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雲南保山:38萬餘人擺脫貧困走向幸福

2020-12-09 雲南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保山市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和「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掉隊」的擔當,全局聚焦脫貧攻堅、重點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目標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方法聚焦「戶戶清」,全員發動、迎難而上、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

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計實現9.13萬戶38.19萬貧困人口脫貧,413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隆陽、施甸、龍陵、昌寧4個貧困縣(區)全部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3.02%下降到0.49%。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剩餘貧困人口2758戶10112人,穩定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標準。

保山是一個集邊疆、欠發達、山多壩少、民族雜居於一體的地區,也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有全國連片特困地區滇西邊境山區縣4個,其中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3個。近年來,保山市立足於特殊的市情和貧困情況,積極傳承楊善洲精神,以楊善洲精神引領黨員幹部戰「貧」鬥「困」,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脫貧攻堅之路。

「幫錢幫物,不如幫建一個好支部。」保山市堅持資源向脫貧攻堅一線傾斜,力量向脫貧攻堅一線凝聚。2020年,全市共派出413支駐村扶貧工作隊,集中選派1465名工作隊員,實現貧困村派人全覆蓋。保山市採取「組織選派、招考錄用、擇優回引、異地交流、培養選拔、評選激勵」等「六個一批」的方式,不斷提高村(社區)幹部隊伍建設的整體水平。全市共選派100名機關事業單位優秀年輕黨員幹部到村(社區)擔任黨組織書記。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近年來,保山市按照「規模農業引領,龍頭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示範,規模養殖(企業)場助推」的思路,以建設「十個萬畝」規模農業示範區和發展「四小工程」為抓手,變「輸血」為「造血」,全力推進產業扶貧全覆蓋,促進農民穩增收。目前,共建成「十個萬畝」規模農業示範區,推動扶貧產業規模化,龍陵恆冠泰達禇橙、騰衝高黎貢山茶葉等萬畝規模農業帶貧效果凸顯,「十個萬畝」規模農業吸納3334名貧困人口就業,助力2478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增收。探索創新的小養殖、小庭院、小作坊、小買賣「四小工程」,覆蓋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9.09萬戶37.34萬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山市通過實施生態建設工程、生態補償工程,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創新生態扶貧路徑,使貧困人口從生態保護與生態價值雙贏中得到更多實惠。目前,全市劃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468.48萬畝,年均獲得補償5480萬元,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21195戶,年均獲得補償451.92萬元,戶均年增收213元。聘用生態護林員從2017年的954名增加到2020年的462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獲得管護工資9721萬元。

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百花嶺村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堅守生態底線,發展觀鳥經濟,努力探索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脫貧攻堅模式,走出了一條「不砍樹也致富」「獵鳥人變護鳥人」的精準扶貧之路。目前,百花嶺村共有鳥類觀測點23個、鳥導80餘名,「明星鳥塘」年收入10萬元左右,其餘鳥塘年收入3萬元左右。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群眾屬「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群體,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2017年以來,保山市將原戶籍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長期居住在高黎貢山山脈的895戶4911名少數民族貧困群眾,納入隆陽區易地扶貧搬遷範圍,規劃建設8個安置點,探索實施「菜單式」易地扶貧搬遷模式,徹底解決涉及兩個州市、延續了30餘年的歷史問題,走出了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跨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路徑。

為穩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保山市共規劃建設集中安置點223個,集中安置6.62萬人,安置率92%;分散安置5955人,安置率8%。

開展脫貧攻堅以來,保山市千方百計拓寬搬遷戶就業門路,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聯動」機制,全面摸清轄區內133萬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情況,通過強化扶貧車間就近就業、入企務工、引導發展產業等措施,幫助搬遷貧困戶有事做、有錢賺、有盼頭。2015年以來,全市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77.16萬人次,省外轉移就業37.88萬人。新增轉移就業57.81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2.5萬人。與此同時,全市共培訓農村勞動力90.42萬人次,其中培訓農村貧困勞動力40.24萬人次,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全覆蓋。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保山市深入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教育活動,全面增強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為推進教育扶貧工作,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保山市先後完成23個貧困鄉中心學校、初級中學和207個貧困村小學校舍標準化建設工程。全面建立了控輟保學機制和貧困學生「一生一檔」保障措施,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無因貧輟學情況。

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全市各地積極探索新路。施甸縣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按照「群眾的問題交給群眾自己解決」思路,探索出一條「評星定級」破解之道,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等靠要」思想。龍陵縣採用「以獎代補」方式,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鋪築通鄉、通村、通組、通戶的路網,串起了貧困山鄉一條條美麗的小康路,2018年以來,全縣串戶路面硬化202.76萬平方米、入戶路庭院主房硬化151.14萬平方米,惠及2.97萬餘戶12.68萬人。

雲南網記者 李建國 楊豔鵬

相關新聞:決戰脫貧攻堅的「保山實踐」

相關焦點

  • 守望丨幸福海北: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周《守望》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節目,就要帶大家走進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和門源縣,跟著那裡的百姓一起去探索他們的綠色發展之道。門源縣瑞輝高原現代農業種植養殖基地佔地面積高達1300多畝地,是在門源打造的一個高海拔地區優質香菇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在門源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企業還與周圍村鎮籤訂了「企業+農戶」的新興發展模式,解決了貧困農戶的就業問題。像這樣的生態種植企業,不僅能為農戶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創收,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脫貧成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1-16 17:3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酒泉玉門市:走向幸福生活
    原標題:走向幸福生活道路寬廣,屋舍儼然——玉門鎮紅田園村。(資料圖)昔日鹽鹼地,今日聚寶盆。機械採摘致富忙。我們在房間裡見到了大學畢業正在複習考研的高俊祥,他說:「2005年,我們家和其他村民從臨夏州東鄉縣偏遠山區整體搬遷到這裡,如今已整整15年了。如果沒有移民搬遷,我們不可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玉門市先後接收安置「兩西」和疏勒河移民7933戶、近3.6萬人,移民人口佔到全市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王雅莉的幸福生活
    位於太原市晉源區蒙山腳下的寺底村,是一個近年來依託當地旅遊資源發展起來的村莊,現在,村裡很多人都做著和旅遊相關的營生,有在景區打工當保安、幹環衛、開電瓶車接送遊客的,也有開飯店、做小買賣的,王雅莉就是其中的一個,從2008年蒙山景區開園時來到這裡工作,一幹就是十幾年,用她的話說,這樣的日子她覺得很幸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社區群眾的幸福新...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河社區群眾的幸福新生活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曹立萍一棟棟兩層「小洋樓」整齊排列,一條條巷道乾淨寬敞,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曬著太陽閒聊8月19日,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社區,感受美麗新農村建設帶給當地村民滿滿的幸福。「現在生活很滿足了!」小河社區村民楊琳琳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彩丹霞映新村
    七彩丹霞的美景陶醉著遊客的身心,也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月19日,記者隨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張掖市,傾聽丹霞旁的一個貧困山村的脫貧故事。起初,在丹霞邊土生土長的青年喬帥眼裡,丹霞「就是不長草的山,顏色比較獨特。根本沒想到會靠山吃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崆峒:繼續在致富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崆峒: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 2020-12-19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東鄉:「微心願」圓夢超市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東鄉:「微心願」圓夢超市 2020-10-03 2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仙居縣全媒體新聞中心: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下園社區合力繪就幸福...
    仙居縣全媒體新聞中心: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下園社區合力繪就幸福新生活 2020-09-23 2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廣東新聞聯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西藏林芝:幸福生活在路上
    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0年12月02日 02:34 視頻簡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西藏林芝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2019年底,金米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23%。如今,柞水縣已擁有木耳村52個,建成木耳大棚1500個。在木耳產業發展中,柞水縣實行「園區+公司+基地+農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通過培訓、就業、種植、分紅等多種方式帶動全縣60%的貧困戶參與到木耳產業化項目中。今年2月,柞水縣順利脫貧摘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崇明島上的太陽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8日走進《崇明島上的太陽村》。2020-08-08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已經退休的瀛東村老支書陸文忠,會經常來到村史館,向遊客講述艱難的創業史。陸文忠:原來是崇明68個窮村之一,農民要發展,關鍵要土地。那時候的主要思想就是帶領老百姓來圍墾,向大海要土地。
  • 走出深山走向幸福小康生活 雲南祥雲易地搬遷見證山村「華麗轉身」
    出祥雲縣城,沿320國道一路南行約20公裡,便到了茶馬古道上著名的驛站——雲南驛。車駛入馬鹿線繼續南下,突擊隊員被公路兩旁一幢幢氣派別致的小洋樓所吸引。多年來,雲南驛的村民們陸續走出大山,拔掉窮根,搬進新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如今,老黃和老伴也在這裡拆掉老屋蓋起新房,準備開啟一家人全新的幸福生活。從時間上來說,雲南驛不僅最早將「雲南」作為地名,而且使用時間最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浮洲蝶變 小康夢圓
    作為浮洲村的對口幫扶單位,近年來,深圳局堅持把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利用行業專業優勢,立足抓好「鄉村規劃、教育扶貧、產業幫扶」等重點工作,下足「繡花」功夫,激發內生動力,以決戰決勝的姿態確保浮洲村的貧困群眾全面脫貧、邁入小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永勝縣政協領導參加魔芋測產驗收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永勝縣政協領導參加魔芋測產驗收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云南政協報投稿郵箱基層政協稿件請投郵箱:ynzxbgdzx@163.com公、檢、法、行政司法相關稿件請投郵箱:ynzxbfzyn@163.com文史、文學、鑑賞等副刊類稿件請投郵箱:ynzxbrwyn@163.com新媒體部投稿郵箱:ynzxbxmtb@163.com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烏鎮民宿老闆的幸福生活
    桐鄉烏鎮居民高英英曾是一位導遊,如今,隨著烏鎮變身蜚聲中外的網際網路小鎮,她成了一位擁有3家民宿的老闆,過上了夢想中的幸福生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播出:《烏鎮民宿老闆的幸福生活》。疫情稍微好一點的情況下,我們開始推下午茶,開始有布置嘛,慢慢就看到求婚的比較多,我們就開始推婚禮的外景拍攝。」(2010年,高英英在烏鎮的第一家民宿)高英英笑著說,在烏鎮這樣的網際網路小鎮,創新是必須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甘肅省脫貧攻堅縣(區)宣傳周」黨建引領增...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甘肅省脫貧攻堅縣(區)宣傳周】黨建引領增活力 小康路上邁大步——清水縣抓黨建促脫貧紀實黨建引領活力足,小康路上邁大步。還是那些山山水水、還是那些村村落落,如今的清水人,產業有了、收入多了、幸福指數高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讓愛灑滿草原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鄉親們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鬥南花都:幸福像鮮花綻放
    央廣網北京9月6日消息(記者王澤華 李健飛 李騰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6日推出《鬥南花都:幸福像鮮花綻放》。這裡是全國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場,雲南鬥南花卉市場——「花花世界」。進貨、詢價、批發、零售,深夜11點,市場裡依然人聲鼎沸,一片喧鬧。
  • 浙江衛視播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譜寫「兩山」新篇章》,永康...
    ,我市作為經濟強市,更是承載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使命,為記錄好呈現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永康人公眾號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