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電訊:重估鄉村價值,再造美麗故鄉

2020-12-25 人民網

原標題:重估鄉村價值,再造美麗故鄉

  焦點觀察

  在尊重、公平、開放等現代理念下,利用新技術手段,與鄉村本土的知識與傳統經驗結合,將會使鄉村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乃至為整個中國的發展提供借鑑

  日前,我受邀到貴州黔東南州黎平縣銅關伍佰地方參加「銅關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開關儀式」。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的項目是騰訊基金會發起,與黎平縣共同實施的保育鄉村文化項目,旨在為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提供有力平臺。此行我最感興趣的是:一個網際網路公司為何對一個偏遠的鄉村如此有興趣?網際網路與向來是信息飛地的鄉村結緣,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激變?同時,在這個項目背後,是否可以探尋到契合當下中國鄉村發展的某些共同經驗?

  近些年來,隨著城市生活的霧霾、食品安全等問題頻頻出現,人們重新把目光轉向了鄉村。在政府主導的新農村建設之外,儼然出現了一波延承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鄉村建設運動的「新鄉村建設運動」。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建設運動中,全國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的團體和機構有700多個,先後設立的各種實驗區有1000多處。其中以晏陽初在河北定縣創立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梁漱溟領導的山東鄒平鄉村建設運動最為著名。這些團體和機構性質不一,情況複雜,但精英知識分子放下身段,走進農村,關心鄉村,立志救濟鄉村,則是他們的共同點。

  後來由於日本侵華戰爭爆發等各種原因,這場蔚為大觀的鄉村建設運動陸續落下帷幕。但是,這種以改造或者說再造鄉村社會為直接目標的運動,並沒有就此停歇。今天的「新鄉村建設運動」的實踐者,大都將自身的行動淵源追溯至此。

  不過就當前來說,如何進行新鄉村建設,也有豐富多樣的試驗模式,有三農學者主導的農村合作組織與教育機構如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也有藝術家主導參與的如碧山計劃、許村計劃,還有返鄉青年主導的如陳統奎的博學生態村,更有網際網路驅動的淘寶村等。這些項目,大都引入了「社區營造」「公平貿易」「為多數人設計」這些全新概念。

  貴州銅關項目就是依託銅關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線下基地,展開「移動網際網路+鄉村」的社區營造,打造第一個整村覆蓋WI-FI並普遍使用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的「移動網際網路示範村」。在實地的考察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項目中的文化保護的成果,讓傳統文化得以煥發活力;同時,也看到網際網路打開了鄉村與外界聯結的窗口,讓一個鄉村同步進入了4G移動網際網路的信息軌道之中,用移動網際網路改變了鄉村生產和生活方式。這無疑是一個意義巨大的嘗試,因為對於已經技術賦權的現代社會來說,真正的貧困是信息技術的匱乏,而它也會加劇城鄉間巨大的鴻溝。

  但是,通過對國內目前多個實踐項目的觀察,以及與銅關侗族項目團隊的交流,我發現雖然新鄉村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並且日漸豐富多元,但很多項目都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可以說,這些問題對於每一個致力於鄉村建設的人來說,都值得深刻思考。

  首先,經濟收入與文化保護,是有先後關係還是同時進行?現階段對於偏遠貧困的鄉村居民來說,經濟收入肯定是第一訴求,但如果先幫扶經濟增長的話,往往會讓鄉土文化在發展中加速萎靡、破敗。如果同時進行的話,要是文化保護不能很快且直接地轉化為經濟增長時,如何發動當地民眾的文化保護積極性和文化自覺?

  其次,在文化保護能夠帶來經濟收入的情況下,很多有特色的鄉村都在積極挖掘自身的文化、產品,其中一個很大的願望就是希望開發旅遊,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但是,這個運作模式背後的問題也日益呈現——旅遊開發之後,這個鄉村還是原汁原味的嗎?像麗江、鳳凰等熱點旅遊地,已被很多人指責太過於商業化,早已喪失了其原有的味道。但問題是,原汁原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著貧窮、落後的靜態狀態。在旅遊開發與保持原汁原味之間的悖論,一直都是存在的。

  第三,對於很多項目來說,主導方都是作為外來力量介入到鄉村建設的,這個外來力量應該有一個怎樣的自我定位?如何調動當地民眾的自我參與和自我管理呢?很顯然,沒有本地力量的參與,這些項目必然難以維持,但如果外力太過於強勢的話,村民很容易成為沒有話語權的被動參與者。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後面一個問題了。

  第四,這個外來力量對於鄉村的建設,會不會成為城市文化對於鄉土文化的一種「殖民」?鄉土文化是否會被改造為城市文化所喜好的模式或模樣?一些鄉村建設,是否是以參與者自身想像的鄉村的模式來幹預鄉村的自然發展(特別是把少數民族文化作為景觀呈現),而使得當地民眾的真實意願被忽視呢?如果挖掘了當地民眾的真實意願,卻發現關注的是第一個問題即經濟收入時,又該怎麼辦?

  這些問題,似乎成了閉環糾結的問題了。當然,這些擔心並非是針對某個具體項目的,而是在普遍意義上的一種共性問題的反思。但從總體層面上看,這些鄉村建設的努力是令人欣慰的,多元化的試驗(包括試錯)也是最符合中國形態多樣的鄉村的。

  重估鄉村價值,再造美麗故鄉,是所有有識之士的共同願景,也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我們相信,這些自下而上的地方實踐與民眾自發的基層設計,在尊重、公平、開放等現代理念下,利用新技術手段,再與鄉村本土的知識與傳統經驗結合,將會使得中國鄉村有更豐富的多元化發展路徑,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乃至未來也為整個中國的發展提供借鑑。

相關焦點

  • 再造故鄉 土溝村裡的國際藝術範兒
    廢舊衣物做的稻草人2002年的時候,一群藝術大學的研究生來到了這裡,開始在村子裡面推動一些社區的營造工作。在青年藝術家十餘年來接力式的營造下,累積了豐富的藝術環境創作與農村新機能。從最開始的空間綠色改善計劃到2012年的鄉村美術館計劃的確立,這群營造發起人在土溝村已深耕了十餘年。
  • 新華每日電訊、光明日報、人民網關注衢州——鄉村振興講堂讓主題...
    連日來,新華每日電訊、光明日報、人民網等上級媒體紛紛聚焦衢州的鄉村振興講堂,關注其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推進走鄉入村深化「三服務」、破解鄉村振興難題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並認為鄉村振興講堂精準地填補了衢州在鄉村振興中的短板。
  • 鄉村造夢師——讀陳統奎《從故鄉出發,從世界回來》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句話近年來被媒體廣泛傳播,也讓我們明白了國家層面關於美麗鄉村的願景。記住鄉愁,當然不僅僅是在午夜夢回時,反芻一下兒時的情趣或美好的生活,而是要我們在力所能及時,投入到鄉村建設中去,改變鄉村面貌,在「望山看水」過程中實現共同富裕。
  • 陳統奎:用「6次產業」再造故鄉 營造火山村荔枝主題共享農莊
    火山村荔枝、花梨之家民宿、海口市秀英區民宿協會創辦人陳統奎作主題為《用6次產業再造故鄉,營造火山村荔枝主題共享農莊》的分享。南海網記者 劉洋 攝  海創客、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8月18日消息(記者 莊曉珊)在8月18日由海南網際網路+眾創中心聯合海南省休閒農業協會共同舉辦的「海南共享農莊落地研討會暨網際網路+特色民宿創業分享會」上,海口市秀英區民宿協會創辦人陳統奎結合臺灣和日本考察的見聞,以《用6次產業再造故鄉 營造火山村荔枝主題共享農莊》為題進行分享,並對如何打造海南共享農莊提出建議。
  • 手繪明信片裡的新希望|新華每日電訊
    20日,《新華每日電訊》頭版刊登了有關廣西的報導《手繪明信片裡的新希望 廣西壯鄉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見聞》,從一張小小明信片開始,介紹了廣西推廣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助力鄉村脫貧致富的做法。現在發展鄉村旅遊後,村子逐漸恢復了生機,我也看到了創業的希望。」陳武侃說,他從小喜歡繪畫,經常研究各種繪畫書籍,如今學習繪畫已有20多年。2013年他辭去外面的工作返回家鄉,借著鄉村振興的契機,開啟了村落明信片的創業之路。他喜歡把村裡不同的景色畫到明信片上,各種建築的素描畫像記錄著村裡的歷史,也見證著鄉村的變化。
  • 他們靠一群錦鯉喚醒沉睡的古鎮,再造美麗故鄉,每年吸引上百萬人來這裡旅遊
    就這樣,養魚成了動員社區的新事務,而美麗的瀨戶川也成了大家共同的驕傲。 古川町改造後的風貌魅力以及社區營造的理念,極大地帶動了當地旅遊產業的發展,每年接待遊客上百萬,並在1993年獲得了「日本故鄉營造」大獎,成為日本故鄉再造的典範,「故鄉再造旅遊」也成為人們新的旅遊方式。
  • 借鑑臺灣農村再造經驗 推進泉州美麗鄉村建設
    這也許是臺灣在農村再造中能自下而上的原因之一。因此,學習臺灣的培根計劃,做深入細緻的廣泛性群眾發動,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二)群眾的需求應該是工作方向。參訪中我們發現,臺灣地區農村在農村再造工作中,幾乎看不到什麼大公園大景觀,即使是綠化也都是鄉土樹種,以自然生態群落的喬木灌木為主,需要修剪和大投入養護的也很少見,這種因地制宜、省錢辦事、從農民需求出發的做法,實在又實效。
  • 新華每日電訊報導——「五朵金花」讓五蓮文明實踐「山花爛漫」
    新華每日電訊報導——「五朵金花」讓五蓮文明實踐「山花爛漫」 2020-11-26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峽兩岸「鄉村再造」的比較與借鑑
    同時,臺灣的休閒農莊、創意作坊、特色民俗等大都是小而精緻的項目,經營者是當地的村民,也有外來的投資創業者,但是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經營者是實實在在的產業或項目執行者,他們中的佼佼者往往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會打造一個地區的產業價值標杆,和農會組織有著很好的互動,或者直接就是農會精英,因此能帶動整個鄉村產業鏈發展,成為鄉村再造的帶頭人。
  • 美麗鄉村在中國:中國鄉村建設百年遺產回望與未來價值重估丨重識鄉土中國
    4「田園性」當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農村是城市的根和本,農村是城市建設的後方基地,中國未來30年,鄉村將成為奢侈品。方塘智庫認為,不管如何發展鄉村和城鎮,美麗鄉村建設都是不可或缺的,未來的美麗鄉村建設不僅需要「以人為本」,還需要更根本的「以自然為本」。為此需要注重做好以下幾方面:一是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的產業。
  • 圖文作品徵集 | 發現故鄉之美——2017「我的故鄉我的家」
    我的故鄉我的家一張圖   幾句話分享你與故鄉的故事為了鼓勵人們通過記錄故鄉的容顏、生活和人物,反思當下社會,重新認識鄉土價值,挖掘在地文化。2013年愛故鄉團隊發起了「愛故鄉—發現故鄉之美」圖文徵集活動,共徵集到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及美國、新加坡等地的200餘份鄉土題材作品。
  • 陳統奎:建有傲骨的美麗鄉村
    [摘要]我們希望用世界的眼光、價值觀來打造這個村莊,帶領我們的農民走向一個自立、有尊嚴、有傲骨的美麗鄉村,而不是被人看低了,或者被別人幫扶的扶貧村。在忙碌的現代社會,鬱郁青山、嫋嫋白霧成為許多人心中朦朧的「鄉愁」。
  • 每日電訊:日本開局大利 喀麥隆算什麼雄獅?
    《每日電訊》新聞截圖騰訊體育訊 北京時間6月14日晚,在南非世界盃E組首輪的一場交鋒中,日本在布隆泉的自由洲球場1比0擊敗喀麥隆。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對比賽進行了報導。 《每日電訊》賽後評論道:「這是日本隊取得自己在非本土大陸上的第一場世界盃決賽圈勝利,而喀麥隆也首次在世界盃首戰中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非洲雄獅到了比賽接近尾聲的時候才甦醒,住進時間猛攻,可是為時已晚。《每日電訊》評論員對本場表現差勁的喀麥隆大加批評:「還非洲雄獅呢,本場看來喀麥隆什麼都不是。我倒是希望日本隊能取勝。」
  • 臺灣團隊再造鄉村 閩臺鄉建鄉創合作「開花結果」
    (中國減貧故事)臺灣團隊再造鄉村 閩臺鄉建鄉創合作「開花結果」中新社福州12月11日電 題:臺灣團隊再造鄉村 閩臺鄉建鄉創合作「開花結果」作者 鄭江洛「我們想將臺灣鄉建鄉創的經驗引到大陸來,推動更多兩岸年輕建築設計人參與福建鄉村振興項目。」
  • 港股100強頒獎典禮香港隆重舉行,中信國際電訊(01883-HK)榮登...
    亞太領先的跨國電訊和ICT服務提供商——中信國際電訊集團有限公司(01883-HK),榮登「港股100強」榜單。中信國際電訊於一九九七年在香港成立,並於二零零七年四月三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是一家網際網路化綜合電訊企業。
  • 冬日故鄉的原風景,贛南鄉村美麗的苦楝樹果
    苦楝樹我們生活中特別常見的樹木,春天開的花不僅漂亮冬天葉落完樹上的果實也有種獨特的美,在藍天的映襯下更加美麗,這樣的景色是贛南鄉村熟悉的景色。一個個果實掛在枝頭漸漸失去了水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掛在枝頭的果實也越來越少。橢圓形的果實熟悉的模樣。
  • 贛州于都縣河田村,油菜花盛開的美麗鄉村,故鄉春天迷人的景色
    河田村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貢江鎮貢水旁323國道瑞臨線(振興大道)穿境而過是一個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客家鄉村。每年冬末初春河田村的房屋就像處在花海中特別有意境,而這美麗的花就是我們特別熟悉的油菜花,在河田村幾乎年年都有種植油菜花的習慣,連片起伏的油菜花田與初春的綠色構成了一幅動人的鄉村畫卷。
  • 泰國財政廳重估地價!釋放國有土地潛在價值
    泰國財政廳官員透露,正準備對各政府機關單位和機構所佔用的國有土地資源進行重估,將對利用不足或閒置土地收歸自管,已釋放內在價值潛力。該廳目前實際管理土地不足4%。泰國財政廳官員透露,為了更好地發掘出有限國有土地資源的潛在價值提升經濟和社會層面效能,財政廳計劃對全國範圍內的國有土地進行利用效能和價值評估,並整理一個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的指南方針以便供各政府部門和行政機構參考。官方統計數據,目前財政廳管轄的國土面積約合1250萬泰畝,而實際自管的面積僅50萬泰畝,佔比4%。
  • 華泰證券李超:人民幣核心 風險資產 面臨價值重估
    從全球宏觀角度分析,未來資本或回流中國等新興市場,人民幣核心風險資產或將面臨價值重估機會。資本或回流新興市場李超表示,國內經濟處於相對下行趨勢,但政策總體基調仍然是採取穩增長、調結構的方式為主,追求促進經濟內生增長。對於權益市場,從國內要素來分析,企業盈利與估值在短期內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擴張空間。
  • 再造鄉村,看桃米村、多利桃花源、合掌村的改變!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目前最頂層的政策熱點,也是中央極度關注的焦點問題。鄉村到底如何振興?如何系統化的進行鄉村再造?從一些案例中可能更易找到方向。臺灣桃米生態村:無中生有地創造鄉村IP臺灣桃米生態村的改造案例,是現代版絕地反擊的鄉村旅遊再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