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知之明的得寸進尺:看二戰日本對美國發起的中途島海戰

2020-12-08 羽林輕騎品歷史

一、珍珠港事件後的日本徵服狂潮,已經完全達成了「南進」目標

自1941年12月7日襲擊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之後,日本迎來了一連串的徵服狂潮。

1941年12月8日,泰國曼谷陷落;1941年12月19日,香港陷落;1942年1月31日,馬來亞陷落;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陷落;1942年2月中旬,蘇門答臘和婆羅洲陷落;1942年3月6日,印度尼西亞首府雅加達(巴達維亞)陷落;1942年3月8日,爪哇島陷落;1942年3月底,帝汶島陷落;1942年5月1日,緬甸陷落;1942年5月6日,菲律賓陷落。

此時的日本,已經完全達成了當初陸軍和海軍總參謀部制定的「南進」作戰目標,即佔領「菲律賓、關島、香港、英屬馬來亞、緬甸、俾斯麥群島、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西裡伯斯、帝汶」,形成了日本主導下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

結果,日本獲取的戰略資源非常可觀:

獲取了全球70%的錫礦儲備,以及全部的天然橡膠資源,迫使美國人為其汽車輪胎研發合成橡膠,日本的石油產量(790萬噸)超過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伊朗的總和;日本人每年還從蘇門答臘和婆羅洲運走140萬噸煤炭;從菲律賓運走110萬金衡盎司的黃金(超過了阿拉斯加,或除加利福尼亞外美國各州黃金產量)和約50000萬噸的錳、鉻、鐵;從泰國運走了錫;從緬甸運走石油、銀、鉛、鎳和銅。

而且,日本還將中國和其他同盟國的陸上交通線徹底斬斷,形成了非常主動的戰略態勢。

按照總參謀部的原定計劃,日本的下一步行動,應該利用戰爭獲得的優勢,和美國談和。

可是,俗話說得寸進尺。既然得到如此優越的條件,日本已經不滿足當初的想法。

二、日本陸軍的不配合,讓日本海軍準備單獨打一場漂亮仗

珍珠港事變前的日本,大於90%的石油和大量鋼鐵都靠從美國進口,其「南進」目標的達成,基於對英、美、荷蘭作戰的勝利,因此存在不確定風險,由此定下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有限目標,一旦達成此目標就要和美國談和,迫使美國承認日本武力獲得的既得利益。

可是,在太平洋上的一連串勝利,讓日本認為英、美、荷蘭都是紙老虎,其實力遠不如想像的那麼強。

崇尚武力是日本武士的傳統,戰勝不了對手會切腹自殺,一旦認為能夠戰勝對手,就會毫不猶豫地砍下對手的頭顱,絲毫沒有憐憫。

此時的日本軍中武士們,將原定的目標扔進了垃圾堆,重新制定了新目標,將美英荷蘭徹底趕出太平洋。

除此之外,日本不願意止步於原來的計劃,還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日本以武力開拓為國策,擔心日本軍人的戰鬥精神逐步衰退;第二、擔心經濟基礎強大的英美獲得喘息之後,會對日本進行反攻。

確定了要繼續對美英作戰的目標之後,日本海軍將目標定在了夏威夷和澳洲,因為海軍擔心美國海軍從夏威夷和澳大利亞兩地對自己構成威脅。

珍珠港事件後,日本一直對偷襲珍珠港的不成功感到後怕,它擔心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出珍珠港,還擔心美國海軍利用澳大利亞做為反攻日本的跳板。

因此,日本海軍希望日本陸軍配合,對夏威夷或者澳大利亞進行登陸作戰。

可是,日本陸軍卻有不同的想法。

日本陸軍希望以中國為中心,東進印度,因此,他們希望實施對錫蘭(今斯裡蘭卡)的作戰,不願意打澳洲和夏威夷。因為陸軍看來,打這兩地的目標太宏偉,需要大量的兵力和時間,陸軍不想冒險。

為了讓日本陸軍首肯自己的計劃,日本海軍認為必須先單獨幹一場漂亮仗,通過打贏一場大戰讓日本陸軍轉變觀念,配合海軍攻佔夏威夷和澳洲。

於是,日本海軍的目標,盯上了珍珠港以西1000英裡的中途島和澳大利亞周圍的索羅門群島、斐濟等島嶼。

三、日本海軍的兩線作戰戰略

針對夏威夷和澳洲的作戰,日本海軍又分兩派意見:

1、山本五十六和聯合艦隊司令部希望攻擊中途島;

2、海軍參謀本部希望攻佔索羅門群島、斐濟等島嶼,切斷美國和澳洲的聯繫。

爭論以海軍參謀本部佔上風,日本海軍開始對澳洲周圍的群島進行積極備戰。

可是,一個突發事件改變了原有結論。

1942年4月18日,日本東京遭到美國空襲。

為了避免東京再次遭到美國的下一輪空襲,日本海軍決定,除了對澳洲周圍的群島進行作戰外,同時對中途島作戰。計劃分四個步驟:

第一步:深入索羅門群島,攻佔圖拉吉島做為水上飛機基地;

第二步:攻佔紐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以此為基地,轟炸澳洲的昆士蘭;

第三步:攻佔中途島;

第四步:攻佔瓜達爾卡納爾島,截斷美澳交通。

於是在戰略上,日本海軍就面臨對澳洲和中途島的兩線作戰。

四、珊瑚海海戰,為中途島海戰奠定基礎的前哨戰

1942年5月3日,日軍按計劃佔領了澳洲東北索羅門群島的圖拉吉島。

掩護日軍登陸的是「翔鶴」和「瑞鶴」2艘航空母艦以及護航的4艘重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共125架飛機。

接到情報,美軍「約克敦」和「列剋星敦」2艘航母及護航5艘重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共141架飛機從珍珠港出發。

5月8日上午,美日雙方在珊瑚海相遇,結果日本「翔鶴」和「瑞鶴」2艘航母被擊傷,美國「列剋星敦」航母爆炸沉沒,「約克敦」航母負傷。

美日雙方的這次相遇,使得美軍損失1艘航母,似乎損失大過日本。可是由於兩國工業能力的差距,日本的兩艘航母短期內無法重返戰場,而美國的「約克敦」號很快就出現在了中途島海面。

珊瑚海海戰,成為為中途島海戰奠定基礎的前哨戰。

五、中途島海戰:日軍使用誘餌戰術

中途島海戰中,日軍又進行了兩個方面的作戰,即主力對中途島作戰,還有一支偏師對中途島北方的阿留申群島作戰。

中途島海戰中,日軍出動了幾乎所有海軍主力,包括:

1、一個先遣潛艇部隊:21艘潛艇;

2、中途島攻略部隊,艦隊司令近藤竹信:12艘運載5000登陸部隊的運輸船,8艘重巡洋艦,2艘戰列艦,1艘輕型航母;

3、第一航母艦隊,艦隊司令南雲忠一:4艘重型航母,250架飛機,2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1艘驅逐艦;

4、主力艦隊,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3艘戰列艦(1艘為世界最大戰列艦大和號),1艘輕型航母,21艘驅逐艦。

充當對阿留申群島作戰的偏師命名為北方部隊,艦隊司令細萱戊子郎,麾下戰艦:

3艘運載2400登陸部隊的運輸船,2艘輕型航母,2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

日本應對中途島海戰的戰術是誘餌戰術

先對中途島北面的阿留申群島發動空襲,從而吸引美軍太平洋艦隊主力北上支援,如此美軍將進入日本北方部隊和第一航母艦隊之間,北方部隊和第一航母艦隊將對其兩面夾擊,以日本6艘航母對美軍2艘航母的絕對優勢,日本海軍將對美軍航母進行毀滅性打擊。

日本以自身的工業能力判斷,在珊瑚海海戰中受損的「約克城」航母不可能歸隊,因此判斷美國有2艘航母參戰。

正常情況下「約克城」的修復需要90天,可實際「約克城」的修復只花了48小時,這就是美國強大的戰時工業能力,如此,美國實際有3艘航母參戰。

六、中途島海戰:美軍使用伏擊戰術

美軍海軍實力為:

「企業」、「大黃蜂」、「約克城」3艘航母,233架飛機,8艘巡洋艦,20艘驅逐艦,19艘潛艇,除此之外,中途島上還有109架飛機。

美國海軍還有一項比日軍先進得多的武器,就是情報和密碼破譯。

由於密碼的破譯,使得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對日本的航母情況非常清楚。

另外,美軍還有比日本先進得多的水上偵察機,即PBY「卡塔琳娜」水上飛機,其偵查範圍可達700海裡。

美國應對中途島海戰的戰術是伏擊戰術

美軍艦隊預先埋伏在中途島以北日本偵察機視線外,以中途島放出的PBY「卡塔琳娜」水上飛機對日軍艦隊進行搜索,一旦發現日軍艦隊,美軍將秘密從中途島東北方向南下,對日本艦隊進行側襲。

至於日軍那支攻擊阿留申群島的誘餌北方部隊,美軍根本不搭理。

七、美日雙方中途島之戰經過

南雲第一航母艦隊的108架飛機首先向中途島發起第一波攻擊,但為了方便佔領中途島後自己使用飛機跑道,沒有將島上跑道炸毀。同時,為了對付隨時出現的美軍艦隊,有93架飛機裝備了炸彈和魚雷;

在進行第一波攻擊時,南雲艦隊被美軍發現,美軍116架飛機從175英裡外向南雲艦隊發起進攻;

美軍向南雲發起進攻,南雲卻沒有發現美軍,他以為美軍已經被進攻阿留申群島的北方部隊吸引,因此為了向中途島發動第二波攻擊,命令93架飛機將攻擊艦隊的炸彈和魚雷換成攻擊中途島的燃燒彈和碎裂彈。

日機正在換燃燒彈和碎裂彈的過程中,日軍偵察機報告發現10艘美軍艦艇,其中沒有航母,南雲不予理睬,不久,偵察機報告發現1艘航母。

這時,日機已經都換上了燃燒彈和碎裂彈,而且4艘航母都正在接收從中途島返航的戰鬥機和轟炸機。

南雲命令已經換上燃燒彈和碎裂彈的日機,重新拆下燃燒彈和碎裂彈,再裝魚雷。於是,甲板上都是炸彈、魚雷和燃油。

這時,美軍第一批41架低空飛行的魚雷轟炸機飛抵日軍航母上空。日軍先進的「零」式戰機被美機吸引在低空角逐,結果日機將35架美機擊落。

當日軍飛機都在低空角逐美軍魚雷轟炸機時,37架美軍俯衝轟炸機突然出現在19000英尺的高空,出現得如此突然,以至日軍飛機根本沒有爬高攻擊的時間。

沒有受到日機幹擾的37架美軍俯衝轟炸機,很輕鬆地完成了進攻。南雲旗艦「赤城」號受到兩次攻擊,發生爆炸後沉沒;「加賀」號和「蒼龍」號被擊沉。

「飛龍」號趕來支援,重傷美航母「約克城」號後,自身被「企業」號和「約克城」號的24架飛機擊沉。

美航母「約克城」號返航途中被日本潛艇擊沉。

如此,中途島海戰以日本損失4艘航母,1艘重巡洋艦和約330架飛機,美國損失1艘航母,1艘驅逐艦和約150架飛機而告終。

日本損失了很多經驗豐富的戰鬥機飛行員,而美軍損失的主要是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

中途島海戰之後,日軍還有4艘完好的輕型航母,6艘正在建造和維修的航母,可是美國卻有3艘重型航母,不少於13艘航母在建。

中途島之戰成為日本轉衰的轉折點,美國海軍得到全面振興。

八、中途島作戰在戰略和戰術上的經驗和教訓

兵力佔有絕對優勢的日軍在中途島海戰的失敗,幾乎都是主觀原因,而少有客觀因素。根本原因,在於日軍之前的勢如破竹而帶來的過度狂妄自信。落實到具體的戰略戰術上有如下原因:

1、戰略上,兩面作戰:

日軍既要切斷美軍和澳洲的交通線,又要進行中途島作戰,戰略上使得日軍進入兩面作戰。

2、戰略上,多路分兵,而沒有集中兵力:

日軍雖然兵力對美軍佔有優勢,可是具體到中途島海戰中,卻只有南雲忠義的第一航空艦隊投入戰鬥,相比美軍並不佔有絕對優勢。

山本五十六的主力艦隊和攻佔阿留申的北方部隊都沒有參戰。

3、戰略上,到底是攻佔中途島還是消滅美軍艦隊?目標不清晰

讓運輸船隨軍行動,體現了日軍對攻佔中途島還是消滅美軍艦隊的目標不明確。

以派出北方部隊為誘餌看,日軍的目的是消滅美軍艦隊。可是以運輸船隨行,日軍的目的似乎又是攻佔中途島。

運輸船行動緩慢,隨著主力艦隊行進就延緩了主力艦隊的速度,也延緩了日本艦隊到達中途島的時間,讓美軍從容設伏。

4、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位置讓他無法指揮

山本五十六在離戰場數百公裡外的主力艦隊「大和」上,由於所有參加這次作戰的日本軍艦都實行無線電靜默,導致山本根本無法和他的各個艦隊聯繫,他無法將東京發來的最新情況通報給南雲,也無法控制南雲的作戰。

如果山本待在岸上,或者待在交通和情報中心的東京,就可以達成完全不同的效果。

5、戰術上,搜索飛機飛行架次不夠

空襲中途島之前,南雲沒有派出足夠的搜索飛機對美軍進行搜索,實際上,美軍就是從日軍飛機的搜索空隙進入的。

6、戰術上,沒有讓戰鬥機進行高空掩護

日軍的戰鬥機都在低空對付美軍魚雷轟炸機,而沒有在高空擔任掩護的飛機,結果讓美軍的俯衝轟炸機有了可乘之機。

7、戰術上,4艘航母上的飛機同時出擊,產生防衛空白

4艘航母上的所有飛機同時出擊和收回,而在飛機收回時,整個艦隊完全沒有防禦,如果以2艘航母出擊,另2艘航母收回,就能在進攻和防禦上達到很好的平衡。

8、戰術上,信息落後

戰役中日本的情報始終無法達成接受者和發出者的雙向互動。日本的情報官給山本和南雲的報告不及時也不準確。

山本一直以為美國僅2艘航母參戰。

南雲手中的無線電發報機比山本的弱,因此只能接受山本的信息而無法將自己的信息上報山本,更還要保持無線電靜默,使得「大和」號上的山本無法和南雲溝通。

如此,南雲成了孤軍作戰。

九、總結:得寸進尺對上兵伐謀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一直遵循著先武力試探,然後得寸進尺的套路

日本以原本蜷縮列島的島國,先對琉球得寸進尺,後對臺灣得寸進尺,再對朝鮮武力試探後得寸進尺,再以「九一八」對中國東北的得寸進尺,而後對華北乃至對全中國的得寸進尺,隨著得寸進尺的成功和獲利,日本胃口越來越大,對自身的力量越來越不自知,乃至最後擴大到對東南亞的得寸進尺。

結果,日本不僅丟了北方四島,更成了世界上唯一遭受核攻擊的國家,終於嘗得惡果。

反觀美軍,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遭到沉重打擊下,主動對東京發起空襲,其實空襲並不能造成太大損失,卻沉重打擊了日本國人的心理,迫使日軍進行兩面作戰,並急於求成想消滅美軍主力。

美軍又利用先進的情報系統,使自己隱藏在暗處,對日軍知己知彼,隨時掌握日軍動態,將計就計設下埋伏。美軍雖總體弱勢,可是在具體戰役上的力量並不弱,再加以襲擊的突然性,最終獲勝。

美軍的一系列動作,堪稱「上兵伐謀,未戰而先勝。

相關焦點

  • 沒有自知之明的得寸進尺:看二戰日本對美國發起的中途島海戰
    美國應對中途島海戰的戰術是伏擊戰術:美軍艦隊預先埋伏在中途島以北日本偵察機視線外,以中途島放出的PBY「卡塔琳娜」水上飛機對日軍艦隊進行搜索,一旦發現日軍艦隊,美軍將秘密從中途島東北方向南下,對日本艦隊進行側襲。
  • 中途島海戰中,如果美國戰敗,二戰的結果會變成怎樣?
    中途島海戰中,如果美國戰敗,二戰的結果會變成怎樣?大家都知道,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此後美軍和日軍攻守相易,因為日本的太平洋艦隊主力損失殆盡,從此美軍正式開始了在戰略上面的進攻,而日軍也就此開始趨於防守,直到二戰盟軍的全面勝利。
  • 二戰期間,中途島海戰中的「飛龍騎臉」事件!
    在二戰中,通過中途島海戰,美國海軍獲得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在此次戰役中,美國海軍完美的解決了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這場戰役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而在中途島戰役中,日本海軍有一艘航空母艦也叫做「飛龍號」!在日本海軍的赤城、加賀和蒼龍號被美軍摧毀後,只剩下飛龍號可以作戰,指揮權也就移交到了飛龍號上,由山口多聞少將指揮!飛龍號雖然剩下的飛機沒有幾架,但是仍然重創了美軍的「約克城」號航空母艦!
  • 二戰風雲:日本寄予厚望的航母,為何在中途島海戰中成了打火機
    中途島海戰是二戰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在這場戰役中,美國僅僅以一艘航母的代價一舉擊沉日本四艘主力航空母艦。關於中途島海戰,日本軍部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命運的五分鐘」,也就是說在短短五分鐘內,日本的三艘航母就被美國的轟炸機給炸沉了!
  • 二戰期間,中途島海戰中的「飛龍騎臉」事件!
    在二戰中,通過中途島海戰,美國海軍獲得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在此次戰役中,美國海軍完美的解決了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這場戰役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而在中途島戰役中,日本海軍有一艘航空母艦也叫做「飛龍號」!在日本海軍的赤城、加賀和蒼龍號被美軍摧毀後,只剩下飛龍號可以作戰,指揮權也就移交到了飛龍號上,由山口多聞少將指揮!飛龍號雖然剩下的飛機沒有幾架,但是仍然重創了美軍的「約克城」號航空母艦!
  • 《中途島之戰》以中途島海戰為背景的戰爭大片
    在戰爭影片中,二戰永遠是戰爭電影最喜歡挖掘和拍攝的題材。 今天,就和大家談談又一二戰題材的電影《決戰中途島》。這部影片是以中途島海戰為背景的戰爭大片。中途島,這個只有不到5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險要,它處於北美與亞洲的太平洋航線中途,地理和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影片高度還原了當時戰爭的慘烈
  • 中途島海戰,如果美國打輸了,美日之間接下來會如何?
    前言: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爆發,這是美國日本在太平洋上重要戰役,雙方投入了數十萬兵力,戰鬥極為殘酷。最近看到一個神論,說如果中途島美軍敗了,日軍就能封鎖美國海域,轟炸美國本土的船塢,讓美國沒法發展海軍。
  • 《決戰中途島》改編二戰中途島海戰」事件 後天導演執導
    《決戰中途島》改編二戰中途島海戰」事件 後天導演執導  由羅蘭·艾默裡奇(《後天》《2012》)執導的戰爭電影《決戰中途島》近日曝光一組最新劇照。影片由盧克·伊萬斯、派屈克·威爾森、伍迪·哈裡森、曼迪·摩爾、艾德·斯克林等主演,改編自二戰「中途島海戰」事件。
  • 二戰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中途島海戰,即便是日本贏了也會戰敗
    近日,電影《決戰中途島》上映,引發了對這場戰爭的回憶。中途島被普遍認為是二戰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因為這次戰役重創了日本海軍的主要機動作戰力量,讓戰局開始向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準備起飛的SBD但是也應該看到,這場戰役的作用只有在美國勝利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如果日本勝利,那麼中途島戰役就只是個插曲,太平洋戰爭結束將延後一些年,由此發生的變化其實並不大。日本可能贏得中途島海戰嗎?其實還是有可能的。
  • 中途島海戰,如果美國打輸了,美日之間接下來會如何?
    前言: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爆發,這是美國日本在太平洋上重要戰役,雙方投入了數十萬兵力,戰鬥極為殘酷。最近看到一個神論,說如果中途島美軍敗了,日軍就能封鎖美國海域,轟炸美國本土的船塢,讓美國沒法發展海軍。
  • 海戰經典,美軍高調慶祝,有餘味!中途島海戰,決定命運之戰
    二戰時日本和美國在海上打了無數次小戰,但大的有決定性的海戰我認為只有四場:偷襲珍珠港、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馬裡亞納海戰。偷襲珍珠港,日本取得戰術上的大勝,珊瑚海海戰美軍損失慘重,中途島海戰美軍大勝,馬裡亞納海戰日本遭屠殺式慘敗。
  • 中途島海戰,日本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中途島海戰那麼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到底犯了什麼錯,讓其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完敗於美國呢?首先是情報上的失誤,日本海軍竟然讓美國間諜在戰前破譯了自己的海軍通訊密碼,這是致命之失啊,最終導致美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爆發前就了解了日本海軍所有作戰計劃和作戰部署,這種情況下,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就是戰神附身,也很難打贏美國啊。
  • 解密中途島海戰,實力明顯佔上風的日本海軍為何幾乎全軍覆沒?
    在二戰當中有幾次戰役是決定整個二戰走向的,這其中就有非常著名的美日中途島海戰。要知道在太平洋海戰一開始階段,日本的海軍實力是明顯要強於美軍的。可是到了1942年,在經歷了一次非常關鍵的海戰後,局面發生了極大扭轉。日軍實力佔優的情況下,在一場戰役當中幾乎全軍覆沒,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中途島海戰。
  • 日本為什麼要發動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海戰發生於1942年6月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實力處於劣勢的美國海軍在中途島附近伏擊了強大的日本機動艦隊,以沉沒一艘航空母艦約克城號為代價,一舉擊沉了日本主力航空母艦四艘、巡洋艦一艘,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從此美軍掌握了中太平洋地區的戰役主動權,扭轉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後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的局面,為下一步的反攻奠定了基礎。日軍在中途島海戰中遭受重大損失,也為最後的失敗埋下了導火索。那麼,日本為什麼要發起中途島海戰呢?
  • 中途島海戰,美日兩國的損失有多大?
    中途島位於太平洋航線的中途,是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的門戶,對於日美兩國來說,中途島是必爭的軍事要地。若日本佔領中途島,則美國的珍珠港基地岌岌可危,難以久守,甚至美國西海岸都要受到日本海軍的威脅;反之美國守住中途島,日本就無法威脅珍珠港的核心,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國太平洋艦隊日日壯大。
  • 二戰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中途島海戰,即便是日本贏了也會戰敗
    近日,電影《決戰中途島》上映,引發了對這場戰爭的回憶。中途島被普遍認為是二戰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因為這次戰役重創了日本海軍的主要機動作戰力量,讓戰局開始向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準備起飛的SBD但是也應該看到,這場戰役的作用只有在美國勝利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如果日本勝利,那麼中途島戰役就只是個插曲,太平洋戰爭結束將延後一些年,由此發生的變化其實並不大。日本可能贏得中途島海戰嗎?其實還是有可能的。
  • 《決戰中途島》影評:二戰經典戰役精彩還原!
    以故事脈絡來說,《決戰中途島》並非只聚焦在中途島海戰本身,電影的格局其實放得不低,可見到美日兩國的戰略對抗。電影剛開始,就對美日兩國在戰前因石油問題可能引發的矛盾,埋下基礎的伏筆;本片雖然以美國的立場為本位,但日本視角的比重不算低,也難得的具體呈現日軍當時內部的矛盾——「陸海兩軍極為緊張的關係」。
  • 工業實力決定戰爭實力:日本如果贏下中途島海戰,結局會有變化嗎
    南雲忠一在中途島海戰中的大腦短路,造成了日本海軍在幾分鐘內的手足無措和毫無建樹,也正是這幾分鐘的空檔期讓日本艦隊遭受了滅頂之災,這一場被雙方都寄予厚望的大戰,以美國勝利,而日本失敗收場。其實並不存在什麼「消失的五分鐘」或者是「上帝一定是個美國人」這樣情緒化的話語,事實就是南雲忠一背棄了戰前的方針,舉棋不定,最後導致了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的失敗,簡單,而又真實。
  • 中途島海戰,日本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中途島海戰那麼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到底犯了什麼錯,讓其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完敗於美國呢?首先是情報上的失誤,日本海軍竟然讓美國間諜在戰前破譯了自己的海軍通訊密碼,這是致命之失啊,最終導致美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爆發前就了解了日本海軍所有作戰計劃和作戰部署,這種情況下,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就是戰神附身,也很難打贏美國啊。
  • 規模並不大的中途島海戰,為何成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1942年6月4日凌晨,日本108架戰鬥機從4艘航空母艦上起飛,向中途島發起第一波攻擊。中途島海戰由此爆發。中途島海戰持續了4天,到6月7日下午,海戰宣告結束。中途島海戰的規模不算大。按照規模和激烈程度來說,中途島海戰不但比不上著名的雷伊泰灣大海戰,甚至還不及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和馬裡亞納海戰。那麼,中途島海戰為什麼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呢?太平洋戰爭爆發於1941年12月7日,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為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