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汛期的蓮花島村。陳杰 汪衡/攝
紅網時刻記者 劉志雄 通訊員 黃擁軍 益陽報導
今年11月末,洞庭湖區的最後3個洲島村村民開始搬離,沅江市管竹山村、澎湖村和蓮花島村的1248戶3344人,自此逐漸離開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南洞庭。
為什麼要搬離洲島?搬遷的漁民有哪些保障?漁民搬走後洲島會變成什麼樣?帶著這些疑問,紅網時刻記者採訪了沅江市瓊湖街道工委書記梁成偉,上述3個洲島村均屬瓊湖街道管轄。
為什麼要搬離洲島?
「我們去年7月就開始想這個問題,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後,洲島上的百姓怎麼生活,他們沒有生產資料了,島上也沒有學校、醫院,每年汛期還會被淹。」梁成偉說。
三個村地處偏遠,均在南洞庭腹地,散布在6個洲島上,如蓮花島村的明山島、朗山島,上島需要坐一個小時的船。
「幾乎就是孤島,已經很不適宜居住了。」梁成偉說,「另外也希望能讓漁民告別捕撈生活,搬出來,真正實現禁捕退捕。」
今年瓊湖街道銷毀的非法捕魚器具超過了700噸,其中電捕魚器具200餘噸,地籠網500餘噸,過去遍布在南洞庭洲島附近的「迷魂陣」已變回了一湖清波。
給予搬遷漁民系統性全方位保障
梁成偉說,今年2月至3月在洲島上進行了民調,當時的調查結果是99%的人願意搬遷。搬離洲島工作向湖南省委省政府報批後,於今年11月進入實質性搬遷階段。
對禁捕退捕漁民的合法漁具漁船,政府都會給予回收補貼,搬遷漁民的房子、宅基地實行徵收補償;每人每月200元的臨時性補貼,將連續發兩年;「被識別為漁民身份的,還有社保直接劃到個人帳戶。」梁成偉說,「我們光漁民識別就進行了6輪,不同情況的漁民分類別進行補償。」
1248戶漁民,目前僅剩30餘戶尚未籤訂搬遷協議,當地預計要在過年前搬完。為漁民們準備的安置小區已經完成清障,正進行土地報批,施工在即。
梁成偉介紹,安置區將按正常小區配置開發,在滿足漁民使用外還有餘地進行商業開發,除了建設幼兒園、菜市場等基礎配套設施,還會建個漁民博物館,選址就在沅江市一中正對面,計劃在2021年12月交付使用,漁民只需付成本價,每平方米2000餘元。
像一些孤老,我們在想辦法讓他們住進敬老院,還有些家庭確實有困難的,也要幫他們想辦法,禁得住,退得出,穩得住,能小康,漁民變市民。
「我們還通過和教育局對接,保障漁民的小孩就學,另外目前登記的已有700多人實現就業,實際就業人數更多。就業、住房、就學、就醫、社保等,給他們的保障是一個系統的、全方位的。」梁成偉說,「大多數漁民很感謝我們,政府的補貼力度很大。」
今年秋天沅江南洞庭湖吸引了大量候鳥棲息。
讓洲島回歸生態洞庭
村民搬離後,6個洲島上房屋拆毀後的建築垃圾都會清走,並對全島生態覆綠,需要進行溼地修復的,還要另外採取措施修復。
「十年禁漁在歷史上是第一次施行,可以想像以後會有非常好的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漁業資源再度恢復。今年已經能看到江豚出現,還有天鵝等鳥類也都來了。」梁成偉說,「今後是否進行旅遊開發,還有待商榷。」
6個洲島有著獨特的洞庭溼地風光,其中明山島、朗山島已是有名的觀鳥勝地,隨著近年環境變好,大量的鳥類、魚類回到了生態洞庭。
很多漁民也在期待,以後能以不同的身份重新用上捕魚的本事,能更科學合理的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