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人墨客們,似乎和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凡文人都是飲酒的,而飲酒也必然會作詩。他們得意時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失意時也一定要「詩酒放懷窮亦樂」;高興起來就「白日放歌須縱酒」,愁起來也要「對酒當歌」再問一句「人生幾何?」;親友歡聚時要「會須一飲三百杯」,摯友相別時更要「勸君更盡一杯酒」。
那麼,說到這,就要提一下我們今天要分享的這首詩: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
原詩如下:
《山中與幽人對酌》李白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譯文:我們兩人在盛開的山花叢中對飲,一杯又一杯,真是樂開懷。我喝醉想要睡覺您可自行離開,如果餘興未盡,明天早晨抱著琴再來。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詩的一開頭就點明了詩人李白與朋友喝酒的地點——山中。對李白來說,山中是「別有天地非人間」的所在。盛開的「山花」更加增添了兩人喝酒的氣氛。
此情此境,稱心如意,就「一杯一杯復一杯」開懷暢飲。一杯一杯復一杯,接連重複三次「一杯」,不但寫飲酒之多,而且寫快樂的程度。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由於貪杯,詩人喝的酩酊大醉,玉山將崩,於是打發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話很直率,卻活畫出飲者酒酣耳熱的情態,也表現出對酌的雙方是「忘形到爾汝」的知交。儘管頹然醉倒,詩人還餘興未盡,還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來」呢。
「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晉代偉大詩人陶淵明。《宋書》記載:陶淵明不懂音樂,但是家裡收藏了一把沒有琴弦的古琴,每當喝酒的時候就撫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幾乎用陶潛的原話,表現出一種天真超脫的風度。
這首詩表現出了一種超凡脫俗的狂士與「幽人」間的感情,詩中那種隨心所欲、恣情縱飲的神情,揮之即去、招則須來的聲口,不拘禮節、自由隨便的態度,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個高度個性化的藝術形象。
李白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卻表現出來一種灑脫率性。明明是如此簡單的文字,卻讓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想來也只有李白有這種能力了。只用幾句簡單的文字,就把飲酒的快樂寫到極致,還能讓讀者感同身受,實在妙極!
而他引用的陶淵明的那句,更是精彩!只改動了一個字,卻讓整句詩顯得更加有人情味。「我醉欲眠卿可去」變成了「我醉欲眠卿且去」,我們細細品味,不難發現,「可」改為「且」後,多了一絲人情味和煙火氣,不至於那麼冷、那麼冰!我想,這就是李白語言的魅力之處了!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李白身上的這種隨心所欲、灑脫自在的性情,我想,也正是現代社會我們所缺少的。酒局上,你是否能說出:我醉了,你先走吧!這樣的話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