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天下後,大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除了長子太子朱標和第二十六子朱楠未過滿月早夭以外,其餘二十四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其中有九位是「邊塞王」。所謂邊塞王是指,明初為了防禦蒙古襲擾,在現在的萬裡長城沿線設立了九個軍事重鎮。這九位「邊塞王」分別是,北平燕王朱棣、大寧寧王朱權、廣寧遼王朱植、宣化谷王朱穗、太原晉王朱棡、寧夏慶王朱栴、西安秦王朱樉、甘州肅王朱楧、大同代王朱桂。由於是親王,身份特殊,實際是地方的「小皇帝」。
代王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兒子,五歲時候被封為豫王,十八歲又改封為代王后,於次年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藩大同。代王府位於大同城中心東北,王城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四周有高大的城牆,四面各有一門,門為金釘朱戶之制。整個代王府長700多米,寬255米,面積17.87萬平方米,殿宇廊廡錯落有致,水榭亭堂曲折幽深,是一組宏大雄偉的王城府邸。
據專家考證代王府比其他親王府要大得多,究其原因是因為代王身份較為特殊,一是他和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永樂皇帝不僅是親兄弟,而且還是連襟,娶的都是中山王徐達的女兒,而大同城正是由徐達包磚改建的。另外,代王的護衛也比其他親王要多,三個衛隊即大同中、左、右衛共有二萬多人,遠比其他親王3000-16000人要多。大同代王府還有一個餘其他親王府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府裡有座大成殿。這在王府規制中根本見不到,可謂絕無僅有。
那麼代王府中為什麼要獨出心出心裁,建一座「大成之殿」呢?
原來大同為北魏帝都平城,遼金的五京之一的西京,元代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的駐地即省會,故而北魏的中書學、遼代的國子監、金代女真太學、元代的儒學、以及明洪武八年(1375)在此創建府縣儒學。
代王府正是佔據剛維修十多年的大同府、縣儒學和孔廟地址而興建的。代王府所在地,正是北魏在平城建都後,承接兩漢崇儒尊孔的傳統,於平城建立太學,太武帝始光三年(426)「別立太學於城東」。太和十三年(489)七月廿六日,孝文帝「詔立孔子廟於京師(即此大成殿)。這是中國歷史上在京城建立的第一座孔廟。
這座孔廟的建址就在大同東北隅的太學裡,正是現在正在修復的明代王府內。文廟在北魏時為「國廟」性質,因其由皇帝下令詔建,由國家派人管理,由皇帝親來祭祀。大同文廟一直又是廟學,其文廟與學校建在一起。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426)別立太學於城東」,所建太學,也正是孝文帝所建文廟之地。遼在此建立西京國子監,金在此建立太學,元在此建立了縣學,明洪武八年(1378)在此建立了府學,曾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頗具規模。
歷代學府都共奉北魏孝文帝所建的孔廟,歷代進行過多次修葺。千百年來,大同廟學曾培育了多少文臣武將、舉人進士、國家棟梁之才,它是大同文化教育的發祥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府學為代藩府邸。才將府、縣學遷至城東南的雲中驛即今址。代王府興建時,代王朱桂,將歷經將近一千五百多年、北魏孝文帝所建的原孔廟「大成之殿」及配殿心存敬意把它完整保存下來,並修飾一新,以作為王府祭孔和子弟學校,這在全國眾多王府構建中絕無僅有。
但遺憾的是,後來大成殿與整座代王府毀於兵火之中,誠為可惜!有學者說毀於李自成之手,但筆者並不贊同。筆者曾有文專門對此做過考證,認為代王府是毀於清初「姜瓖叛清」之後,多爾袞、阿濟格屠大同城的那次歷史事件中。
感謝大同知名文史學者 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