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裡拉隕石」現身珠寶展?
展出者堅稱系10月墜落的火流星專家認為根本不是隕石僅是一塊熔巖或礦渣
10月4日中秋節晚,一顆「火流星」從天而降,墜落到雲南省香格裡拉縣城西北40公裡處。隨後,這顆被多名網友拍到的「大火球」,引發了一系列火熱的關注和討論。「隕石獵人」、專家、愛好者等各個團體,前往隕石墜落地,希望找到隕石。而就在近日,有媒體報導,在成都舉行的一場珠寶展上,有參展方稱,展示出的一塊「隕石」就是「雲南香格裡拉隕石」。對此,也有相關專家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表示,其並非隕石,可能是爐渣或者火山熔巖。
「香格裡拉隕石」在成都展出?
近日,四川成都當地電視媒體報導稱,在一個隕石展上,一塊「神秘隕石」引發大量關注。當時在展出現場的四川古玩收藏協會隕石專業委員會會長李波介紹,這塊黑色的「隕石」就是今年中秋夜,墜落在雲南香格裡拉附近的那個「火流星」。
北青報記者從視頻中看到,這塊黑色「隕石」呈小山錐形狀,上面還有類似巖體在高溫液化後冷凝的痕跡。
李波對媒體稱:「這個就是我們傳說中來自雲南的香格裡拉隕石,非常新鮮,這是非常經典的隕石。下面是著地點,這樣一個衝擊,凝固了變成這樣,非常典型。」李波同時表示,香格裡拉的隕石已被炒到了20萬元一克。
同時,視頻中提到,有一個測試工程師在拿著一個機器進行檢測,結果顯示為鐵是主要元素,還包括其他微量元素。
該視頻播出後也引發不少爭議,甚至有相關人士認為這「根本不是隕石」而是一塊「爐渣」。
「隕石」還是「爐渣」?
10月4日「火流星」墜地之後,李波連同四川古玩收藏協會隕石專業委員會(簡稱川隕會)其他成員一同前往香格裡拉去「獵星」。「我們第一時間到了之後,跟當地的目擊者交談、錄音、錄像,但是後來看路很險,考察了6天時間就返回了。」
但李波並不想就此放棄,於是他把團隊攜帶的一些設備交由當地原住民,讓他們繼續幫忙搜尋。最終,李波等來了自己期待的「好消息」。
李波向北青報記者稱,這塊「隕石」是由川隕會一個分會的會長於11月8日左右發現,並於13日寄到了成都進行進一步檢測。「發給我們幾塊『隕石』之後,我們進行了篩選,認為這一塊比較符合香格裡拉隕石的特徵:包括隕落點、是不是在香格裡拉的隕落帶上,以及外觀燃燒的熔融特徵等進行了判斷。」
對於網上有人質疑這塊「隕石」其實只是一塊「爐渣」,李波予以否認,「隕石會帶給我們很多未知,每個人抱有不同觀點是可以理解的,有爭論不是壞事。作為民間愛好者,只能說從我們的角度和我們的知識層面上來看,這塊很大程度上是香格裡拉隕石。」
李波對北青報記者稱,此次展出也和組委會進行了溝通,「因為隕石相對專業,組委會成立了一個隕石專區。我們展出隕石實際上是一個科普,要去學習未知的東西,並不是拿一個固有的知識去套,我去套它那肯定就不是嘛,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隕石是怎樣的,我們是抱著一個科普的態度。」
不同聲音質疑隕石真實性
昨天,北青報記者聯繫了中國科學探險協會隕石科學考察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蔣維,蔣維稱,李波所展出的這塊「隕石」一定不是來自香格裡拉的。蔣維認為,這塊「隕石」既可能是爐渣,也可能是火山熔巖。「從它的外觀特徵,包括表面的熔融狀態、氣印、外形特徵等完全不符合隕石的特徵。」
而如何真正去檢測一塊石頭是否為隕石,蔣維介紹,要做切片分析,要做電子探針,還要分析同位素等。「過程非常複雜,手拿一個機器檢測不靠譜。」蔣維稱,元素是隕石鑑定的一個標準。此外,蔣維認為,更重要的還在於巖像分析。「結構跟地球巖石有區別,分子結構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形成,都是有區別的,不僅僅是一個元素就能看出來的。」
20萬元一克的價格,在蔣維看來也過於誇張,蔣維稱,很多隕石也就是幾元、幾十元一克。
在「火流星事件」後,蔣維也曾到了香格裡拉參與到了這場「尋寶」活動中,但後來因為難度較大,且當地下雪等自然原因,蔣維提早離開了。但在蔣維的了解中,目前香格裡拉墜地的隕石還沒有被真正發現。
川隕會的另外一名成員對北青報記者稱,他認為展出的這個「香格裡拉隕石」更像是一個工藝品,「國內隕石界很複雜,科學理論上的隕石,需要符合飛行動力外形等條件,天工之作很少有完全對稱的。」
此外,國內隕石專家、北京天文館專家張寶林在接受雲南媒體採訪時表示,「那不是真正的隕石,沒有一點隕石的特徵。」張寶林稱,隕石穿過大氣層時與大氣層摩擦燃燒溫度會驟然升高,然後又很快冷卻,從成都這塊「隕石」的圖片來看,似乎融化後熔巖流了很長時間,沒有迅速冷卻,推測可能是火山熔巖或礦渣。
文/本報記者 郭琳琳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