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川町位於日本中部地區岐阜縣飛驒市,
人口只有1.6萬。
四面翠綠的山脈及清澈的溪水,
環抱著與世無爭的山居歲月。
這風光明媚的小鎮,
最令人稱道的倒不是它的自然景觀,
而是歷經四十年持續不斷的社區營造,
這裡的居民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營造成舒適多樣的環境。
古川町在1993年榮獲日本「故鄉營造大獎」,
也因此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旅遊勝地。
在上個世紀日本工業高速發展的年代,
古川町的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破壞。
古川町的改造從一條流經小鎮鎮域的瀨戶川開始。
瀨戶川是一條寬僅1.5公尺的水道,
緊鄰著住家。
上世紀60年代的瀨戶川受到極嚴重的汙染,
不僅外觀上有礙觀瞻,
更散發出撲鼻的惡臭,
深深影響到居民的生活質量。
1968年,地方報紙《北飛時報》發起向瀨戶川放生鯉魚的活動,
由此動員居民一起合力清理水道。
居民不再往瀨戶川裡排放汙水和丟棄垃圾,
而是悉心經營生活空間並且引以為榮。
隨著原來汙濁的臭水溝變成美不勝收的親水空間,
水道周邊的環境美化也順理成章地展開,
水道兩側的步道、小橋、欄杆、座椅也被整理得美輪美奐。
為了檢測水質,
民眾在河道裡放養了3000多條鯉魚,
而為了防止鯉魚的流失,
當地居民在十二個地方設有鐵柵,
由政府提供簡易工具,
居民早晚兩次清除掛在鐵柵上的垃圾。
每年到了下雪前,
居民共同將鯉魚撈起來送到較深、較溫暖的水塘過冬,
大家也借這個機會把水圳清理乾淨;
春天,雪開始融化時,
大家又一起來將錦鯉放回去。
就這樣,養魚成了動員社區的新事務,
而美麗的瀨戶川也成了大家共同的驕傲。
有了瀨戶川整治的經驗,
小鎮裡家家戶戶前的水溝成為接下來整治的對象,
水質清澈如溪水,
居民可直接取水澆花、清掃,可見一般。
瀨戶川的鯉魚也因此常被觀光海報、明信片加以引用,
成了古川町著名的象徵性風景。
直至今日,
瀨戶川有數千尾鯉魚悠遊其中,
周旁綠化優美,步道宜人,
成為日本聞名的魅力街道。
古川町所在的飛驒地區周邊山林資源豐富,
林木產業為當地一大產業。
而古川町有一個別號叫「木匠的故鄉」,
每120個人中就有一個木匠,
全鎮有160位木匠,
木匠的人口密度居全國之冠,
「飛驒匠師」全日本知名。
重新發掘工匠技藝,
成為社區營造活動的另一個起點。
古川町的房屋,
全部以古法建造,
所有結構通過榫頭銜接、不用鐵釘,
保存了傳統日本木造工法的精密與嚴謹,
成為小鎮的特色。
從木造房屋的造型到出簷、窗戶、格柵、鬥拱,
層次豐富的統一感,
形成了古川町獨特的魅力。
為了保留並傳承珍貴的古川文化,
古川町將當地工匠文化的精華進行了集中展示,
發動當地2/3的木匠,
一起攜手建設了「飛驒之匠文化館」。
展示內容不是由專家設計,
而是工匠們自己商議自己建造。
此舉將小鎮的木材產業和木匠傳統技藝提升到精緻文化的層次,
建築本身成為工匠的範本,
日本很多建築師和木匠也都到這裡開展學習之旅。
「飛驒之匠文化館」成為社區營造的裡程碑。
傳統是古川町社區營造的基礎;
而以傳統為基礎的節慶活動,
則成為凝聚古川人的舉措和吸引外來人的魅力。
每年一月十五日,外出務工的婦女都會在這一天返鄉,
穿著漂亮的和服、沿著下雪的瀨戶川,
走向圓光寺、真宗寺和本光寺進行三寺參拜,
並在瀨戶川放燈,祈求良緣。
配合節慶活動,
瀨戶川及沿街會結合環境藝術裝飾上千座兩米高的雪蠟燭,
在通常的旅遊淡季冬季,吸引許多旅人前往。
古川町改造後的風貌魅力以及社區營造的理念,
極大地帶動了當地旅遊產業的發展,
每年接待遊客上百萬,
並在1993年獲得了「日本故鄉營造」大獎,
成為日本故鄉再造的典範,
「故鄉再造旅遊」也成為人們新的旅遊方式。
20世紀50-70年代,
日本城市大發展,
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傳統的村落社會迅速崩潰,
表現出和當今中國同樣的問題:
農村地區的生活與社會基礎弱化,
出現蕭條衰落的景況;
青年層大規模離村,
鄉村社會人口老齡化;
鄉村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生產功能越來越難以維持。
與此同時,
自然資源惡化、文化遺產破壞、資源浪費等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
於是,讓故鄉永遠留下山青水綠的自然環境、古色古香的傳統市鎮,
成了遠離故鄉的人們和當地居民的迫切願望。
目前我國歷史街區休閒空間營造的發展仍屬於起步階段,
日本古川町在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應用以及公眾參與方面都值得我國學習與借鑑。
鄉儂根據網絡素材整理;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到微信公眾號請註明出處!
想加入鄉村共建群?
掃二維碼加群主,邀您進入~
鄉儂使命:
讓鄉建簡單、讓鄉村美麗、讓鄉居幸福
搜索「鄉儂」或長按上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小編微信:xiangnongmei
QQ群:531705427
投稿及工作郵箱:xchhr@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