴記者,為了帶動移民群眾實現就業創業,縣裡先後舉辦過6期培訓班,組織村民參加電工、家政、粵菜(客家菜)廚師、美容師、保安員、電子商務等近20個工種的技能培訓,並發放結業證書。「目前,已經推薦出去就業的將近70人,他們大多都在離家不遠的工廠、商場等地方實現了就業。」

在黃獅新村一角,裝飾一新的教學樓、平坦寬闊的大操場、清新美觀的校園環境令人耳目一新。這一切,溫新雄看在眼裡,喜在心裡。1978年8月,溫新雄被分配到五華縣最南端、最偏僻、最邊遠的高寒山區學校——龍獅小學任教。

「山裡冬季嚴寒,春夏雨季陰雨連綿、濃霧蔽日,即使大晴天,太陽也只有在上午十點鐘以後才能驅散籠罩在村子上空的霧氣。衣服、被帳用手去摸都有溼漉漉的感覺,黑板上的霧珠滴滴,難於寫字。」回想起以前在村裡教書時的場景溫新雄記憶猶新。

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溫新雄白天教書晚上辦起業餘夜校,組織村民學文化,使當地青壯年農民30多人摘掉文盲帽子。1997年溫新雄被評為「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

「平時沒有事,會經常來新學校看看。我也是退休教師,看到學校和村子如今發展得好,心中真是有說不出的高興。」溫新雄告訴記者他目前也已住進了黃獅新村。

記者在皇獅新村走訪發現,黃獅新村不少移民群眾還依託扶貧搬遷好政策,在縣城或安置區內自主創業,開超市、做餐飲、搞電商……戶戶都有致富門道。「搬得出,住的進、發展得好」的安置目標正逐步實現,移民生活邁上了新臺階。(完)

相關焦點

  • 梅州五華黃獅新村:擁抱新家園
    肖錕 攝黃獅新村小學。 肖錕 攝人民網梅州12月1日電(肖錕)「既要『搬得出』,又要『穩得住』,村民才能踏實地把這裡當成家。」近日,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黃獅新村黨支部書記劉展輝接受採訪時說。黃獅新村位於五華縣城琴江新城,是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移民新村。
  • 梅州五華黃獅新村:搬得出、穩得住,擁抱新家園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黃獅新村嶄新的樓房、乾淨的道路。人民網肖錕 攝「既要『搬得出』,又要『穩得住』,村民才能踏踏實實將這裡當成家。」近日,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黃獅新村黨支部書記劉展輝接受採訪時說。黃獅新村位於五華縣城琴江新城,是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移民新村。全村分為3個自然村,總人口408戶1803人。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以下簡稱「梅蓄項目」)是廣東省「十二五」規劃新開工、「十三五」規劃續建的重點項目,規劃裝機240萬千瓦,總投資120億元,2015年9月正式全面動工建設。「以前我們村就在這個山坳裡,四面環山,交通也不方便。」
  • 「大道康莊」廣東篇梅州五華黃獅新村:搬得出、穩得住,擁抱新家園
    梅州五華黃獅新村:搬得出、穩得住,擁抱新家園--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人民網廣東省梅州市五華黃獅新村嶄新的樓房、乾淨的道路。人民網肖錕 攝「既要『搬得出』,又要『穩得住』,村民才能踏踏實實將這裡當成家。」
  • 搬出大山天地寬: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一步跨千年」
    原標題:搬出大山天地寬: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一步跨千年」   黎新小區集中安置點 石軒 攝   新春的氛圍越來越濃,高黎貢山下芒寬鄉芒寬社區黎新小區集中安置點內,家家戶戶熱鬧起來了。「以前,一直務農種甘蔗,收入能夠維持家庭生活。
  • 峨邊茗新村:移民安置點的亮麗新生活
    四川在線樂山訊 (吳映輝)  歲暮天寒,峨邊彝族自治縣新林鎮茗新村細雪紛飛。走進村莊,嶄新明亮的彝家樓房錯落有致,綠油油的農家田園鑲嵌其中,平整的水泥路串珠連線,勾勒出高山鄉村新圖景。正值農閒時節,村民三三兩兩圍坐在火爐旁,烤火取暖,暢聊新生活。
  • 梅州五華松崗嶂茶園遊園記
    受梅州五華松崗嶂茶園李等祥董事長邀請,村姐和村哥來到了梅州五華松崗嶂茶園參觀遊玩。
  • 搬出大山 我們過上了好日子——走進皋蘭什川鎮接官亭村
    魏永軍說,隨著鎮政府集資修建新農村,特別是全省精準扶貧的開展,蝸居在大山中的60多戶人家,終於搬下山住進了新居,走上發展壯大山羊養殖業、做大鄉村旅遊致富的路子,告別了靠天吃飯的苦日子。搬出大山入住新村「以前,村裡有自行車的人家,那都是大戶。
  • 樂山峨邊茗新村:搬進移民安置點 點亮美麗新生活-國際在線
    據悉,茗新村是一處移民安置點,村民全部是來自大小涼山8個縣區的自主移民;2017年11月,這一移民安置點正式批准成立建制村,是峨邊縣成立時間最短的一個村;2019年,茗新村順利脫貧「摘帽」。2020年7月,茗新村被評為「四川十大最亮眼村居」,從「什麼都沒有」到「什麼都有了」,茗新村正用它的故事詮釋著脫貧攻堅的內涵。
  • 中國內地第一塊足球場,在梅州五華!
    元坑足球場舊址上的木球門。五華橫陂足球小鎮沙灘足球場(梅州日報資料圖)足球小鎮生活場館配套齊全,有足球主題酒店、運動員接待中心、運動員公寓、球迷服務中心、生活商業街、球迷廣場、健身房、蒸汽浴房等齊全的服務配套設施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
  • 搬出窮山窩 舊日班彥換新顏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互助縣班彥村考察易地扶貧搬遷時強調,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大家生活安頓下來,各項脫貧措施要跟上,把生產搞上去。幾年來,搬出窮山窩的班彥村依託民族特色發展產業經濟,實現舊貌換新顏,一步一步踏上了脫貧奔小康的幸福路。
  • 那些搬出大山的人們,日子過得怎麼樣?
    原標題 焦點訪談:那些搬出大山的人們,日子過得怎麼樣?易地搬遷是改變當地貧困群眾生活的重要途徑,可有些人卻寧願窮在大山,也不舉家搬遷,成了移民搬遷的難中之難。為此,怒江州的瀘水市在駐村扶貧工作隊駐村工作的基礎上,選派500名精銳力量組成「背包工作隊」,全力投入到脫貧攻堅的最後一戰。
  • 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搬出窮山窩 迎來新生活
    當脫貧攻堅戰役「挺上」帕米爾高原,易地扶貧搬遷為帕米爾高原上的貧困農牧民帶來希望。由此,來自4個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358戶1448人,搬遷到了塔提庫力易地扶貧安置點。3年過去,當年的「戈壁灘」變成了今天的「金沙灘」。初冬時節,記者走進塔提庫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富民村、愛民村,在採訪中真切感受到了易地扶貧搬遷給塔吉克族牧民帶來的幸福生活。
  • 貴州畢節:搬出大山 擁抱幸福
    2020年6月4日,22歲的葛雪揮手告別了從小生活的村寨,走出了大山。葛雪是瀋陽工業大學的學生,家住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團結鄉柱中村,這個村深居群山之中,交通不便,每年放假葛雪都要轉乘多趟車才能到家。葛雪家正是團結鄉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出大山的最後一批村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葛雪就讀的學校本學期沒有開學,而她的父母都在外務工,搬家的重任落在她一人肩上。在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葛雪攜帶行李與其他村民統一乘坐車輛,前往金海湖新區甘河街道幸福小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入住她家120平方米的新居。
  • 孟州移民新村:多產業發展讓農民的生活富起來
    從此,壩區的居民陸續離開故鄉,被安置在河南的30多個縣市。移民搬遷前大多居住在山丘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搬遷到新的安置地,生產環境、生產方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孟州,就有幾個移民村搬到新家園後,走上了致富路。11月11日,2019「走進黃河」採訪團走進這些移民村,了解他們目前的生活狀況。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新聞中心-北方網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
  • 彭水縣:新村新房新氣象 高山生態移民搬新家住新房
    華龍網訊(通訊員 任會)近日,在彭水縣平安鎮鹿坪村移民新村安置點,一樓一底的安置房主體工程已經全部完工,工人們正忙著為廣場鋪設地磚,雖說天空下著細雨,但新村安置點依舊是一片派繁忙景象。    「這段時間大家都在加緊施工,即使在下雨大家也沒休息,都希望在年前能將工程全部完工呢。」
  • 【西部開發新脈動】兩年了,搬出大山的那些老鄉們過得怎麼樣?
    近年來,受惠於精準扶貧政策,古藺縣「三個中心」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安置金蘭街道、彰德街道24個行政村237戶931名貧困人口。有人願意走出大山,能很快適應搬遷後的生活,也有人故土難離,對易地搬遷顧慮重重。那些搬出大山的老鄉們現在過得怎麼樣?「我以前在外面打工,浙江也去過,重慶也去過。一個月差不多賺一兩千。
  • 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 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結果顯示,自2013年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以來的五年期間,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拼搏下,我國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人均國民總收入明顯提高,服務業比重持續上升,新興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顯著,為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