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灣做法經驗的思考和借鑑意義
臺灣的「農村再生計劃」實施以來,對臺灣農村地區的建設發展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改善了臺灣農村的環境質量,刺激了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村產業發展,提升了農村的經濟狀況和就業吸引力。
(一)臺灣與泉州隔海相望,兩岸具有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等五緣關係。尤其重要的是,泉州市是臺灣漢族同胞的重要祖籍地,兩地民眾的生活習性、思想觀念等等十分相似。然而,臺灣的農村環境衛生總體水平比泉州高,主要是人的衛生意識和素質比泉州強。參訪中我們發現,即使水溝裡因生活汙水排放使得水體很黑,但水面上也幾乎看不到漂浮的生活垃圾。這也許是臺灣在農村再造中能自下而上的原因之一。因此,學習臺灣的培根計劃,做深入細緻的廣泛性群眾發動,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二)群眾的需求應該是工作方向。參訪中我們發現,臺灣地區農村在農村再造工作中,幾乎看不到什麼大公園大景觀,即使是綠化也都是鄉土樹種,以自然生態群落的喬木灌木為主,需要修剪和大投入養護的也很少見,這種因地制宜、省錢辦事、從農民需求出發的做法,實在又實效。
(三)堅持不懈才是最重要的。臺南市後壁鄉土溝村長告訴我們,農村再造對我們來說,只有過程沒有結果,只要這個村莊有人居住,再造工作就不會停止。這種一個口號管幾年、工作持之以恆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
最近,省政府印發了有關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從群眾的需求出發,注意培育農民的衛生意識,持續幾年努力,依託我們的制度優越性和群眾動員的有效性,我們的美麗鄉村建設肯定能趕超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