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業報和輪迴」是由何而來的?

2020-12-16 子時一刻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

上面這句話來自《金剛經》的經文,它體現了佛教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即「業報」「和「輪迴」。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包括你我的眾生都是由於一種因和果的動態過程,我們每做到一件事情、說的一句話、甚至是一個念頭都會造成某種「業」,而這種業在將來一定會造成某種「果」,每一個因果的循環就是一個輪迴,這種輪迴說大一點就可以擴展到人的生死。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佛教中提到的「業報和輪迴」,這些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佛教創造的嗎?

其實不是,在佛教產生之前就存在這些思想,但是佛陀證悟了,他把他悟到的東西告訴我們,就是我們現在看的佛經。

那麼這些概念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來快速的了解一下佛教產生前的一些歷史。

佛陀大約出生在公元前500年左右,那個時候印度的各個小國逐漸被大國合併,形成了少數幾個真正意義上的王權國家。

歷史上只要有出現真正的王權大國,一般就會出現相互制衡的情況,進而戰爭就會減少,經濟就會發展。通常這個時候也是宗教發展和社會思想變革和轉型的時機,印度也一樣。

當時印度還是以婆羅門教為主,但是它的勢利範圍在印度北部,對印度中部的影響不大,也因此一些新的思想得以在這些地方傳播和發展。比如當時的喬薩羅國和摩揭陀國,前者的首都是「舍衛城」後者的首都是「王舍城」。聽到這兩個城市的名字,學佛的人應該很熟悉,都是佛陀講經弘法的地方。

當時印度的婆羅門教信奉吠陀、潛修梵我,並期望可以通過修行得到不死的真理。通常一個教徒在少年時會入教成為弟子,並開始學習宗教知識,等到成年後再回到家裡,娶妻生子盡家庭的義務(沒錯,只有男的可以信教),然後等年紀大一些就把家庭的義務和責任教給兒子,自己則退隱山林繼續修行,直到有一天從山林裡出來,開始雲遊四方直到終老而死。

寫到這裡,我不禁為這些虔誠的教徒感到讚嘆,他們可以將一生獻給自己的信仰。

好了,簡單說完婆羅門教後,我們再來說說中印度另一個重要的宗教---沙門教。這個宗教與佛教也有一定的關係。

沙門教的教徒比婆羅門教更「激進」一點,他們從開始修行起就直接捨棄家庭,通過四處遊歷的方式修行,並且嚴守禁慾的生活,通過在樹林裡進行瑜伽來和苦修的方法來進行修行,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能體會到人生的真理,並且獲得不死。

其實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的宗教都是在解決或者回答兩個問題:欲望和死亡。

下面要說到的是沙門教中比較重要的六位宗教家,他們的宗教哲學對佛教的影響非常深遠。

第一位是「富蘭那迦葉」,這一派的核心思想被總結為「道德否定論」,啥意思呢?舉個例子,他們認為殺人或者偷盜並不是惡的,善行也並不會帶來道德上的好的結果。第二位是「末伽梨瞿舍梨」,他倡導的是一種「偶然論」或者說「宿命論」,並且認為人既不會升天也不會墮落。在後來的佛教經典中,把這一派的理論稱為「邪命外道」。第三位是「阿耆多翅舍欽羅」,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地、水、火、風」這四種物質組成的,被後來的人總結為「唯物論者」。第四位是「婆浮陀伽旃那」,他在「地、水、火、風」之外又加上了「苦、樂、生命」這三種元素,並認為世間所有都是這七種元素組成的,由此而提出就算是殺人,也只不過是刀子從這七種元素之間穿過而已的理論。第五位是「散若夷羅梨沸」,他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都要抱懷疑的態度。第六位是「尼乾子」,自稱為「為了遠離身心束縛的目的而進行苦修的人」,這一派是印度的「耆那教」的前身,他們認為應該克服肉體和欲望的本能,並希望通過苦修來減弱身體的力量來達到修行的目的。其中比較有名的是「空衣派」,他們嚴格禁止殺生,認為應該捨棄一切,甚至連衣服也應該捨棄,進行裸體修行。沙門教最重視的問題或者說要主張的觀點是「善惡的行為(業)是否會帶來結果(果報)」,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又往往離不開輪迴的觀點,說到輪迴就必須有一個輪迴的主體,也就是我們在佛教中佛陀讓我們破除「無我」而找到的「本我」。

說到這裡,算是把佛教產生前的主要宗教和思想家快速的瀏覽的一遍。不難看出,佛教中的很多概念和思想都與它之前的婆羅門教和沙門教有一定的淵源,尤其是沙門教。比如其中的「業」、「因果」、「輪迴」、「本我」、「地、水、火、風」等都出自沙門教,甚至後來散若夷羅梨沸的弟子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就成為了佛陀的上首弟子。

相關焦點

  • 佛教輪迴理論中的主體觀念
    佛教的產生代表了印度社會的非婆羅門種姓階層(主要是剎帝利和吠舍種姓階層的人)的利益,他們反對「婆羅門至上」的觀念,宣揚「四姓平等」的思想,認為人的地位不應由出身來決定,而應由其行為的好壞來確定。因而,佛教在理論上主張無我論,認為事物是由多種因素和合或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而不是來自於或決定於一個最高的因。佛教主張緣起說或無主體說。
  • 對佛教中「輪迴觀」的一點理解
    佛陀在金剛經中也說到自己前世為忍辱仙人,並且給大家講了他割肉餵鷹、捨身餵虎的故事。而且,在大多數虔誠的佛教徒中,尤其相信」生死輪迴、報應不爽「這句話,並認為自己應該行善積德,這樣來生才有福報。這也是很多人對佛教的朦朧的認識,認為佛教就是這樣一個教人向善的宗教。
  • 什麼是佛教中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有哪六道?
    佛教對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其中宋明理學更是在禪宗思想的直接啟發下而興起,所以就有學術者們認為理學實際上是變相的佛教禪學。當然中國佛教的教義對人民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是極為深廣的。而在佛教的文化中,佛家的思想中,所說的「輪迴」是佛家修學者時常而論的話題。
  • 【格魯聖教】佛教中所說的 輪迴是什麼意思?因果輪迴呢?
    種善因得福果,種惡因得苦果;怎樣的善得怎樣的福報,怎樣的惡得怎樣的苦報。你昨天早上起床之後洗臉、刷牙、吃早餐,今天還是要重複這些,明天還要繼續重複,這就叫輪迴,像輪子一樣周而復始的運動。  什麼叫前世、今生、來世?過去的那一秒鐘,就是前世;現在這一秒鐘就是今生;還沒到來的那一秒鐘就是來世。「輪迴到底存不存在?我會不會有下輩子?」
  • 佛教故事:業力與輪迴
    故經中常說:『若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這是佛教中一個很著名的偈語,它的意思是:我們所做的行為(業因),形成了業力,它需要眾緣來引發,才會形成果報。如果業因沒有形成果報,它的勢力可延續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緣會遇成熟時,我們必定要承受那個果報。
  • 為什麼從佛教因果輪迴的角度看,輕生是一種最愚蠢的行為
    佛教不贊同輕生,認為輕生是無明懦弱者的愚蠢行為。這個觀點是建立在佛教因果輪迴法則之上的。因果,指的是三世因果,即,前世、今世和後世。按照佛教三世因果法則,沒有覺悟的眾生要根據自己前世種下的善惡兩種業因,在六道裡面生生世世地輪迴以遭受相應的果報。六道指的則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和天道。按照業因的輕重,在六道裡,地獄道的眾生業報最重,往上走業報則一層比一層輕。
  • 《圖解佛教生死書》:破解生命輪迴的真相
    佛教對此的回答是否定的。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便已將生命過程的本質參透,它告訴世人,任何眾生的生命都是由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個階段首尾相連構成的無限輪迴。對於死亡及死後的考察是佛教生死觀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佛教認為死亡並不意味著一切的結束,而應該被視為一個脫離生死輪迴的契機;一個人只有真正地了解死亡,才能夠把握死亡所提供的契機。《圖解佛教生死書—破解生命輪迴的真相》的主旨便是以佛教的視角提示生命輪迴的奧秘。圖解方式的運用更令眼花繚亂的生命過程闡釋變得像讀流程圖一樣簡單明了。
  • 淺述佛教的輪迴、因果與「我」
    自佛教在兩千年前傳入中國,經過不斷地努力發展與創新,早已植根與中國本土,並形成了特有的漢傳佛教特色,尤以禪宗最為代表。而中國傳統文化也在這一過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佛教思想,使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在這一兼容並蓄的發展中,中國才有了儒釋道並存的態勢,佛教輪迴觀與因果報應觀才深入民間文化。影視劇中「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等臺詞是不是很耳熟?
  • 佛教:輪迴是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輪迴的,儘管輪迴這個概念並不是佛教的發明,也就是說,輪迴這一說法,在佛教誕生以前就已經存在,而佛教所講的輪迴不過是在古印度傳統的輪迴基礎上進行發揮而已。佛陀很乾脆地回答:要在一切處、一切事,一切物中見緣起。他的意思是說,其實並沒有什麼在輪迴。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佛教常以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來讚嘆它們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本篇文章,小編就其中最經典的四句話分享給大家,若能參透,福報無量。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佛教與輪迴
    (他說)哎呀,師父,不要講得那麼難聽嘛,講好聽一點的,我要去「香雲蓋」(眾又笑),哈,「香雲蓋」,用香的雲來蓋住,「香雲蓋」翻譯成中文叫做吉祥。所以說這個習氣呀,不斷!抽菸、賭博、喝酒、玩女人、打牌、貪嗔痴,這個不斷,六道輪迴跳不出去的。 第三,我們為什麼會輪迴?就是因為我們受著業力的支配。業跟業力,這不一樣的,業是在「因」地上講的,力,是在「果」上講的。
  • 佛教講堂:佛教與輪迴
    今天是我們演講的第三天,那麼,我們估計人數是超過兩萬人,有的人統計是兩萬四千人,那麼這樣子很短的時間,多少帶給新加坡一點佛教的理念,也了解佛教不是迷信,不是消極,進一步的知道了人生、透視人生,好好的去修行,達到解脫。前面兩天,我們是講《佛教與人生》,今天我們要講的題目是《佛教與輪迴》。
  • 你相信輪迴嗎?解析輪迴與道教、佛教的聯繫
    輪迴的由來輪迴又稱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的生生死死,在死亡後,領會又輪迴重新投胎成為另一個人,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輪迴這一概念存在於佛教、道教、印度教、婆羅門教中,是其他宗教沒有的。輪迴在佛教中的聯繫輪迴是釋迦牟尼佛根據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輪迴思想加以發展而形成佛教的輪迴思想,認為人死後,會進入來生,即輪迴。依平生所做善惡,會有六個可能的去處,造惡業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行善積德去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 因果·輪迴·佛教 輪迴故事
    否定來世的結果是,人們只注意短期目標,對自己行為的後果不加考慮,整個世界由於缺乏慈悲心將變成一個殘暴的世界。(一)眾生生而有死,死而轉生,輾轉生死,遷流不息,如車輪旋轉,無有已時,故曰輪迴,或曰輪轉,或曰流轉。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我們前幾期從殺生的報業一直講到了佛陀開導阿闍世王,最終引出:被害者與施害者其實都是業報中的一環,一個人犯下了罪業虔誠懺悔是可以減輕業報的;更甚至如果能夠達到「空見」的境界,那麼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
  • 詩詞中的佛學詞彙引證(紅塵、宿命、釋悟、輪迴、苦海、六道)
    輪迴藏苦海,六道覓禪音。淨土齋煙處,南門近我心。本詩中佛學詞彙引證紅塵——佛教、道教等稱人世為「紅塵」。(傳印法師)宿命——佛教認為世人過去之世皆有生命,輾轉輪迴,故稱宿命。《四十二章經》十三:「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指佛家宿命之說,猶言生來註定的命運。猶言生來註定的命運。
  • 佛教中的輪迴究竟是什麼?
    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生死死,在死亡後,靈魂又輪迴重新投胎成為另一個人,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印度教、佛教、婆羅門教其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尋求「解脫」,即永遠在「六道」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地循環。輪迴這一概念存在於佛教、道教、印度教、婆羅門教中。其他宗教(日本的神道教,歐美的基督教等)是沒有的。
  • 來看看你是怎麼輪迴的 只有佛教把講它清楚了!
    雖然佛教大小乘對緣起內涵的闡釋略有差異,但無不指向否定獨立、孤一的事物。 從最徹底的大乘中觀學派觀點來說,不但生命、草木、星球等無常的事物是緣起,即使涅槃、佛陀等恆常不變的事物,也是相對的存在。這相對緣起的哲學觀點極為深奧,也是解脫輪迴必不可少的證悟要素。
  • 輪迴這件事,是否存在,看看佛教是怎麼說的
    今天跟大家分享點事,也寫出自己的一點疑惑和不解。自古聽老人們說,這個世間是有輪迴的,不過我們誰都不曾真的知曉,也沒人見過,於是這事也無法去證明,畢竟我們新生兒不會說話,他(她)也不可能開口告訴我們,他(她)是從輪迴中哪一道來的。
  • 佛教輪迴,你相信有來世嗎?
    輪迴的思想最初起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而後由釋迦牟尼佛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佛教的輪迴思想。佛教中的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佛教中認為:輪迴的產生是因為是對事物本來面目的無知,無知產生「行」,各種不同的「行」產生不同的業力,業力的存在導致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