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衛星》:用中國視角看世界,用西方文學傳統寫旅行

2020-12-11 澎湃新聞

旅行作家是劉子超的一個標籤,他也在豆瓣主頁上稱自己是「旅行的作家「。繼聚焦中歐、印度、東南亞,發表《午夜降臨前抵達》《沿著季風的方向》兩本遊記之後,他把目光投向中亞。9年間,他數次前往中亞腹地,尋覓當地人真實的生活狀態。今年6月,他匯聚起接近十載的積累,出版了新的旅行文學作品《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的旅程》。

《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的旅程》 劉子超 著,2020年7月,新經典·文匯出版社。

新書發布之際,他做客單向空間,與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羅新暢談自己對於旅行和文學的熱愛,回顧他們在中亞的見聞,也就旅行這一話題,強調了挖掘人物故事的必要,分享了他們認識世界的方法。

劉子超的經歷總圍繞著「寫作」和「旅行」這兩個關鍵詞。記者出身的他,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職於《南方人物周刊》和《GQ智族》,曾於2015年遠赴牛津大學,在路透新聞研究所擔任客座研究員。

離開牛津,劉子超成為全職的自由作家,一邊旅行一邊寫作。2018年,他入圍了單向街的「水手計劃」。項目資助高質量的海外旅行寫作,而他選擇了再次前往中亞,進入帕米爾高原。多年的旅行經歷給了他豐富的寫作素材,他也獲得「書店文學獎·年度旅行寫作獎」、「豆瓣年度好書」等獎項。

劉子超鏡頭下的中亞人。

談及寫作初衷,劉子超說自己想要認識中亞這個「最陌生的鄰居」,努力呈現對這些國家「私人化的、帶有文學性的描述」。

劉子超遊歷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五國,重走了曾經的絲綢之路,在核爆場和無人區馳騁。但他選擇更多地和普通人交談,傾聽他們暴富、流亡、迷失、困守的真實故事。

烏茲別克小巷中的男孩。

羅新對這部作品讚許有加,稱其為「第一部高質量的原創中亞旅行文學作品」。他自己也對中亞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其中包括了他的學術意趣,羅新的專業研究方向是魏晉南北朝史和中國古代民族史,而研究中國古代民族自然就要了解中亞的遊牧帝國,釐清中原人和中亞之間的關係。他曾數次抵達中亞做研究,關注著它複雜和動蕩的歷史。

但羅新坦言,他對中亞的興趣更源於對中亞文學的熱愛。他最初求學中文系,課程中很大一部分的閱讀書目都是蘇俄文學。此後他受張承志影響,開始讀艾特瑪託夫的作品,關注與吉爾吉斯、哈薩克草原有關的寫作,對於文學的喜愛進一步加深了他對中亞的好奇。

《失落的衛星》活動現場。

旅行是一種方法,可以挖掘人的故事

談及旅行文學,兩人都非常喜歡身體力行,實地觀察。在學生時代,羅新常常和同學一起到遠方徒步。在《從大都到上都》的寫作過程中,他甚至徒步從北京行走到內蒙古的「上都」。劉子超辭職以後,更是成為全職的旅行作家,在各地體驗和記錄。

不同於一般閒適的旅行,劉子超坦言旅行時會帶著很強的目的性。旅行於他「更多的是一種方法」。他的旅行遵從著「新遊牧」(Modern Nomad)的方式,沿途一直進行著「斷舍離」,就像遊牧民族從夏牧場遷徙到冬牧場,隨身物品很少,只帶上最重要的東西,物質的精簡給了他精神的自由。

羅新更是認為旅行不重要,重要的是讀旅行文學。他認為,凡是好的、成功的旅行文學都寫了大量的人。而寫人的目的是確認對方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並建立彼此間的聯繫。羅新將旅行文學的終極目的總結為「確認全世界的人都是人」。無論他們身處何地,有著什麼樣的文化,寫作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去認識他們。這種對於遠處的人的認識非常寶貴,無法由想像代勞,唯有旅行和寫作的過程能讓作者和讀者了解他們,消除偏見,建立共情和聯繫。就像馬克·吐溫的名言「旅行是偏見的天敵」,在遊歷和閱讀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發現故事中的人和我們一樣——這是美好的、珍貴的過程。

希瓦山谷中的小女孩。

這和劉子超的初衷不謀而合。他在出發之前就有強烈的願望,希望「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找到有好故事的,能夠跟我有效交流的人,我要把他們的故事呈現出來」。旅行的過程本身慢慢消退,而遇到的人浮現出來,成為主角。《失落的衛星》就是這樣的一個嘗試,當旅行文學呈現出異域的人心,便達到了最高的水平。

劉子超分享了幾個在書中描寫的人物,他們代表了當地人的生活狀態,概括了民族的發展和命運,甚至成為了地域文化和歷史的縮影。

一位吉爾吉斯斯坦的青年作家,告訴劉子超,現在的俄羅斯文學界不成氣候,沒有突出的作家,在俄羅斯發表作品沒什麼意義。即便他的母語是俄語,他仍然堅持使用英語寫作,剛在美國的中亞期刊上發表自己的作品。他在美國期刊發表作品,並在文中塞進了移民題材下的各種政治正確元素,情節非常戲劇化。

「這樣刻意的設置使他的作品失去了本土性,如果把其中的吉爾吉斯斯坦主人公換成任何一個美國底層的移民,故事依然成立。——這樣的作品缺乏青年作家真實的創作欲望,只是迎合美國讀者喜好的產物。」劉子超說。

劉子超看到了中亞作家所面臨的困境。受困於匱乏的社會經濟的人們沒有消費文字的需求,寫作也不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在吉爾吉斯斯坦,作家只能移民,或是使用外語寫作。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是把自己的故事塞進他者的框架,最後都可能成為離散作家。

中國的旅行文學何時能追上西方?

羅新認為近年來國內旅行文學的發展不能脫離更多國人走出國門的大背景。中國旅行者開始探訪世界,進行記錄和創作,在網絡發表在世界各地的遊記,這對於中國的旅行文學而言,是大好形勢。在這樣水漲船高的時候,才會出現越來越好的旅行文學作品,劉子超的《失落的衛星》,也是在這個基礎上誕生的。

相比各類網絡短文,羅新認為《失落的衛星》這樣系統的、高水平寫作的旅行文學難得一見。劉子超也坦言,為了挖掘散布在中亞各地的故事,了解它複雜的面貌,9年裡多次深入這塊土地,花了很多精力。

羅新在活動現場。

2010年,劉子超站在新疆的霍爾果斯口岸,眼前是通往中亞的卡車隊列,還有遠方壯闊的天山。他想起了自己讀過的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人寫的紀行,回憶起歷史課上學過的撒馬爾罕、河中地區、七河地區這些詞。他想去這些想像已久的地域,一探究竟。

2011年秋天,他前往烏茲別克斯坦,遇到了大量不同族群的人,受到了強烈的文化震撼。回國以後,他想起筆寫點感受,但是因為當時仍然對中亞缺乏認識,無法駕馭它背後宏大複雜的歷史和文化,寫了一千字後便擱筆。

2016年,三十出頭的劉子超剛從牛津回國,覺得整個社會有一些浮躁。和當時的環境格格不入,他想找一些能夠沉澱自我的事情。他想起了中亞這個題目,覺得它足夠複雜和龐大,能夠讓他長時間地浸潤其中。於是,他開始學習俄語和烏茲別克語,在接下來的三四年裡反覆前往中亞。九年磨一劍,完成了《失落的衛星》。

除去自身的興趣和環境的契機,劉子超也把《失落的衛星》歸功於歷史的進程。他看到很多西方國家,在19和20世紀就開始用西方視角打量世界各地,寫下大量旅行文學。相對而言,中國的作家最近才開始用中國的經驗看待世界,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失落的衛星》就是這樣的一次嘗試,使用中文書寫中亞。羅新也談到閱讀作品時的驚喜,這是第一個以中亞為主題的國人作品,並非帶著翻譯腔的翻譯。

不光是作品的語言,羅新也在《失落的衛星》中看到了中國人第一次沿用西方優秀的旅行文學寫作傳統。他評價劉子超的旅行記與普通的遊客視角不同,是真正的旅行者視角。劉子超沒有走馬觀花地一覽景點,回來就開始表達,寫成常見的遊記文章。他深入到大街小巷,跟當地人接觸,這是西方旅行文學非常優秀的傳統。

羅新認為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優秀作家跟上來,使用造訪街巷、挖掘故事的寫作方式。他相信中國的旅行文學很快就能追上西方的水平。

這不僅僅是國人自吹自擂,實際上,劉子超的作品已經受到了國際關注。書中的烏茲別克篇章入圍了「全球真實故事獎」(True Story Award),獲評「特別關注作品」。這個獎項由諾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擔任顧問,評委來自《紐約客》等國際知名媒體。

「全球真實故事獎」中國入圍者和評委在瑞士頒獎禮現場(左起:劉子超,吳琦,巴芮,杜強)。

談及吸引這麼多國際關注的原因,劉子超說,中國人性格比較內斂,儘管面對其他國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一直以來不願清楚地表達出來。西方的作家非常好奇中國人的視角,想要知道我們怎麼看待這些問題。所以當一個中國作家寫了中亞的故事,他們非常關注,好奇我們怎麼看待世界上的其他地方。

羅新也建議當代中國作家能放眼世界,比如很多中國人去了非洲,但是目前還沒有看到中國作家書寫關於非洲的旅行文學。

「衛星的軌道很難由自己決定」

回到書籍本身,《失落的衛星》討論的是中亞前途不明的曖昧狀態,它徘徊於全球化的邊緣,困於大國之間。雖然蘇聯歷史過去已久,但依然保留於這些國家,與當地文化產生衝突。而當世界都在關注東西方的對立時,中亞仿佛被忽視了。

「衛星的軌道很難由自己決定,它總是被周圍更大的行星所左右。」劉子超說,他想在書中探討的就是這種迷茫的狀態。

就中亞自身而言,俄語的影響和地區文化的對抗使中亞進入了矛盾的狀態。

當地人也向劉子超印證了這樣的矛盾狀態。如果在中亞說俄語,雖然生活不成問題,但還是會受到一種軟性的歧視和區隔。比如,倘若要在烏茲別克斯坦經商,聯繫一些政府機關的資源渠道,不說烏茲別克語是非常困難的。

羅新則談論了中亞學術研究中,俄語沒落帶來的問題。俄語是中亞近代的慣用語言,承載著中亞七十年來的學術積累。但是,近期各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地位急劇上升,各國都在嘗試擺脫俄語的影響,產生了歷史的割裂和斷層。在很多國家,文化方面的領頭人迅速地轉向了能流利使用英語、接受英語學術訓練的學者。在語言的轉換中,儘管學者把俄語資料翻譯成英語,但還是一定程度地摒棄了以往的研究積累。使用英語研究中亞可能帶來一種片面的認知,失去了原先的歷史積澱。

羅新認為我們認識世界很容易是二元的,只關注了東方和西方,忽略了中東和中亞等廣大的地帶。回顧歷史,羅新把對中亞的忽視和大航海時代聯繫起來。絲綢之路在15世紀左右衰落,這個時間和地理大發現、大航海時代的時間一致,明朝中期也不再關注中亞了。

而等到近代,由於歷史傳統已經形成,中亞依然沒有被納入到國家利益範圍內考慮。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時,看的是遙遠的西歐,二戰後看的是美國。就算是鄰居,我們也關注著日本,其他地區也就被忽視了。

劉子超在活動現場。

劉子超曾在一席的演講中提到,「不管是否願意,我們一直被這種潮流裹挾著前進」。於中亞而言,它在時代發展和大國抗衡的潮流中前進。而聯繫當下,我們也在疫情和世界局勢的潮流中「裹挾著前進」。

面對我們現在身處的社會,羅新認為人們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未知。和年輕人一樣,羅新這一代人也未曾體驗過「對未來的判斷突然變得模糊」的經歷。他覺得自己現在沒有把握明天將發生什麼,而且這種模糊是伴隨著隨時會有危險的可能。

「但我們是無法為此做準備的,這樣的事情無法防備,並且糟糕的事情可能不止是發生在我們這裡,而是在很多地方。」羅新說。

劉子超感受到了一樣的迷茫和未知。這半年來,他明顯感覺到有一種強烈的歷史推背感。「一切仿佛都在重置,這個世界的秩序在重置「。但劉子超對這種變化又非常坦然,他覺得對於寫作者而言,現在是「重新校準自己坐標的時刻」。沒有更好的辦法,他決定先通過閱讀,重新調整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平靜地接受變化。

羅新也認為這種時代的不穩定,也許是一個機會,讓人們不再以從前的心態來面對歷史和當下,以新的角度來看待世界。

如今,劉子超仍然維持著和他書中人物的聯繫。寫這本書時,他30出頭,等到他60歲時,他想要再走一樣的路,再去跟相同的人聊,看看這些人發生了什麼變化,他們的國家又向何處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劉子超聊旅行文學:好的寫作讓讀者確認「那裡的人和我一樣」
    日前,劉子超與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羅新進行了一番對談,內容涉及《失落的衛星》中記錄下的夾縫中的人們,也談及了旅行和以中國眼光寫作旅行文學的意義。活動嘉賓羅新也區分了旅遊和旅行,他說,普通的遊客視角,一般是旅行去看到某個名勝,看一眼就回來表達;而真正的旅行者一定要和人接觸。雖然旅行文學總是涉及到很多歷史、文化知識,但是劉子超認為,通過閱讀材料理解當地背景固然重要,但如果變成堆砌材料會變得無趣。羅新也指出,比起這些專業角度,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就是寫大量的人。
  • 辭去工作週遊世界,當代「精神遊牧民族」的異想天地
    劉子超認為,好的旅行文學就是要呈現當地的人心。這本書還有著更重要的意義——以往異域經驗大多是由西方人的視角書寫——如今,我們也有了從中國人的視角出發的旅行文學,從自身的角度觀察和反思這個世界。劉子超攝新京報:有的旅行文學更專注於過去,有的更關注現實;有的更關注風景,有的更關注人物。在《失落的衛星》裡,你似乎更關注當下的人物,一窺當地的社會風土。這使得這本書有點人類學田野調查的色彩,也讓這本書更具有「社會性」和「公共性」,而你以前的書的「私人性」會多一點。你怎麼看待旅行文學中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問題?
  • 衛星視角看世界-埃及金字塔
    對於金字塔,相信很多人即便是沒去過,也在網絡上看到過很多關於金字塔的報導以及圖片,對於這樣的圖片我就不跟大家分享了,今天我就帶大家用不一樣的視角來解讀另類的金字塔。首先我們先看下整個埃及衛星地圖,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國,據說人類的文明跟發源地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的,這只是西方人的論證,但我持不同觀點,首先從人種上就能看出來,就算把非洲人放在中國上萬年,讓他們內部種族繁衍,也不可能成為黃種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原住居民,從北京人頭蓋骨的發現就能論證。但是古埃及的文化確實要比中國早很多年,這點不得不承認。
  • 阿特伍德:用文學抵擋未來洪水世界的女巨人
    我會指給你看,這個角落裡的是艾伯特•史懷哲,那個角落裡的是希特勒。」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在《塑造男性人物》一文中這樣寫道。被稱為女性主義寫作者,阿特伍德卻規避了女性小說常有的煽情、脆弱和不節制,在14本詩集、11篇長篇小說、5個短篇小說集、3部文學評論這樣浩博體量的寫作中她一直試圖在傳達更為宏大的主題——生存,用文學、藝術和信仰拯救這個未來會被洪水淹沒的社會。
  • 中亞像一顆失落的衛星
    可回到家,我卻發現自己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我面對的是一個極其陌生的世界,有著複雜而悠久的傳統。蘇聯解體後,中亞像一顆失落的衛星,迷失了方向。我之所以用「衛星」這個意象,是因為衛星的軌道很難由自己決定,它總是被周圍更大的行星所左右——而中亞也是如此。我迷戀這種掙扎、尋覓的失重狀態,而這種迷戀最終又轉化為一種理解歷史潮流的渴望——因為不管是否願意,我們一直被這種潮流裹挾著前進。
  • 好的旅行文學,中國為什麼這麼少
    圖/維基百科與中國不同,歐洲和美國的許多學者和政治家都有過海外打工或者闖蕩的經歷。最近幾年華文世界非常著名的寫中國系列的彼得·海斯勒,也曾經以志願者的身份來到中國,並最終成為著名記者。在歐美世界,旅行文學也已經成熟,完成了職業化,不去說那些專門以旅行文學打江山的人如保羅·索魯,就連嚴肅文學的海明威,從本質上講,就是一個去往非洲和歐洲的背包客而已。
  • 和西方文學相比,中國文學傳統中缺乏一種重要的東西
    相比傳統小說的大團圓結局,以悲劇收場確實是一個重大突破。但是《紅樓夢》的悲劇意識主要體現在眾多人物的命運共同體「賈家」的衰敗上,而對主人公賈寶玉的悲劇性缺乏深層次的探討。當然,《紅樓夢》中通過賈寶玉發呆、魔怔和摔玉等一些列異常舉動來展現對命運的抗爭已屬難能可貴。因為和西方相比,中國的文學傳統中缺乏真正的悲劇意識,缺乏個體對靈魂的深層次拷問。
  • 旅行作家劉子超:當一個孤獨的中國人,來到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在不便出門的2020年,劉子超把他的旅途見聞匯總成冊,寫出一本22萬字的《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很快收穫學界的一片讚嘆。許知遠稱他是「這一代人中最傑出的遊記作家」,自己也寫遊記的歷史學家羅新則評價這本書,「為今後的旅行寫作樹立起標杆」。
  • 衛星與監獄:兩種優質的「非虛構」
    stan和stein都音譯為「斯坦」,源於古波斯語,意為「……之地」,單字面上只是地域邊界,這些地區經歷國家機器的輪替與報廢,這讓作者的旅行記錄,擁有了「多義性」與「詩意感」,旅行的底色是國家與文化的興衰,視角則完全是個體主義的,碎片的,隨感式的,卻精確地切入一個我們未曾關注的「失落的世界」。蘇聯解體讓這些「斯坦」從一串鏈條上逐一脫落,經濟與政治動蕩,社會結構隨之改變。
  • 好的旅行文學,為什麼這麼少
    圖/維基百科與中國不同,歐洲和美國的許多學者和政治家都有過海外打工或者闖蕩的經歷。最近幾年華文世界非常著名的寫中國系列的彼得·海斯勒,也曾經以志願者的身份來到中國,並最終成為著名記者。圖/《長安十二時辰》對於世界旅行文學而言,從此中心不再在中國,而是進入了阿拉伯時段,阿拉伯的地理、天文和數學知識也進入了爆發時期。不管是阿拉伯人的探索,還是後來西方世界的地理大發現,與這些成就比起來,中國對於世界的考察雖然有過高潮,但依舊有局限。
  • 中亞的衛星與美國的監獄:兩種優質的「非虛構」
    《失落的衛星》有幾天在我的朋友圈刷屏。關於中亞旅行這個題材,顯然不如寫歐美那麼流行,也正因生僻獨特,我好奇買了一本,兩小時一口氣讀完。stan和stein都音譯為「斯坦」,源於古波斯語,意為「……之地」,單字面上只是地域邊界,這些地區經歷國家機器的輪替與報廢,這讓作者的旅行記錄,擁有了「多義性」與「詩意感」,旅行的底色是國家與文化的興衰,視角則完全是個體主義的,碎片的,隨感式的,卻精確地切入一個我們未曾關注的「失落的世界」。蘇聯解體讓這些「斯坦」從一串鏈條上逐一脫落,經濟與政治動蕩,社會結構隨之改變。
  • 殘雪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殘雪接受西方文學影響的必然性
    通過對殘雪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成就的考察,結合殘雪作為作家成長的歷程,我們發現,作家殘雪的存在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後中國思想界獲得了充分的自由,東西方、古往今來的學術思想兼容並包,文化上的「世界與民族」的關係重新得到認識和確定,使接受和輸出的管道大大擴張;上個世紀 80 年代以來西方文學、特別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大量湧入,為殘雪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養料;而中國文學中的優秀傳統在她的創作中也獲得了重新發酵的機會
  • 公路旅行:和旅行作家劉子超一起穿過大興安嶺
    原創 歐陽詩蕾 GQ報導旅行是一種逃避嗎?為什麼在旅遊網站和遊記盛行的21世紀,嚴肅的旅行文學作家還值得作為一種職業?劉子超在九年裡幾乎去了中亞能去到的所有地方,帕米爾無人區、前蘇聯的核爆試驗場……寫了一本22萬字的《失落的衛星》。
  • 中西方文學孰優孰劣?歌德直到晚年,還對這本中國小說念念不忘
    就比如純文學肯定高於傳統文學,而傳統文學又高於現在興起的網絡文學等等。也正是因為這條鄙視鏈的存在,所以才讓一些人覺得中國文學比不上西方文學,因為中國的傳統白話文作品,僅僅才發展了百年而已。而西方的這種文學作品,已經沉澱了近千年。許多人看到這也許會對小編嗤之以鼻,會認為中國近代依然有一些非常出名的作家、文學家。
  • 以天人合一為視角,看古人的文學創作,析中國的審美傳統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的命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它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的政治和道德觀,也廣泛地影響著中國古代的審美和藝術觀念。從古至今,對天人合一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在小編的這篇文章裡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就將天人合一理解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關係。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人是如何利用人與自然的關係來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
  • 紐西蘭毛利文學: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為了有效地傳播基督教和便於進行殖民統治,傳教士在毛利人的協助下於19世紀早期創製了毛利文字並積極加以推廣,文字的出現使書面記錄毛利口頭傳統和用毛利語從事寫作成為可能。廣義的毛利書面文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毛利人參與歐洲白人對毛利神話傳說的搜集和對毛利民族志的撰寫。
  • 視角| 從衛星圖像看澳大利亞火災與隱患
    視角 | 從衛星圖像看澳大利亞火災與隱患 2020-01-15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劉略昌:紐西蘭毛利文學 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為了有效地傳播基督教和便於進行殖民統治,傳教士在毛利人的協助下於19世紀早期創製了毛利文字並積極加以推廣,文字的出現使書面記錄毛利口頭傳統和用毛利語從事寫作成為可能。廣義的毛利書面文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毛利人參與歐洲白人對毛利神話傳說的搜集和對毛利民族志的撰寫。
  • 瑞士文學創作視角對準全球 文化記憶成熱門主題
    引進10位瑞士現當代作家作品  德語文學泛指用德語寫成的文學,包括德國文學、奧地利文學以及瑞士德語文學等三個部分;他們由語言、文化、歷史傳統和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地聯繫在一起卻又相對獨立、個性鮮明、各具特色。
  • 美國漢學家:從翻譯視角看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傳播
    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讓中國表情在地球的全家福中綻開,這是伴隨著經濟發展,中國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近期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舉辦的「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啟動儀式,相關的學術研討會隨之舉辦。從翻譯到傳播,從本土經驗到民族特色, 我們看到學界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