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14: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主 | 講 | 人
鄭 毅
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原所長,曾任鐘鼓樓修繕辦公室副主任,退休後於東城區地方志辦公室擔任編輯。
活動信息
活動時間:10月7日(周三)14:00-16:00
(請提前10分鐘入場)
活動地點:角樓圖書館一層
活動名額:40人
年齡條件:7歲以上
活動費用:免費(活動押金20元)
報名方式
(掃描二維碼,即可報名)
註:一個名額限一人參加
(報名後請保存好電子票 ,籤到需掃碼驗票)
北京鐘鼓樓已有700多年歷史,作為元明清三代都城報時中心,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軸線北端。鼓樓與鐘樓一起,作為古都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見證中國近百年來歷史的重要建築。
北京鼓樓坐北朝南,為重簷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通高46.7米。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臺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臺上四周圍以宇牆,天氣好的情況下,可以一直向南看到景山。鼓樓翹角飛簷,氣勢雄渾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鼓樓始建於元初,舊名「齊政樓」,地址在舊鼓樓大街南口一帶,其建築規模與今略同。明成祖朱棣營建北京時,皇宮位置東移,鼓樓隨之東遷。我們今天看到的鼓樓,乃是當年在元代「中心閣」的舊址上,仿照原來的法式重新修建起來的。
鼓樓的功用在於擊鼓報時,它的中樞是一套測時準確的銅壺滴漏系統。壺前立一鐃神,張臂執鐃作欲擊狀。待至壺水一盡,雙鐃立時擊響,不爽毫釐。其後,同時擊響的二十四面更鼓則總匯成驚天動地的巨大鼓聲。
與鼓樓相距100多米的鐘樓始建於1272年(元至元九年),後毀於火,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重建,後又毀於火,1745年(清乾隆十年)又重建。
鐘鼓樓與周邊形成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區成為古都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大量的歷史人文信息,代表當時北京的民俗文化,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晨鐘暮鼓」現已成為了老北京人心中難忘的記憶。
10月7日,鐘鼓樓文物保管所原所長鄭毅老先生將做客角圖,來聽聽老爺子關於「晨鐘暮鼓」的記憶,看看作為時代見證者的老城標誌性建築,如何連接著現代文明與古老歷史。
原標題:《講座預告|鄭毅:北京鐘鼓樓》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