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我個人是挺喜歡抹茶味的東西的。記得前些日子麥當勞的抹茶味甜筒剛出來時候,我跑去麥當勞問過四次,每次都說還沒開始販售……
抹茶這個和日本頗有些聯繫的名字,關聯著她的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它如何而來,而今又變成了什麼模樣?
關於抹茶的小介紹
抹茶是綠茶的一種。將綠茶製成的所謂「碾茶」粉末化之後,再加入熱水攪拌便是抹茶。除了在茶道中飲用之外,還用作「和菓子」(日式點心),「洋菓子」(西洋點心)以及料理的素材。
我國和日本都是嗜茶之邦,通常我們把喝茶稱作泡茶,斯文點的還有煮茶、烹茶、點茶等說法,日本人卻呼之為煎茶。
其實,日本的煎茶用的是綠茶。盛茶的茶壺卻有講究,叫「急須」,形狀小巧玲瓏,其把柄與壺嘴成直角,扣在指上淺斟慢酌,方能品出茶中的甘味和澀味,如此慢工細活的道具,偏要叫它「急須」,真有點黑色幽默的意味了。
煎茶中,最上乘的是「玉露」,因葉片採用蒸汽蒸煮的「蒸青」技術,外形綠得令人賞心悅目,這就像我們早春時節喝的「頭茶」,等而次之的叫做「番茶」,再次的叫「焙茶」……據說,古代日本人只喝抹茶,當時流行於武士間的抹茶道,是典型的武人文化;而喝茶原本是文人墨客間的雅事,於是,京都一帶的文人墨客爭相以喝煎茶為時尚,還撰寫出第一本有關煎茶的專著《青灣茶話》,終於也喝出點道道來,形成了煎茶道,與武人的抹茶道相抗衡。
抹茶不只是茶~
這個不用我說,只要去過一次路邊奶茶店的人都應該有所體會。抹茶已經變成了一種多功能的全能型選手!
像是一般奶茶店裡有的抹茶飲品自不用說,圖中的是京都三丘園茶莊的抹茶布丁,樣子十分滑嫩誘人。
同一家店內還有抹茶的茶果。
圖中的是埼玉縣Baker House(菓子工房Chansonnier)的抹茶蛋糕。東西合璧。
這款抹茶糖,精選日本愛知縣原產的純正優質高級抹茶撒在糖果的表面!含進嘴裡先是地道的抹茶的苦味,醇,香,有些許微苦和清涼,等把苦味含盡香味就開始溢出來了,濃濃的乳味跟抹茶味交融在一起,美滋美味不容錯過噢~
抹茶甜甜圈。
愛媛縣的「霧の森」糕點店物美價廉、服務周到。「抹茶大福」是這家小店的招牌糕點,包著奶油和紅豆的抹茶大福,外形驚豔,吃起來甜而不膩,香Q柔軟,回味無窮,吞下肚後齒頰留香,每天僅限量銷售100個,通常下午前就會賣完,所以只有早起的小鳥才有「蟲」吃。
當然還有我們的麥當勞甜筒~
除了這些吃吃喝喝,抹茶作為全能選手當然還能再戰500年!
京都市東山區的美容院使用含有抹茶原料的染髮劑,獲得體驗者的一致好評。(小編:雖然看起來有點獵奇← ←)
抹茶中富含的兒茶素有利於色素沉澱,對人體有益。而一般的染髮劑為了防止脫色,會加入一些導致肌膚粗糙的酸化燃料,帶來美麗的同時也造成一定的傷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含有抹茶原料的染髮劑後,頭髮會散發出一股濃鬱的茶香,讓人心曠神怡。據每月來體驗一次的用戶介紹:「希望總能享受這種治癒的感覺。」
抹茶的前世今生
終於到了點題時刻。
喝茶的風俗原本是在中國的唐到宋這一段時期中,慢慢發展而來的。8世紀的時期,中國的陸羽(順便一提,小編的家鄉有口叫「陸羽泉」的井,據稱陸羽曾在此煎茶)所著《茶經》中詳細記載了茶的效能以及用法。這就是將固態茶粉末化之後用「鍑」(古容器)煎煮的「團茶法」。
抹茶(中國飲茶史稱之為「點茶法」)的發明大約在10世紀左右。文獻記錄集中在宋朝。蔡襄的《茶錄》(1064)和徽宗的《大觀茶論》(12世紀)等等都很有名。這些文獻中記載,將「龍鳳團茶」等高級團茶用茶碾碾碎為粉末然後飲用。很好的表達了由團茶變為抹茶的經過。
向已經放入抹茶的碗中加入熱水,用茶筅(烹茶調茶道具)加以調理的是宋代的點茶法。日本京都的建仁寺,鎌倉的圓覺寺的四頭茶會很好的繼承了其遺風。
日本平安時代雖然有傳來唐的飲茶法(應該是團茶法),但抹茶法是在鎌倉時代傳來的。關於其如何傳來的,臨濟宗的開山祖師「榮西禪師」在1191年從中國歸國的同時,也帶來了茶種與做茶方法的故事是十分有名的。
榮西禪師的《飲茶養生記》中,有記載茶的種類與抹茶的作法,以及其對身體健康的作用。1214年(健保2年),他向源實朝獻上《茶徳を譽むる所の書(褒讚茶德之書)》,這個時代的抹茶是茶色的,與現代的綠色不同。
日本通(ribentong-517japan)
菜單欄·最愛日本,周二~周六,每日誠意更新
周二「風情日本」尋找東瀛記憶
周三「Mino日語學習」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日語水平啦
周四「休閒日本」休~閒~日~本
周五「動漫聖地巡禮」若能在三次元邂逅你,該多好
周六「趣聞樂事」島國人民歡樂多
另外,在美能購上也有日本進口抹茶巧克力賣哦。
可以點下方「閱讀原文」看詳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