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超聊旅行文學:好的寫作讓讀者確認「那裡的人和我一樣」

2020-12-19 界面新聞

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黃月1

十年前,劉子超去了一趟新疆霍爾果斯,他在國門處看著貨運卡車排著長龍,等著通關開往哈薩克斯坦,遠處的天山冰雪覆蓋。他一下子被喚醒了記憶——歷史課上學過的撒馬爾罕、河中地區、七河之地,讀過的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人的紀行,都變得鮮活了。他當即就產生了去實地看一看的想法。

對中亞的浪漫想像轉變成為了數次深入亞洲腹地的旅程,接著,就有了《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這本書。該書記錄了劉子超在處於全球化邊緣和大國夾縫間的土地——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庫曼斯坦等地的旅行。日前,劉子超與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羅新進行了一番對談,內容涉及《失落的衛星》中記錄下的夾縫中的人們,也談及了旅行和以中國眼光寫作旅行文學的意義。

《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劉子超 著新經典文化·文匯出版社 2020-6

尋找歷史夾縫中的邊緣人

在《失落的衛星》一書中,劉子超講述了他在途中遇到的許多人和他們的生活,也包括旅途中險些被敲竹槓的經歷。那時候,他在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附近遇到了兩個女人,娜迪亞和達莎。她們住在破敗的蘇聯小區的筒子樓裡,卻盛裝打扮、興致勃勃地邀請他一起喝酒吃飯,甚至計劃和招待串通從他身上「撈一筆」。在活動現場,他以理解的心態講述了這個故事,並認為她們不是敲竹槓,就是「比較寂寞」。因為伊塞克湖很多療養院在蘇聯時代是著名的旅行景點,但在蘇聯解體後陷入沒落。兩位俄羅斯女人就是在伊塞克湖畔出生長大的,「好長時間沒看到外國人,就很興奮地想跟你聊一聊。」

劉子超說,在中亞的俄羅斯人或俄羅斯族,很大一部分人在蘇聯解體之後回到了現在的俄羅斯,而留在中亞的一般都是從小就在中亞出生長大的俄羅斯族。他們原本母語就是俄語,在中亞諸國獨立之後,俄語仍是通用語言,但他們不會說吉爾吉斯語或烏茲別克語,所以被視為外來人。他們在中亞出生,中亞獨立之後繼續在這裡生活,卻沒有強烈的歸屬感,因為這些國家獨立之初最重要的事就是建立自己國族的神話和「想像的共同體」,在這時候,這些俄羅斯人就站到了一個邊緣的位置上。

另一個令人感慨的團體群體是中亞的朝鮮人。劉子超在烏茲別克的努庫斯遇到了路邊賣泡菜的中亞朝鮮人。朝鮮人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這其中的歷史背景是:上個世紀,日本佔領朝鮮半島後,蘇聯讓俄朝邊境的一些朝鮮人穿越西伯利亞,集體遷徙到中亞地區,因此一些朝鮮人今天散落於中亞五國。經過蘇聯多年的洗禮,除了年長者,年輕人基本已經不會說朝鮮語了,他們的母語是俄語,也不會刻意學烏茲別克語或者哈薩克語。

「當時看到這些朝鮮人,我就有一種感覺:他們變成了流亡的狀態。」劉子超說,這些人也會對自己的身份產生質疑,也會問自己:我們算什麼人?我們不說朝鮮語,但我們的人種是朝鮮人;我們說俄語,可是我們又不生活在俄國;我們生活在中亞,我們到底是什麼人?

中亞的朝鮮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有很多困惑,這也反映在了劉子超在努庫斯看到的泡菜上——中亞地區的人是不吃辣的,所以他們的泡菜沒有什麼辣椒,白花花一片,只有鹹味。「這個泡菜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泡菜,好像某種隱喻一樣。」

劉子超

呈現人心是好的旅行文學的標誌

劉子超一路上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他們喝酒聊天,試圖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在活動現場,他說,在出發之前,他就有強烈的願望,想要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要把他們的故事呈現出來。漸漸地,「旅行退後了,人浮現出來了。」遇見人、尋找有時代感的故事,成為了旅行的目的:「只有人的故事才是最打動人的——你去到這個地方之後,呈現出這個地方的人心,這是旅行文學到達最好水平的一個標誌。」

劉子超在「三明治」的採訪裡區分了度假和旅行。他說,度假是解壓式的享受,旅行則是有共情地探索。在「一席」的問答中,他進一步講解了旅行的秘訣——他說,旅遊是可以和朋友家人一起的,但是旅行一定要一個人。因為只有一個人,才能打開各種感官,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你對當地人還是當地人對你,都會充滿好奇。活動嘉賓羅新也區分了旅遊和旅行,他說,普通的遊客視角,一般是旅行去看到某個名勝,看一眼就回來表達;而真正的旅行者一定要和人接觸。

雖然旅行文學總是涉及到很多歷史、文化知識,但是劉子超認為,通過閱讀材料理解當地背景固然重要,但如果變成堆砌材料會變得無趣。羅新也指出,比起這些專業角度,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就是寫大量的人。讀者也可以從閱讀的過程當中體會到,不論說什麼語言、有什麼文化、長相如何,都可以確認「那裡的人是和我一樣的」,這個確認的過程是美好動人的。

今天,人與人之間仇恨增長,但是其實很多時候,互相敵對、仇恨的雙方從來都沒有見過面。羅新看到,這時候,旅行的意義就呈現出來了。他引用馬克·吐溫的名言「旅行是偏見的天敵」稱,當我們看到、接觸到他人,偏見就會逐漸消失。

用中國經驗打量世界

作家何偉曾經寫到,他在埃及小鎮上遇到了在集市裡販賣情趣內衣的溫州人,但他們只是來做生意,對當地的文化並不是很感興趣。在中亞,劉子超也遇到了很多做生意的中國人,比如帕米爾公路運大石頭的河南司機,既不會說當地語言,對當地文化也沒有什麼了解,只是在這裡運石頭。「我覺得他們應該去了解一些,」劉子超看到,雖然這批人已經憑著自己的悟性或開拓精神走出了國門,但是他們對當地事務的見解缺乏文化的視角。

另一方面,中國的作家也沒能跟上他們的腳步,沒能用自己的觀察去消化和呈現這些世界經驗。劉子超說,在19、20世紀,英美等西方國家產生了很多用西方視角去觀察世界各地的作品,但中國的作家和知識分子到更晚近才開始有能力、有機會用中國經驗打量世界。

劉子超看到,過去,西方的獎項或多或少以西方為中心,常常是「西方國家的作家才有權力寫點兒別的地方的事情」;如果非西方國家作者參與獎項爭奪,一般只能寫本國的故事。但《失落的衛星》一書中寫烏茲別克斯坦的一章,2019年獲得了第一屆全球真實故事獎(True Story Award)的特別關注獎。該獎項由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擔任顧問,評委均為國際知名記者。他在澎湃新聞私家地理的採訪中談到,這說明世界潮流或許正在發生轉向,中國作家提供世界經驗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劉子超認為,其實西方的作家、知識分子挺好奇中國作家或知識分子怎麼看待這些問題,這也是他獲獎的部分原因。不過他也看到,一般來說,中國人性格比較內斂,雖然內心有自己的想法,常常不太願意對國際事務或對別的國家發表觀點。在接受公眾號「三明治」採訪時,劉子超則說,中國人怎樣觀察世界、怎麼和世界互動「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題材」。

參考資料:

劉子超:中國人如何觀察世界,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題材|寫作者訪談https://page.om.qq.com/page/OtraW5dEzHmSFn-nPR0YmwkA0

如果你想旅行的話,一定要一個人|劉子超的問答時間

http://k.sina.com.cn/article_2681847263_v9fd9bddf01900zwrn.html?from=cul

對談劉子超,獲獎旅行作家是怎樣旅行和寫作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24996

相關焦點

  • 專訪作家劉子超:旅行文學是最好的寫作訓練
    劉子超:這本書的旅行和寫作時間從2011年綿延至2017年,是這些年來不斷旅行和寫作積累下來的。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東南亞和印度也是我開始獨立探索世界、磨鍊旅行技藝、塑造成熟世界觀的起點。因此這本書也是我創作上一個小小的裡程碑。
  • 對談劉子超,獲獎旅行作家是怎樣旅行和寫作的?
    旅行作家劉子超最近雙喜臨門。在國內,他的第二本旅行文學《沿著季風的方向——從印度到東南亞的旅程》剛剛出版;在瑞士伯爾尼,他一組《烏茲別克斯坦:尋找中亞的失落之心》的旅行故事,在第一屆全球真實故事獎(Ture Story Award)評選中獲得特別關注獎。
  • 《失落的衛星》:用中國視角看世界,用西方文學傳統寫旅行
    項目資助高質量的海外旅行寫作,而他選擇了再次前往中亞,進入帕米爾高原。多年的旅行經歷給了他豐富的寫作素材,他也獲得「書店文學獎·年度旅行寫作獎」、「豆瓣年度好書」等獎項。劉子超鏡頭下的中亞人。談及寫作初衷,劉子超說自己想要認識中亞這個「最陌生的鄰居」,努力呈現對這些國家「私人化的、帶有文學性的描述」。
  • 公路旅行:和旅行作家劉子超一起穿過大興安嶺
    但聽到我說林間有採蘑菇的人時,他馬上掉頭往回開,走進白樺林找到採蘑菇的夫婦聊起來。他們住在我們要去的根河市,大興安嶺的蘑菇採摘季到了,前一晚下雨,林裡冒出許多白樺菇,這個下午他們摘了兩桶。過了會兒,「聊的差不多了。」他和我說。我們離開。劉子超的旅行寫作第一站是印度,約等於把新手空投到塔尖歷練。
  • 專訪旅行作家劉子超:旅行是我的工作狀態,很少有度假的心情
    採訪並文 | 劉成碩不是詩歌,也不是小說或者別的什麼形式,作家劉子超的選擇是旅行寫作。這和在枯坐中就能實現的天馬行空完全不一樣。他需要對準溝壑縱橫的土地上,把自己毫不保留地空投下去。異鄉在發生什麼,發生過什麼,那裡的人們在抱怨什麼,期待什麼。所有的命題沒有顯露的答案,全憑他徒手刨掘。
  • 旅行作家劉子超:遊牧之地古老,而我們如此年輕
    :和旅行作家劉子超一起穿過大興安嶺》。他能夠將目的地像書一樣打開在你面前,把遙遠的故事講給你聽,讓那裡的每一顆沙子都充滿顆粒感。」我喝了口咖啡,感覺每一顆咖啡豆都充滿苦澀。當初接下這個選題,一方面是仗著這點舊同事的交情,以為寫起來會比較輕鬆,另一個原因,也確實覺得他有被寫的價值。不僅因為他是為數不多若干次前往並記錄中亞的中國人,光從文筆評判,也優於許多旅行作家或是作家。
  • 旅行作家劉子超:他們的生活,哪怕再遙遠,也與我有關
    劉子超,旅行作家。劉子超:會啊。這裡的棧道、樹,包括播放的音樂都是特別東方的,跟我在國外看的東西是兩個不同體系。對我來說是同等,沒有哪個在先或在後。初中看書的時候,我就會有意識的把兩個不同的東西並置。比如上午我會看中國傳統古典文學,下午就會轉成看現代派小說。田川:這樣實踐下來覺得對自己有幫助嗎?
  • 旅行作家劉子超:他們的生活,哪怕再遙遠,也與我有關
    劉子超:會啊。這裡的棧道、樹,包括播放的音樂都是特別東方的,跟我在國外看的東西是兩個不同體系。對我來說是同等,沒有哪個在先或在後。初中看書的時候,我就會有意識的把兩個不同的東西並置。比如上午我會看中國傳統古典文學,下午就會轉成看現代派小說。田川:這樣實踐下來覺得對自己有幫助嗎?
  • 旅行作家劉子超:當一個孤獨的中國人,來到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許知遠稱他是「這一代人中最傑出的遊記作家」,自己也寫遊記的歷史學家羅新則評價這本書,「為今後的旅行寫作樹立起標杆」。▲ 劉子超和他的新書《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倒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天才。2010年夏天,還在當記者的劉子超來到新疆霍爾果斯。
  • 文化|旅行作家劉子超 遊牧之地古老,而我們如此年輕
    本刊記者 慕德 實習記者 梁文雪 起個大早寫稿,剛一坐下,啪,收到兩條消息,都是朋友轉發的GQ報導《公路旅行:和旅行作家劉子超一起穿過大興安嶺》。 看完寫作思路一致卻先我一步的同題報導,我瞬間洩了氣,扒幾口便把感覺更加沉甸甸的碗端回廚房。
  • 新聞公開課 劉子超:職業旅行作家生存指南
    現為人文旅行雜誌《穿越》編輯總監,工作即旅行,生活即遊蕩。寫詩,獲2010年劉麗安詩歌獎。即將出版旅行文學作品《午夜降臨前抵達》。旅行文學在國外有著傳統,在中國則剛剛起步,原因之一是中國之前沒有加入到全球化中,他曾經只是一個被人看的對象 。而旅行文學的一個意義,就是讓我們從被別人看,到走出去去看這個世界。
  • 旅行作家劉子超:遊牧之地古老,而我們如此年輕
    圖/本刊記者 大食起個大早寫稿,剛一坐下,啪,收到兩條消息,都是朋友轉發的GQ報導《公路旅行:和旅行作家劉子超一起穿過大興安嶺》。看完寫作思路一致卻先我一步的同題報導,我瞬間洩了氣,扒幾口便把感覺更加沉甸甸的碗端回廚房。再次坐下後一度想撂攤子。準確來講,自7月劉子超的新書發布,兩個多月來,我無數次想撂攤子。我們認識已有七年,算不清多少次在飯桌與酒桌上碰面,但為了他的新書而第一次正式端坐於咖啡廳採訪後,我就知道,完蛋了。這個人太難寫了。
  • 陳丹燕:我的旅行文學寫作,不以山海致遠,卻需要身心皆在現場
    我的旅行文學寫作,相比徐霞客的描述萬物面貌,是一種私人成長記錄,只是這種成長要藉助對世界從精神到感官的感知和探究,由於有一個大千世界為底色,所以即是個人,卻不必私密和狹窄。與任何成長過程一樣,你需要身心皆在現場。那世界是需要你的雙腳一步步走過來,方能知冷知熱。
  • 十日談 | 偶遇旅行回來的小王子
    我的心告訴我,這個作者很特別,很像聖·埃克蘇佩裡筆下的《小王子》,他去了很多星球,見到許多不同的人,他講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所以,我因好奇而來,因好奇而讀,正如同這位「小王子」因好奇而走進中亞一般。七點半夜幕降臨,浦江兩岸燈光璀璨,嘉賓主持索馬利亞、作家張明揚和《失落的衛星》作者劉子超共同開啟了本次沙龍的主題。
  • 因疫情分割的地理孤島,如何尋找「旅行的意義」
    在歐美的文學觀裡,旅行文學既作為非虛構寫作的一類分支而存在,也是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地緣政治等學科的雜糅體。以徐霞客遊記為代表,中國文學同樣擁有近似於旅行文學的傳統,但由於近現代的歷史現實,這一傳統出現了顯而易見的斷檔。幸運的是,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國門開放,尤其是國民收入增長為出行創造條件,旅行文學再次在漢語寫作佔有一席之地。
  • 因疫情分割的地理孤島,如何尋找「旅行的意義」
    在歐美的文學觀裡,旅行文學既作為非虛構寫作的一類分支而存在,也是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地緣政治等學科的雜糅體。以徐霞客遊記為代表,中國文學同樣擁有近似於旅行文學的傳統,但由於近現代的歷史現實,這一傳統出現了顯而易見的斷檔。幸運的是,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國門開放,尤其是國民收入增長為出行創造條件,旅行文學再次在漢語寫作佔有一席之地。
  • 因疫情分割的地理孤島,如何尋找「旅行的意義」-中青在線
    在歐美的文學觀裡,旅行文學既作為非虛構寫作的一類分支而存在,也是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地緣政治等學科的雜糅體。以徐霞客遊記為代表,中國文學同樣擁有近似於旅行文學的傳統,但由於近現代的歷史現實,這一傳統出現了顯而易見的斷檔。    幸運的是,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國門開放,尤其是國民收入增長為出行創造條件,旅行文學再次在漢語寫作佔有一席之地。
  • 莫言:支撐我文學寫作的根基是童年、故鄉和生活經歷
    在談到對香港文學的印象時,莫言表示,單從文學領域來講,香港具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以金庸為代表的香港武俠小說是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這些小說繁衍出來的影視作品不計其數,每一版都吸引了很多觀眾,這種力量便是文學的力量。莫言同時指出,香港的嚴肅文學有一條沒有斷過的、像靜水一樣默默流淌的文學脈絡,有著很強的生命力。
  • 到異邦深處去旅行,劉子超探尋古寺、走入部落,寫出了怎樣的書?
    劉子超是作家,也是旅行者,他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讀劉子超的新作《沿著季風的方向》時,筆者總能聞到東南亞海風鹹濕的氣息,周身被潮乎乎的燥熱和熱帶植物的特有香氣籠罩。「我緊緊地抓住後座支架,任由荒野之風扑打面頰。一種熟悉的聽天由命感又回來了——每次在東南亞旅行,這種感覺都會在某一時刻倏忽而至,從不失約。」作者這樣寫道,因為這些時刻我們面對的是自己毫無經驗的「奇特」世界,所謂常識不再管用,只能把事情的走向交給老天爺。這種宿命感往往在身處異境時特別明顯,這或許也是旅行帶給寫作者的特殊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