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東城一帶,有一座全國最大的九龍壁,是原來代王府的照壁。九龍壁的對面,也就是原大有倉一帶,曾經是當年有名的代王府,也即就藩於此的代王朱桂所建立的府邸。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為了加強朱家的統治,一方面大肆殺戮功臣,改組中央機構;另一方面,先後大封他的二十幾個皇子為藩王,給他們以厚祿,讓朱家的統治之權觸及全國的各個角落。對年齡稍長一些的皇子則授以兵權,讓他們分別駐守於內地重鎮或者是邊塞要衝。這些日子戰時率領大軍出發徵討,平時則負責戍邊。這些藩王也作為皇帝的代表和耳目,從方方面面監督地方官員的一舉一動,左右和影響地方政權。這樣,朱元璋通過自己的兒子們分駐各地,掌握軍事大權,既可以作為朝廷的支柱、天子的屏障,又可以遙控地方,鎮壓異己力量,鞏固朱明王朝的一統江山。
洪武二十四年(1391),豫王朱桂被改封為代王。第二年(1392)十月二十五日,十八歲的朱桂就藩大同,正式就任駐大同的代王。朱桂從小脾氣頑劣,性情暴躁,就藩大同以後,不僅無所作為,反而驕橫跋扈,為害百姓,作為皇子和一代王爺,在大同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名聲。
按照明朝規定,分駐各地的藩王支出由朝廷按例供給,並由朝廷配備護衛軍,少則三千,多則一萬八千人。朱桂在大同就任藩王后,因朝廷供給糧餉路途遙遠,運送艱難,朱元璋下旨令朱桂在大同屯田生產以緩解明朝建立之初的經濟困難,減輕地方財政的負擔。朱元璋還於第二年頒詔,令朱桂率領朝廷給他配備的護衛兵出塞,接受他的哥哥晉王的節制、調遣,參與對元朝蒙古族殘部的作戰,維護山西北部邊疆一帶的安定。
建文帝即位後,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採納大臣的建議,對一些掌握重兵的叔父藩王進行削藩,朱桂也曾被削去藩王封號。等到朱棣從他的侄子手中奪得皇位,登上皇帝寶座之後不久,便恢復了朱桂的藩王封號和爵位,不過卻賜信警告他:聽說兄弟你任意放縱,巧取豪奪,有人多次告發你了,國人已經很苦了,你要收斂啊,否則我會像當時建文帝一樣對你做出削藩處理。朱棣警告之後,朱桂並沒有收斂多少,仍然擅自役使軍隊和老百姓,從民間搜刮財物。
朱桂的王妃自恃姐姐是當朝皇后,自己又是開國大將徐達的女兒,在代王府中驕橫妒忌,有一次無故將朱桂的兩位侍女傭漆塗成癩痢頭取樂。永樂皇帝得知後,看在老丈人徐達的面子上才沒有降罪於她。朱桂並不怎麼喜歡這位徐王妃,永樂皇帝便敕令他好生看待。上了些歲數以後,朱桂仍然不守本分,常常帶著幾個不學無術的兒子,身著便裝,遊蕩於街市之中,衣袖中暗藏錘斧,隨意襲擊路人,成了大同的一害。朱桂有幾個兒子也縱容下屬,濫殺無辜。後來,朱桂父子們的惡行引起了公憤,屢屢有人上告至朝廷,永樂皇帝才不得不下旨,羅列了他的三十二條罪狀,召他入朝,接受處罰。但朱桂並沒有把這位皇兄和連襟的聖旨放在眼裡,抗旨不去。永樂帝再次下詔,他才遲遲動身。永樂皇帝大為惱怒,責令他中途返回,革除了他的三營護衛軍和官屬,直到永樂十六年(1418)才又恢復。朱桂死於明正統十一年(1446),終年七十一歲,死後葬在大同東北十裡的採涼山。
第一代代王朱桂死後,代王的封號由他的後世子孫們承嗣,先後有十四位。直到明朝末年(1644)李自成攻佔大同時,最後一位代王朱傳齌、世子朱貽埄父子被農民起義軍滿門抄斬。
文章來源:黃河新聞網
點擊原文查看全集《大同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