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地區有一個著名的種群,叫做「哥薩克」。哥薩克不是某一個民族,而是一個保持傳統的人群共同體,是一個生活在東歐草原的遊牧社群。
13世紀,蒙古帝國統治著亞歐大陸上的一大片地區。有一些斯拉夫人為了擺脫蒙古帝國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的統治,被迫流落到俄羅斯南部地區。他們在那裡定居,漸漸建立了自己的社群,但總體來說人數不多。
到了15世紀,沙皇政府和地主貴族階層,對農奴和貧苦人民的壓榨越發殘酷。人民們不堪忍受殘暴的統治,又一次向東歐草原遷移。
遷移的人群去到廣闊的草原上,那裡有無數的草原生物,水產資源也頗為豐富。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再也不用擔心沙皇的壓榨了。他們安心地與當地居民生活在了一起,漸漸成為一股強大的草原力量。
哥薩克人根據居住地域的不同而命名,比如居住在頓河中遊及其支流沿岸地區稱「上遊哥薩克」,居住在頓河下遊的稱「下遊哥薩克」。而居住在第聶伯河下遊的叫「扎波羅熱哥薩克」,這群人吸收了波蘭、立陶宛等地的遊牧民,慢慢在這一片區域形成了半獨立的韃靼族。到16世紀,哥薩克人形成了6大群族。
作為草原上的群族,哥薩克人向來以勇猛善戰著稱。哥薩克這一名稱來源於突厥語,意思是「自由自在的人」或是「勇敢的人」。
早期的哥薩克人主要以捕魚和狩獵為生。到16世紀,哥薩克人中慢慢出現了一些軍事組織。他們通過選舉產生了由百夫長、統領、大尉等領導的軍事機構。
儘管有了自己的軍事力量,但哥薩克人在生活上卻仍經常難以自足。
為了生活,哥薩克軍隊開始替其他國家效力。比如一部分哥薩克武裝會替沙皇政府鎮守邊疆,還有一些人會為波蘭國王賣命。他們往往會被免除勞役和賦稅,並且獲得一定的俸祿和土地。
但能為其他國家效力的哥薩克人也只是少數,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得較為貧窮。於是一些哥薩克武裝,開始去自己地盤以外的地方進行搶劫活動,他們尤其喜歡到河灘地段去搶劫船隊,或者去黑海沿岸襲擊土耳其人。
哥薩克人天生有著強烈的反抗性,為了自由,甚至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在俄國歷史上發生的三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即1606-1607的鮑洛特尼科夫起義、1667-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起義和1773-1775年的普加喬夫起義),全都是由哥薩克人發起並擔當主力的。
周邊國家知道哥薩克人英勇善戰,便謀生萌生出了利用他們的打算。比如波蘭就曾在17世紀登記註冊了一些哥薩克人,將他們稱之為「哥薩克騎兵」。後來俄國人也開始效仿波蘭,冊封哥薩克人。他們賜予哥薩克上層一些爵位,並對他們許以好處,比如承認他們的自治權力和藩屬地位,讓他們自己消化內部問題等。
冷兵器時代,哥薩克騎兵的機動性強、殺傷力極大。不少東歐國家都願意同哥薩克人建立僱傭關係,這在當時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潮。哥薩克人強悍的武力也威震整個東歐。但由於一些歷史原因,哥薩克人主要的服務對象,仍然是俄國。
從18世紀開始,哥薩克人為沙俄的向外擴張立下了赫赫戰功。而隨著冷兵器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哥薩克人的威力也開始直線下降。
第一次大戰期間,俄國曾組建了十一支總數30萬人的哥薩克軍團,但發揮的力量卻著實有限。
十月革命之後,少數的哥薩克人參加了布爾什維克政府的紅軍,大多數人參加了反政府的白軍。後來紅軍勝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哥薩克人開始慢慢受到壓制。蘇聯一方面延續了哥薩克自治的政策,另一方面又開始推行「非哥薩克化」。
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蘇聯開始一步步加大清理哥薩克人的力度。到後來,一旦遇到反抗,就直接從「肉體上進行消滅」。這便引發了哥薩克人的暴動,甚至蘇聯紅軍在一段時間內,還一度被哥薩克人壓制。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正規軍進入戰場,哥薩克人最終走投無路。他們一部分人逃進捷克等國家,另一部分潛入了蘇聯民眾中。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死在蘇聯人的槍下。
二戰中,又有一些哥薩克人重新踏上了對抗法西斯陣營的戰場,他們在史達林格勒戰場上建立了重大戰功。二戰之後,哥薩克卻又一次沒落了。
隨著時代發展,哥薩克人又慢慢生活在了陽光之下。根據俄羅斯的調查,目前仍有700萬人自認是哥薩克人。
(參考資料:《哥薩克》《俄羅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