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廈門衛視駐臺記者 侯又華
一首《鹿港小鎮》
讓我們認識了鹿港曾經的樸實無華
而眼前這棟樓
也讓我們看見了它的富裕奢華
它曾經是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
辜家的宅邸
如今它成了民俗文物館
傳承著歷史
也講述著這裡的滄海桑田
仿巴洛克式的三層洋樓房、精美的梁柱浮雕、八卦形的屋頂、寬敞素雅的庭院,這座辜家老宅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當地人稱它為"大和大厝"。
辜氏家族為保存鹿港傳統文化,於1973年捐出祖居土地、建築物和部分家具,館內陳列收藏了社會各界捐贈的六千多件文物,包括清代時期的服裝配飾、戲曲樂器及民俗文化藏品等,可見清末民初臺灣庶民至上流社會的生活縮影。
江慧卿
鹿港民俗文物館工作人員
我們鹿港民俗文物館是清末民初的展品
裡面都是早期先民的智慧巧思
展現出鹿港人當時的民俗風情
臺灣素有"一府、二鹿、三艋甲"之說,其中的"鹿",便是鹿港,早期福建先民渡海赴臺在鹿港定居,一些閩南文化也隨之在鹿港紮根傳承。
與這棟西洋式建築相連接的是一棟紅磚紅瓦的閩南建築,約有兩百年歷史,是辜家赴臺後居住過的地方。樓內的閩南磚、唐山石等建材大多是早期從大陸運過去,如今滄海桑田,兩棟風格迥異的建築相得益彰,演變成了民俗文物館,吸引遊客觀賞拍照,也繼續講述著它的前世今生。
臺灣遊客
因為它主棟的風格是西式的
沒想到接過側邊藥房的時候
卻是閩南式的
然後 它建築又是接近三層的設計
中間留了一個很大的庭院
好像是個會議室
主樓就在二樓
看出去視野很好
香港遊客
整個之前的房間也保存下來了
整個風格是中式
和外國風格融合起來的感覺
除了鹿港民俗文物,臺灣的客家民俗也伴隨著早期客家先民赴臺而逐漸被保留下來。有數據顯示,臺灣的客家人數量已經超過400萬之多,臺灣高雄還專門設立了一座客家文物館。
廈門衛視駐臺記者 侯又華
臺灣南部的客家人大多集中在高雄的美濃
六龜 甲仙以及屏東
早期客家的先民渡海來到臺灣
因此在這些地方
也自然留下了許多客家的建築以及文物
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一個文物館
裡面的文物實際上就是客家人自發捐贈的
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建築,這是臺灣第一座針對客家族群修建的文物館。走進其中,映入眼帘的便是蓑衣、風車等等客家先民墾拓開發的生產工具,足見客家人的勤勞簡樸。
莊月蓮
高雄客家文物館志工副隊長
臺灣這邊的客家人大部分是從大陸
經過多次變遷來到臺灣
客家人大部分是依山而住
有一句話就是逢山必住客 逢客必住山
意思就是說
客家人擅長開墾
這些農作
這些農具
來的就是農民
在農業社會是勤勞勇敢的
客家人對於各大小事都講究禮儀,尤其是婚姻大事更是慎重,傳統的南部客家人婚嫁必須經過議婚、過定、送日子、接親四個過程,文物館內展示了籮槅、禮等展品,介紹了客家人的婚嫁習俗。此外,這裡還會不定期舉辦客家文化活動,讓民眾近距離感受客家的傳統風俗。
臺灣遊客
對於客家文物其實大家也很好奇
因為我們都是閩南人
客家人給我們的觀念
比較團結
今天看他們這個房子的擺設
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
缺乏歷史痕跡的城市是單調的,而像這樣,一件件民俗文物不曾"失憶",繼續傳承著歷史脈絡,記錄著滄海桑田,也豐富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共同新聞》欄目
撰稿:侯又華 楊啟翔
編輯:陳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