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
上面這句話來自《金剛經》的經文,它體現了佛教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即「業報」「和「輪迴」。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包括你我的眾生都是由於一種因和果的動態過程,我們每做到一件事情、說的一句話、甚至是一個念頭都會造成某種「業」,而這種業在將來一定會造成某種「果」,每一個因果的循環就是一個輪迴,這種輪迴說大一點就可以擴展到人的生死。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佛教中提到的「業報和輪迴」,這些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佛教創造的嗎?
其實不是,在佛教產生之前就存在這些思想,但是佛陀證悟了,他把他悟到的東西告訴我們,就是我們現在看的佛經。
那麼這些概念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來快速的了解一下佛教產生前的一些歷史。
佛陀大約出生在公元前500年左右,那個時候印度的各個小國逐漸被大國合併,形成了少數幾個真正意義上的王權國家。
歷史上只要有出現真正的王權大國,一般就會出現相互制衡的情況,進而戰爭就會減少,經濟就會發展。通常這個時候也是宗教發展和社會思想變革和轉型的時機,印度也一樣。
當時印度還是以婆羅門教為主,但是它的勢利範圍在印度北部,對印度中部的影響不大,也因此一些新的思想得以在這些地方傳播和發展。比如當時的喬薩羅國和摩揭陀國,前者的首都是「舍衛城」後者的首都是「王舍城」。聽到這兩個城市的名字,學佛的人應該很熟悉,都是佛陀講經弘法的地方。
當時印度的婆羅門教信奉吠陀、潛修梵我,並期望可以通過修行得到不死的真理。通常一個教徒在少年時會入教成為弟子,並開始學習宗教知識,等到成年後再回到家裡,娶妻生子盡家庭的義務(沒錯,只有男的可以信教),然後等年紀大一些就把家庭的義務和責任教給兒子,自己則退隱山林繼續修行,直到有一天從山林裡出來,開始雲遊四方直到終老而死。
寫到這裡,我不禁為這些虔誠的教徒感到讚嘆,他們可以將一生獻給自己的信仰。
好了,簡單說完婆羅門教後,我們再來說說中印度另一個重要的宗教---沙門教。這個宗教與佛教也有一定的關係。
沙門教的教徒比婆羅門教更「激進」一點,他們從開始修行起就直接捨棄家庭,通過四處遊歷的方式修行,並且嚴守禁慾的生活,通過在樹林裡進行瑜伽來和苦修的方法來進行修行,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能體會到人生的真理,並且獲得不死。
其實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的宗教都是在解決或者回答兩個問題:欲望和死亡。
下面要說到的是沙門教中比較重要的六位宗教家,他們的宗教哲學對佛教的影響非常深遠。
第一位是「富蘭那迦葉」,這一派的核心思想被總結為「道德否定論」,啥意思呢?舉個例子,他們認為殺人或者偷盜並不是惡的,善行也並不會帶來道德上的好的結果。第二位是「末伽梨瞿舍梨」,他倡導的是一種「偶然論」或者說「宿命論」,並且認為人既不會升天也不會墮落。在後來的佛教經典中,把這一派的理論稱為「邪命外道」。第三位是「阿耆多翅舍欽羅」,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地、水、火、風」這四種物質組成的,被後來的人總結為「唯物論者」。第四位是「婆浮陀伽旃那」,他在「地、水、火、風」之外又加上了「苦、樂、生命」這三種元素,並認為世間所有都是這七種元素組成的,由此而提出就算是殺人,也只不過是刀子從這七種元素之間穿過而已的理論。第五位是「散若夷羅梨沸」,他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都要抱懷疑的態度。第六位是「尼乾子」,自稱為「為了遠離身心束縛的目的而進行苦修的人」,這一派是印度的「耆那教」的前身,他們認為應該克服肉體和欲望的本能,並希望通過苦修來減弱身體的力量來達到修行的目的。其中比較有名的是「空衣派」,他們嚴格禁止殺生,認為應該捨棄一切,甚至連衣服也應該捨棄,進行裸體修行。沙門教最重視的問題或者說要主張的觀點是「善惡的行為(業)是否會帶來結果(果報)」,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又往往離不開輪迴的觀點,說到輪迴就必須有一個輪迴的主體,也就是我們在佛教中佛陀讓我們破除「無我」而找到的「本我」。
說到這裡,算是把佛教產生前的主要宗教和思想家快速的瀏覽的一遍。不難看出,佛教中的很多概念和思想都與它之前的婆羅門教和沙門教有一定的淵源,尤其是沙門教。比如其中的「業」、「因果」、「輪迴」、「本我」、「地、水、火、風」等都出自沙門教,甚至後來散若夷羅梨沸的弟子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就成為了佛陀的上首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