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 06 - 11
6月1日晚,隕石劃破西雙版納的夜空。火流星「光臨」後的四天裡,上千人在壩子或小坡上撿「小星星」。村民所持隕石真假,尚沒有最終定論,但其身價已經陡漲,8天來炒高了幾十倍。
在甘蔗地水稻田裡的土馬路上,村民騎著摩託或機動三輪來來往往。
要是碰見陌生面孔,他們迅速剎車,問候語並不是「多召哩」(傣語:你好),而是:「你買隕石嗎?我有。」
勐遮的村民說,在火流星「光臨」後的四天裡,起碼有上千人在壩子或小坡上撿「小星星」。
6月6日,雲南勐海縣勐遮鎮的田地間仍有不少尋找隕石的人。
綠意拂過的甘蔗地裡,各色的陽傘和草帽點點散落其間,緩緩無序地遊移。
尋石最熱的時候,上百人挑燈夜戰。
一根竹棍,一雙筒靴,晃動在甘蔗地的小電筒,閃出了夜晚最亮的「星光」。
「石頭從天上掉下來的時候衝擊力大,在泥地裡會砸出很深的洞,大概這麼深。」一位村民用拇指和食指比劃出約莫10釐米的長度,「我們這兒容易下雨,洞裡有積水,棍子可以探出石頭。」
湧入勐遮尋找隕石的人流中,還有一群「隕石獵人」。
蔣維是其中之一,他曾在南京從事汽修貿易,只因愛好投身隕石收藏。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科學探險協會隕石科學考察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6月2日下午兩點半,蔣維和北京天文館隕石專家張寶林各自飛抵西雙版納。當晚,他們輾轉找到了勐遮曼倫村被「星運」砸中屋頂的村民巖香開。
考慮到時間太晚,怕打擾巖香開一家,蔣維一行在門口守到次日凌晨5點,終於見到了那顆「有故事」的隕石。
這次尋寶,當地村民很幸運。
6塊,20多塊,100多塊,200多塊……被發現的隕石數量持續遞增。
「隕石獵人」也忙碌起來,溝通交易,鑑定收購,「此次隕石散落於平地和居民區,實屬難得。」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世傑表示,隕石在墜落過程中與大氣層摩擦高溫燃燒,導致表面熔融,會產生一層毫米甚至微米層級的玻璃質層。「這層黑色燃燒的痕跡,就是熔殼。」而氣流衝擊形成的熔流線,或者麵團小凹坑似的氣印,都能輔以佐證隕石的真假。
李世傑告知,這次勐遮發現的隕石並不屬於少見的月球或者火星隕石,只是相對普通的球粒隕石。
對於6月1日在西雙版納發生的這次天文現象,雲南天文臺科普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興祥確認是典型的「火流星」現象。「但所發現的疑似隕石,還需要權威機構進一步鑑定。」
而在現場駐紮的「隕石獵人」,已將獲取的隕石打包快遞,寄往北京市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檢測。
村民所持隕石真假,尚沒有最終定論,但其身價已經陡漲,8天來炒高了幾十倍。
「一位白髮專家說,一克可以賣5萬元呢。」村民說。「價格有點誇張。」曼倫村曼楷龍小組的玉姐證實曾見過這位白髮老者。但奇怪的是,這位所謂白髮專家並沒有收購任何隕石。
玉姐和其他村民一樣,把發現的隕石小心地包裹進一塊白棉布裡。她計劃著出讓隕石換點錢,用於村裡的防洪建設。
期待早點遇到識貨之人的,還有巖香開一家。他家發現的隕石,是全村認為最有希望賣出好價錢的。
6月1日晚,一個「天外來客」擊中了巖香開家的屋頂,打穿了瓦片,重量達84克。
這塊被初步認定的球粒隕石,經媒體曝光後關注度很高。如今,隕石被巖家用四方的玻璃罩著,「供奉」在家中,來往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但巖香開很擔心寶物的命運,「希望快點出讓,20萬元,就這個價了。」
一塊84克的隕石砸中村民巖香開的家,他要價20萬元。
6月9日下午,有消息稱巖香開的隕石被人收購,成交價為12.6萬元。但此消息未得到證實。
在未知的情緒瀰漫下,隕石收購達到了空前的熱潮。
小玉騎著摩託一路打聽,顛簸著來到離家10多分鐘車程的曼楷龍小組,「這裡有專家在買隕石。」
她手中的石頭只有指甲蓋大小,自己估價是6000元,「之前聽說可以賣到1萬元。」
一方圓桌,幾張矮凳,「隕石獵人」們搭起了臨時交易市場。
一收購者將小玉的石頭放上電子秤後,抬頭問:「不到8克,狀態也不錯。你想賣多少錢?」
小玉側身一笑:「我不知道。」
「你想要多少嘛?」
「我不知道啊。」
「想要很多很多。」看熱鬧的人叫嚷著。
幾個回合鬥嘴後,收購者豎起食指和中指,「兩千。」
小玉癟了下嘴,「別人有說1萬的。」對方笑笑,「現在沒這個價,一克通常情況一兩百元,不可能比黃金還貴。」圓桌旁邊有人插嘴,「如果再保存幾天,這裡天氣潮溼,會對隕石有耗損,就會貶值。」小玉聽罷,低頭和身邊人私語幾句後,將握有石頭的手伸向了買方。
「開張了,開張了。」買主將石頭收進塑料密封袋,用記號筆寫上「2000,001」。
蔣維說,他6月3日剛剛趕到西雙版納時,有很多村民願意出售自己撿到的隕石,但很快,村民們就不願意再賣了。就算願意賣的,價格也要得非常高,「我們收集隕石是做科學研究的,村民的要價如果虛高,我們也承受不了。」
對於村民們開出的各種價格,收購者也不多言,「買賣雙方遵循自願原則,隕石的價格不是由個人說了算,都是市場來定。」
勐遮鎮村民幸運撿到隕石
「有了成交才有了價格。」一位隕石收藏者表示,各個買主的需求不同,有的想用於科研,有的則注重藝術性,符合自身意願的藏品在買主眼中才有價值。
隕石流入市場,經歷的也許就是不斷的買入、賣出……有的落入私人藏家手中,有的陳列於博物館,或者進入科研所用於研究。
「隕石獵人」在涉山下鄉的尋石路上,和同行交流隕石的鑑定中,煉就火眼金睛。積累到一定底氣,他們的觸角會伸到國外。大型的展覽如美國圖森國際礦物珠寶展,以及一些綜合博物館的特展,成為他們搜索「獵物」的陣地。
2016年,一對肯亞兄弟在哈巴韋地區尋找家中駱駝時,發現了最稀有的橄欖石鐵隕石。樣品在2017年的一個國際礦物展上亮相,驚豔四座。
「一定要拿下。」那次礦展上,蔣維一眼相中它,之後他趕赴肯亞,在兩兄弟手中收購了一批作為收藏。
在這些展覽中「捕獵」的,還有一些賺差價、做資源搭橋的中間商。「這些私人廠商也是收藏家,會與博物館作藏品置換,然後再將換來的藏品出售給有意願的買主。」一位姓馮的隕石愛好者透露,一些科研機構也會參與到這樣的交易中。
目前,這樣的交流只存在於一個小範圍內,隕石收藏還屬於小眾,相應的市場也不夠完善。
勐海縣勐遮鎮人民政府4日對外發布了一條消息,稱目前曼侖村等地掀起的搜尋隕石熱潮,進村找隕石的外來者越來越多,經他們鼓吹1克隕石甚至價值5萬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搜尋隊伍中。「請大家理性看待隕石墜落事件,不要盲目想通過找到隕石一夜暴富。」
不過專家表示,這次的隕石雨並不屬於少見的月球或者火星隕石,而是普通的球粒隕石,落下的樣本也比較多,按照常規來判斷,並不貴。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這次從樣本的情況看,就是普通的球粒隕石,如果按國際市場的標價來說,一塊錢一克都有可能。
專家介紹,隕石的主要價值在科學研究,出於經濟角度的收藏價值不大,普通的保存條件下還會因為與空氣接觸而氧化,只會損耗,很難增值。另外,所謂隕石能治病的說法也是騙人的。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每當有隕石散落的消息傳出,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到當地尋找或哄搶隕石,誰先佔有就歸誰。甚至可以私下交易,有的還在網上公開買賣。
紅網作者王全州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法律在隕石所有權上沒有具體規定,導致目前法律界、學術界不少人認為:隕石是「天外來物」,應屬於「無主物」,因此誰先佔有隕石就歸誰所有。
在歐洲及美國,很早就明確了隕石的立法歸屬權,將隕石視為特殊的無主物,採取先佔權,規定隕石歸墜落地點的土地所有人佔有。但我國民法總則和物權法等並未承認對「無主物」實行先佔原則,因此任何人不得依據先佔而取得隕石的所有權,隕石的歸屬權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王全州稱,從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上看,隕石的所有權應當屬於國家。《憲法》《物權法》都規定:土地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
國家所有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而隕石是來自太空的具有很高科研價值的礦物質,無論是已經散落地球上萬年還是剛剛散落,都屬於自然資源,理應歸屬國家。
因此也有人建議,既然明確隕石是礦產,就應當將其明確在《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的附件《礦產資源分類細目》中,結束隕石在我國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
2017年10月底,法制日報在討論隕石歸屬權時,援引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立新觀點稱,對照礦產資源的定義再綜合隕石的性質,把隕石當成一種特殊礦產並無不當。
同時,楊立新認為,在制定相關立法時,應當考慮多鼓勵民眾將收藏或發現的隕石上繳國家,同時,對發現者、收藏者人也要明確適當的獎勵辦法,或者制定相應的經濟補償措施等。
來源:華西都市報,楚天都市報,中新網,法制日報
↓↓↓猛戳下方閱讀原文查看今日熱點:「我看見媽媽和叔叔…」女兒一句話,爸爸抄起砍刀
覺得有用就猛戳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