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欲眠卿可去」: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率真,都在酒裡了

2020-12-20 老愚公的文學世界

陶淵明被稱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凡詩人們在政治上鬱郁不得志總會引起後世之人的惋惜與傷懷,但是陶淵明仕途受挫辭官歸鄉仿佛沒有那麼多的傷感之聲。他給人的感覺就是歸隱是他最好的選擇,留在官場好像才是一種痛苦。陶淵明就該是一個詩人,一個隱者,一個淡泊之人。

陶淵明的詩文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飲酒》、《桃花源記》、《歸園田居》和《五柳先生傳》等都是傳世之經典。陶淵明跟李白一樣,能寫詩也愛喝酒,他喝酒可能沒有李白豪情萬丈但是他比李白要更加的率性灑脫,不信請看下邊這段文字。

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宋書·陶潛傳》

你看看,不懂音律還要撫琴,撫得還是一張無弦琴,像我這凡夫俗子大老粗看來,能裝,這是真的能裝。來訪之人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只要有酒就拿出來招待。高能場面還在後邊,他喝高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睡會兒,你就自己回去吧。」這一份率真看起來只關乎一件小事,但是想要真的做到那是不簡單的,甚至連李白都對陶淵明這種灑脫敬慕不已,寫下「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之句。

知己好友人人都嚮往,但是又有幾個人能真的結交到推心置腹坦誠相待的真知己,交情略厚也就湊合著權且舉杯暢飲吧。現實中你可有陶淵明這種好友?或者是你能這樣去對待的朋友?想來是不多的。大多數都得是考慮到對方的看法,熟識的稍微放得開一些但是也不敢輕率到這樣的地步,交情淺的則小心翼翼哪敢跟陶淵明似的那樣隨意。感慨陶淵明率真的同時,我覺得也應該誇讚一下跟他相交的朋友們。他的朋友們並不會因此而心懷芥蒂,這就是真正的交心的知己。

酒文化是我國一道風景,古人的喝酒方式似乎是一種十分有情調的活動。而今天很多所謂的酒局都跟一群二百五鑽在一處似的,流氓氣十足,毫無趣味。小酌淺嘗或者是酩酊大醉這本身都是無可厚非的狀態,但是迫於各種無奈的原因硬著頭皮強飲,那就更加偏離飲酒本來的意味了。陶淵明飲酒率性而為,他的朋友們也坦蕩真誠不拘小節,這樣的狀態是十分難得的。

陶淵明成為一種符號式的存在,一種率真淡泊行止自由的符號,他的人生成為了後世無數人的理想狀態,成為了一種精神的棲居之地,他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本次文章就寫至此處。

相關焦點

  • 「我醉欲眠卿可去」率真坦蕩陶淵明
    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採了一把菊花,然後坐在東籬旁邊,聞著菊花的香氣,聊驅酒癮。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陶淵明不問西東,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陶淵明指揮酒匠釀酒,正好釀好,不想郡守前來視察。
  • 率真如李白,自己喝醉了就下逐客令:我醉欲眠卿且去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幽靜的山中,有不知名的野花次第盛開,別有一番天地。與山中友人對坐而飲,一杯接著一杯,盡興之時已然忘記了時間。酒過三巡,夜色已濃,微醺間睡意朦朧。他借著酒勁向朋友下逐客令的同時發出了第二輪邀約:我已經醉了,要去睡覺了,你先回去吧,如果還沒有盡興的話,明天請抱著琴來吧。對於李白來說,飲酒最講究的就是個意境。獨自一人月下獨酌時,他可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興盡悲來時,他會疾呼: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躊躇滿志時,且看他: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 我醉欲眠卿且去,你知出處?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這首詩整體來說沒有什麼驚豔之筆,大概是李白與好友知己喝多後隨口而作,抒發他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酣暢心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酣暢淋漓醉一場,不止今日還邀以後,對飲的是真知己無疑。
  •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李白這首詩,太美了
    中國的文人墨客們,似乎和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凡文人都是飲酒的,而飲酒也必然會作詩。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譯文:我們兩人在盛開的山花叢中對飲,一杯又一杯,真是樂開懷。我喝醉想要睡覺您可自行離開,如果餘興未盡,明天早晨抱著琴再來。「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 我醉欲眠請且去:老子酒多要覺覺了,朋友,你自己滾唄
    酒至子夜,我們又叫囂著唱歌,在碩大的壩子上,為曠野的夜,歌唱我們從未失去的青春。再再之後,我唱得喝得迷迷顛顛,說,我醉欲眠卿且去。說完又白話:意思就是,老子喝酒喝多了,要睡覺覺了,你們,自己滾唄。那夜真是酣暢。好吧,這周講「我醉欲眠卿且去」。
  • 李白這首詩超凡脫俗,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酒作詩媒,信手拈來全都令人心醉;酒成知己,千金散盡只要人生得意。 山中與幽人對酌 唐代:李白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山風微拂,清泉潺潺,詩人的酒興正濃;山花爛漫,百鳥助唱,詩仙的酒杯高舉。李白能喝而且貪杯,但也絕對不是千杯不倒,詩人高興地杯莫停,終於酩酊大醉,於是打發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話很直率,卻是一幅飲者酒酣耳熱的畫面,也表現出對酌的雙方是莫逆之交。詩人儘管頹然醉倒,卻酒醉心明,依然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來」。
  • 中華好詩詞|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中華好詩詞|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2020-11-07 13: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每日一詩|最率性的詩:「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有時常想,什麼樣的詩最好,一定千人千面,一千人有一千首自認為的好詩都說不定而我心中的好詩也有很多標準,其中有一個就是應景。中午休息,一個朋友說要去爬山,問我去不去,正要上課呢,哪有時間去,於是兩人閒貧了幾句。最後人家爬山,我準備來爬格子。準備的功夫腦子裡就冒出了這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突然覺得李白的這首詩真直白,又真貼合你心意。
  • 《慶餘年》範閒醉酒背詩,以「我醉欲眠卿且去」結尾,有何深意?
    就在範閒醉倒之際,他最後吟出了「我醉欲眠卿且去」,可大家是否思考過為何是這句呢?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這首詩很神,前兩句或者說前三句都是平淡無奇之語,而第四句一出就驚豔四座,一掃前文之平淡,化腐朽為神奇。而這最後一句「明朝有意抱琴來」恰恰是範閒沒有說出口的。下面我們就結合詩歌一起來分析一下,範閒將此句作為結尾究竟有何深意。 第一層:詩意符合當時的情景。
  • 陶淵明家族三代為官 梁朝太子曾為他編集作序
    陶淵明的出身,並非某些資料所言「庶族寒門」。其家族三代為官: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做過地方太守(可能是祖蔭)。如此,陶淵明屬貨真價實的貴族血統了。  陶淵明九歲喪父,家道中落是事實,但幼年在外祖父家長大的經歷,又讓他學養修為都高於常人。因為他的外祖父孟嘉是當時名士,陶淵明從小耳濡目染,既學外祖父染酒,又得外祖父詩書之教。
  • 看看大詩人李白、陶淵明愛酒好酒的最終結局
    顧炎武和黃宗羲都曾出現在金庸的小說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更是顧炎武先生的代表作。除此之外顧炎武還有一個主張,就是禁酒。他認為酒是人間最險惡的事物,酒的禍患甚至比火更大。不知道這位顧炎武先生除了儒家以外,是否還有宗教信仰。在佛家裡,佛陀在很多佛經中講到了酒的禍患。
  • 陶淵明的菊與酒
    他的詩歌平淡自然、真實質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風、鳥、松、菊、酒、南山等意象都有著不朽的特殊意義,而其中以菊花和酒最為出名,詩人通過對菊花與酒的意象的反覆構建,來表達自己高潔的人格理想和自然的思想追求。陶淵明與菊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是東晉的大詩人,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愛菊成癖的文學家。
  • 酒仙榜|酒聖 · 陶淵明
    可是他的妻子堅決不同意,她說:「都種高粱,你自己有酒喝了,家裡其他人難道要喝西北風不成!」陶淵明想想也對呀,酒要喝,飯也要吃的,於是最終決定五十畝種高粱,五十畝種稻。可惜的是,陶淵明在縣長的位子上只幹了兩個多月,就「意氣用事」地掛冠封印而去,這五十畝的高粱怕是沒見著,更別說釀成美酒慰勞自己的口腹了。
  • 我醉欲眠卿且去。詩詞三首,配古風美圖,傾訴你的閒愁……
    原創詩詞,僅供觀賞,精美配圖,如果喜歡,可自取。01我醉欲眠卿且去,長風乘雨似為仙。相邀不為非凡客,無燈無火夢為歌。話西風,僅貪杯酒,枕鄉醉夢去。日出東方一片紅。還曾記,昨夜燈寂,奈輕聽雪雨。執筆輕敲,蹙眉挑燈花,誰點紅燈,引月相思都付。迎雲別月,又聞鳥語,別離高樹。親友嘗念,都話曾經歲月古。喜歡歷史,愛好詩詞。每天為您帶來不一樣的歷史,不定期,同您分享原創詩詞!喜歡就加個關注吧!
  • 陶淵明的特殊愛好,這就是飲酒!名人隱士哪能無酒!
    陶淵明還有一個特殊愛好,這就是飲酒。他有酒就飲,飲則必醉,醉後賦詩。這也是他真率自然的性格體現。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陶淵明「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這話當然不完全正確,但陶淵明第一個把酒融進詩裡,並作為一種人生境界來自我欣賞,卻是真的。
  • 田園詩人陶淵明,為何會創作出大量「飲酒詩」?從4個角度來分析
    田園詩人陶淵明,為何會創作出大量「飲酒詩」?從4個角度來分析 生活於東晉末期的陶淵明,是一位性格灑脫的大詩人、辭賦家。他之所以能成為聞名於古今的歷史名人。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他創造了「田園詩派」,以及開闢了古代文人,以「隱逸」為宗旨的生活方式。
  • 我國古代第一位田園詩人:走進五柳先生陶淵明的瀟灑人生
    導語:五柳先生陶淵明在中國古代的文壇詩人中可謂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在我國古代大多數詩人才子都以追逐官場名利,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為人生目標,所以常常我們可以在很多詩中看到詩人們為自己官場的不順利而寫下埋怨和鬱結的詩篇。但是東晉時期陶淵明的出現,開闢了我國古代田園詩這一大詩歌領域。
  • 中國田園詩第一人,東晉詩人陶淵明,你知道他哪一句最廣為流傳?
    ,依然會有人追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羨慕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名利、寧靜超脫的心境。田園生活是我們心中的桃源,可望不可及,只因我們於紅塵滾滾中還有很多追求,太難取捨。又如何能似陶淵明他這般淡然?一切由來,皆有出處,得先了解陶淵明的生平。陶淵明,東晉詩人。
  • 上比屈原,下比杜甫的隱逸詩人陶淵明,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第一人
    陶淵明其人其事度娘中關於陶淵明的簡介看上去並沒有多少出彩之處: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