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記者 張素萍 林福龍文 莊麗祥 王柏峰 王盼琛圖)近年來,泉州旅遊業蓬勃發展。數據顯示,去年國慶黃金周,泉州迎來486.44萬遊客,同期增長66萬人次,住宿需求不斷增大。古城旅遊升溫的同時,民宿作為極具發展潛力的一塊特色「蛋糕」,也是泉州古城遊的一扇新窗口。然而,泉州民宿發展仍處於自由生長的粗放模式,如何規範管理備受關注。
記者走訪老城區多家民宿發現,因泉州尚無針對民宿的管理辦法出臺,古城民宿只能被以酒店標準進行審批。然而,旅遊民宿因房間數量少、古厝年代久遠、硬體配套不夠規範等問題而無法達到酒店的相關標準,很難通過公安、消防等部門的驗收,面臨無法辦證經營的困境。昨日,市人大代表賴忠惠、市政協委員林勇泉做客早報「一線通兩會」工作室,針對古城民宿發展展開探討。
賴忠惠代表和林勇泉委員走進早報「一線通兩會」工作室,就古城民宿業現狀與發展前景進行探討。 (潘登 攝)
走訪調查
投資者搶佔市場 泉州古城民宿近百家
「泉州有悠久的歷史,有濃重的煙火味,有著慢生活節奏,到這座城市住酒店總感覺少了很多味道,所以民宿是泉州住宿的第一選擇。」一位資深驢友在國內著名旅遊網站如是說。
近年來,隨著古城旅遊的火熱,不少人看好民宿這塊「蛋糕」,越來越多人走進街巷深處,投資辦起民宿。「這兩年在古城,有不少民宿正在改造中,目前投資兩三百萬元的民宿就有三四家,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古城遊經濟的火熱效應。」一位在泉州開民宿已五六年的老闆說。
業內人士表示,在網上訂房平臺上,泉州民宿的受歡迎程度已超過不少星級酒店和快捷酒店。自2008年泉州第一家民宿誕生在西街舊館驛後,泉州的民宿業可謂「三級跳」,從最基本的青年客棧,躍入度假民宿的階段,有標準的青年旅社、主題民宿、創意民宿等多種類型。業界統計,泉州古城民宿從最初的4家,到如今近百家。這些民宿基本都配備大床房、標準雙人間和混住床位,價格從每個床位50元到單間400多元不等。
缺合法「身份證」 開民宿就像「闖關」
然而,在看似景氣的旅遊市場中,並不是每個經營都可賺得盆滿缽滿。「大魚」是資深古城創業青年,幾年前在西街開元寺旁開了一家民宿。「2015年籌備,2016年正式營業,2018年就被叫停!」談起「曇花一現」的民宿,「大魚」感慨地說,當時接手的老房是一座閩南式破舊老屋,她特地請了兩名香港設計師,花了近30萬元進行實驗性空間改造。「被叫停的原因是房子是木質結構,消防過不了。」「大魚」無奈表示,泉州古城客流量兩極化,投資民宿回報周期長,加上租金越來越高制約了投資者。
小A是資深驢友,因認為古城遊大有可為,選擇在泉州落腳。2013年起,她相繼在老城區的幾條小巷開了四五家民宿,算是開拓泉州民宿的「元老級」人物。這些年來,小A的生意不錯,但經營時面臨的種種尷尬境地讓她心生退意。「鯉城乃至泉州都沒有出臺民宿管理辦法,沒有政策依據和行業規範,相關部門只能按酒店來管理。但民宿畢竟不是酒店,無法達到酒店的各種標準。」小A說,由於沒有合法「身份證」,很多民宿被迫淪為「黑旅館」,「做民宿感覺像在闖關,一會消防關一會安監關,不知道何時才能通關。」
困難癥結
缺乏行業管理規範 民宿難過「消防關」
吸引了一撥又一撥外地遊客的古城民宿,正因缺乏行業規範而遭遇多種尷尬。慢居·楊桃公館負責人吳志超說:「目前最大的困難還是政策問題,沒有政策沒有行規,從業者無法明確什麼樣的民宿可以開、什麼樣的民宿不能開。」
據介紹,目前我國沒有相關的管理規範對民宿行業進行直接監督和指導,沒有指導規範和法律法規依據,又缺少民宿行業組織的引導,民宿的相關基礎設施的配套還不夠完善,也就使得民宿發展遭遇瓶頸。業界人士呼籲,希望相關部門可以儘快借鑑石獅等地,出臺相應具有針對性的民宿管理辦法,支持民宿發展,讓民宿經營者更加規範地經營。
「開辦民宿的條件很複雜,我們已經準備營業了,可證還沒有辦下來。」一位民宿經營者告訴記者,由於缺乏行業管理辦法,目前民宿被按照酒店的標準進行管理,但絕大多數民宿因消防和安全問題而無證營業。另一家民宿老闆說,一家民宿往往只有10間左右的房間,無法達到申請酒店執照的標準。同時,老房子很難達到消防要求,部分石頭結構的老洋房更是難以過關。
記者獲悉,因房間數量少、古厝年代久遠、硬體配套不夠規範等問題而無法達到酒店的相關標準,古城民宿很難通過公安、消防、衛生等多個部門的驗收。
建議提案
打造民宿示範點 引導民宿健康發展
「我來泉州20多年,真切感受到泉州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蘊的古城,非常適合遊客住在民宿,品味慢生活。」泉州市人大代表賴忠惠說,但她在參與調研古城民宿時發現,目前老城區的民宿普遍沒有特種行業許可證,「泉州古城建築相對密集,很多房子難過消防關,因而民宿很難申辦特種行業許可證。」
賴忠惠建議,民宿產業應該放在泉州文旅的大盤統籌考慮,原住民、政府部門和社會資本三方合作,原住民是產權人或管理人,政府主導出臺政策,引入社會資本,共謀民宿產業發展。她建議,文旅集團或經營者可參考借鑑國內歷史文化名城的做法,以特種行業管理條例為依據,選擇交通便捷、管線改造可行,甚至是符合消防相關條例的民宅,打造民宿示範點。這些民宿有望成為業界風向標,將引來更多經營者取經,而這將有益於民宿的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建議泉州文旅部門或文旅集團在調研的基礎上,提供地方立法的一手資料並提出立法建議。「行業呼聲迫切,我作為政府部門法律顧問,將爭取就此提一個立法項目建議。」
扶持發展特色民宿 讓遊客體驗古城味
「如今越來越多人湧入古城,民宿發展尤其迫切。」林勇泉委員表示,在古城遊中,旅遊人口是體驗泉州古城風貌的外來遊覽者,更是帶動古城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直接人群。有序引導旅遊人口,是古城旅遊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他建議,古城很多民居、古厝非常有特色,而遊客喜歡追求新奇感,如果能利用社會資金再加上政府政策扶持,把古民居、古大厝改成民宿,這樣既做到保護古民居,又盤活現有資源,更能發展古城旅遊。
林勇泉說,如今古城民宿沒有一定的標準和方向,若嚴格按照旅館、酒店的標準要求民宿,「所有民宿都沒辦法達標,這一點也不現實。」他認為,應該由政府部門牽頭,根據古城實際情況,「量身訂製」適合泉州古城的民宿管理條例,「讓民宿規範經營,留住背包客體驗泉州味道,通過他們講好泉州故事,才能吸引更多遊客來泉州。」
部門回應
針對古城特殊情況 期待地方立法「破冰」
泉州民宿發展面臨的尷尬境地,引發社會關注,泉州民宿業相關部門也正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引導民宿業規範、健康、迅速發展。
2018年8月,泉州發布了首個旅遊民宿新規《石獅市關於發展永寧鎮旅遊民宿的實施意見》(試行);同年12月,晉江發布了《晉江市促進民宿規範發展暫行規定》;去年年中,《惠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惠安縣促進民宿規範發展意見的通知》也正式發布。
「這些民宿新規大部分是按照農家樂的標準來制定,泉州老城區的民宿卻並不適用。」鯉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民宿要取得「特種行業許可證」,要求執法人員嚴格按照《福建省消防條例》等進行審核驗收,但泉州古城區頗多古大厝是磚木混合結構,在建築結構、安全設施上存在先天不足,這給民宿帶來了一些安全隱患,其中又以消防問題最為突出。
該負責人介紹,民宿在取得經營許可證後,文旅部門可根據民宿星級標準對其進行指導提升,把民宿納入旅遊宣傳,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民宿必須先證照齊全。「民宿是古城旅遊住宿的有益補充,我們也希望能儘早出臺民宿行業管理規範,但泉州老城區的特殊情況和目前的現狀卻無法找到突破之道。或許可充分發揮地方立法的引領推動作用,從頂層設計上為古城民宿發展提供法規支撐,實現『破冰』突圍。」
待相關政策扶持 有證才可治安管理
「民宿屬於旅館,須達到設立的條件方能營業。要根本解決問題,還要從政府在立法和管理規定層面解決,從而確保泉州市區的民宿能夠健康有序發展。」泉州市公安局鯉城分局有關人士表示。
據福建省公安廳的閩公綜[2008]612號規定:凡在我省範圍內只要是以「日」或者「小時」為單位結算住宿費用的民宿(客棧),都是住宿旅館;市、縣城區公安派出所轄區範圍內的「家庭旅館」,要按照住宿旅館的設立條件進行審查許可和管理。目前鯉城區的民宿均在城區公安派出所轄區,要按照住宿旅館的設立條件進行審查許可和管理。目前主要存在房屋建築質量不合格和消防安全條件無法達標的問題,除非有政策扶持另行規定,否則不能按家庭旅館申辦《旅館業特種行業許可證》。
2017年9月,福建省民宿管理草案下發徵求意見稿,鯉城分局作為試點組織聯審了一批民宿,臨時接入旅館業治安管理信息系統上傳旅客信息,「無法頒發《旅館業特種行業許可證》,待政府的民宿管理辦法正式出臺,符合條件的才能依法發證納入治安管理。」目前,泉州市區尚無相關民宿管理辦法和支持的政策規定出臺,導致古城民宿業目前處於無序發展,治安管理工作無法可循,「民宿業急待相關扶持政策支持」。
他山之石
烏鎮:加強行業自律 細化民宿管理辦法
烏鎮民宿超過1000家,加入烏鎮人家協會的500多家。為規範民宿業發展,烏鎮鎮政府於2017年出臺《烏鎮鎮民宿管理辦法(試行)》,成立民宿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並設立烏鎮民宿管理工作辦公室。
依據辦法要求,烏鎮的民宿建築要求定位明確,即單棟房屋建築層數不超過4層,建築面積不超過1000平方米,建築主體應為鋼筋混凝土或磚混結構。也就是說,磚木結構不可以開民宿。
烏鎮成立「烏鎮人家」旅遊協會,各村下設分會,由居民自治管理,加強行業自律。協會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所有的入會民宿老闆未按規定內部缺少警示等標誌、未按規定要求安裝監控設備,將分別被扣分……全年40分,根據消防、治安、衛生等多方面扣分,一旦扣完,則取消會員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