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山東省德州市下轄縣級市,地處山東省西北部,是省會濟南的衛星城,屬環渤海經濟圈。
這裡的禹王亭博物館位於禹城市區西北部3公裡處,由禹王大殿、東西配殿、鐘鼓樓、具丘遺址、禹王亭和禹王湖等組成,是一座集考古、研討、觀光、旅遊、娛樂為一體的古文化公園。這裡不僅歷史悠久,環境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本明和尚:
本明和尚,禹城李屯鄉丁家寺僧人,原籍高唐楊莊人,原名楊照順,俗名楊緒露,字心誠,武藝高超,綽號「銅頭和尚」,義和團首領。
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899年),率義和團團眾攻打苗林天主教堂,將教堂燒毀,同年11月9日,與義和團首領朱紅燈至茌平張官屯教堂,逮捕了主教王觀傑,並予以嚴懲。11月23 日夜,本明和尚被清政府逮捕,12月24日,在濟南被山東巡撫毓賢殺害。
馬毅之:
馬毅之,字風元,原名馬雲祥,別名馬風元,禹城縣(現為禹城市)梁家鎮馬家橋人。中共禹城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梁家鎮馬家橋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0月,在連五高小學組建了中共禹城縣第一屆委員會,任書記等職。歷任豫西三十五團政委、臨江中心縣委書記、中央二機部黨委副書記等職。
李聖武:
李聖武,因排行第三,俗稱「李三」,假冒清末民初北京義盜李鴻(老燕子李三)之名,自稱「燕子李三」。禹城縣小李莊(今屬禹城市)人。16歲跟劉鴻吉學拳術、刀箭、爬杆、登房、星夜行搶等。18歲與師兄段玉林、魏光明合夥搶劫金店、銀樓、洋行。21歲起,流竄天津、北平、濟南、兗州、徐州等地,橫行搶掠。曾搶劫濟南大公委託商行、洪順洋服店、美最時鐘表行、 華成綢緞莊等處大量資財。1943年,在濟南天橋附近被警方抓獲,關押6個月後出獄,仍從事搶劫。1948年在濟南再次被捕,被國民黨濟南地方法院判處25年徒刑。 同年9月,濟南戰役開始,監獄無人看守,李聖武與其他囚犯一起混逃出獄。濟南解放後,李聖武惡習不改,1948年12月分別在夜間潛入濟南慶豐、老鳳祥金店和芙蓉巷一富商住宅搶劫,並槍殺事主2人。
1949年6月在徐州被捕獲,旋即押回濟南。經審訊,李聖武對其在解放後的搶劫殺人罪行供認不諱。同年10月27日被濟南市人民法院判處死刑,執行槍決。
鄭家義:
鄭家義,禹城縣鄭莊村(今屬禹城市)人。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入伍, 在冀魯豫軍區某團當偵察員。 多次深入敵巢偵察敵情,屢立戰功。1947年任第二野戰軍五十五團偵察連長, 同年榮立特等功。同年9月在河南宣化店戰鬥中犧牲。
尉景平:
尉景平,禹城縣(現為市)善集鄉尉莊。從小受到外祖父龐文翰愛國愛民的良好教育,發奮讀書,志在為國為民。1929年,考入泰安三中,在學校積極參加共產黨組織的讀書會,受到革命思想啟蒙。1930年,投身愛國運動,是學生中的積極分子。
於曼青:
於曼青,原名於春溪,禹城市李屯鄉李屯村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7月任中共禹城縣委書記。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獨立旅禹城工作團團長。1939年4月任範築先抗日遊擊縱隊四營教導員。同年7月,在潘店伏擊戰中不幸被日軍炮彈擊中,壯烈犧牲。
李子珍:
李子珍,又名李自真,山東禹城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烈士。學生時代接受進步思想,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1923年深入到濟南人力車工人中開展工作,建立濟南人力車工會。1924年11月23日,在進步青年中發起組織了「山東社會科學研究會」。1925年被派往魯豐紗廠開展工人運動,6月25日,同魯伯峻等建立魯豐紗廠工會,開辦工人夜校,領導工人為改善勞動和生活條件舉行了多次怠工、罷工鬥爭。後到新城兵工廠開展工作。後遭軍閥張宗昌通緝,被黨組織派到淄川炭礦領導工人運動。1926年4月代表淄川炭礦俱樂部赴廣州參加全國第三次勞動大會。1926年10月任中共山東區執行委員會交通幹事。1927年5月20日區委機關遭到破壞,李子珍被捕,22日被軍閥張宗昌殺害於濟南千佛山下。
孫兆彭:
孫兆彭,字韻黎,禹城縣黎濟寨(今屬禹城市)人。1932年,從蘇聯回國,分配到新疆伊犁市(現伊寧市)做地下黨的工作。1935年12月15日,在新疆被盛世才殺害,時年28歲。
楊鳴岐:
楊鳴岐,禹城市安仁鄉大楊莊人,中共黨員。1937年參加革命。
曾任齊河縣教育科科長、中山中學校長,清平縣政府二科科長、縣長。1938年犧牲於清平。
李宗魯:
李宗魯,原名李洪儒,別名徐相善、李洪業、徐軒、張旭東,禹城縣(現為禹城市)禹城鎮寺後李莊人,是禹城市黨組織創始人之一。出生於富裕農民家庭,自幼天資聰慧。1917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1922年畢業後,回禹城城內高小任教。期間,深入理髮工人中,秘密組織「理髮工會」,尋求救國之路。
1929年3月,他被捕入獄。在獄中,由前省委書記鄧恩銘領導,組織越獄鬥爭,於同年7月21日越獄脫險。他化名徐相善、李洪業,潛身佳木斯市,尋找黨組織。1932年,與滿洲省委取得聯繫,留省委秘書處工作。「七·七」事變後,滿洲省委遭破壞,又化名徐軒、張旭東,遷居天津。1938年,遷往瀋陽,以養雞為掩護,進行黨的活動。1940年,因多年顛沛流離,積勞成疾,病故於瀋陽。
王克寇:
王克寇,原名王汝廉,後名王祿清,王汝清。山東禹城縣董屯村(今屬禹城市)人。193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讀書期間便投身於轟轟烈烈的民族救亡革命運動中,1937年「七七」事變後,改名克寇,示抗日決心。
1944年5月26日,在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王克寇率基幹二團攻打魯西重鎮東阿縣牛角店日偽據點劉恕安部時,因難攻易守寡不敵眾,激戰中壯烈犧牲,年僅29歲。戰後葬於牛角店附近的大吳莊。8月,齊禹縣軍民在總寺廟為王克寇舉行追悼會,一分區司令員劉致遠致悼詞,參加追悼會的軍民達萬餘人。
韓金甲:
韓金甲,禹城韓寨回族人,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己未科武進士第一名。
鹹豐九年十月己亥,鹹豐皇帝御紫光閣閱試中式武舉騎射。庚子,皇帝御箭亭閱試中式武舉技勇。御乾清宮引見中式武舉,親定甲乙。辛丑,皇帝御太和殿傳臚。賜一甲韓金甲、杜遇春武進士及第。二甲曹鳳甲等五人進士出身。三甲二十一人同進士出身。賜韓金甲等29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韓金甲中武狀元,授職一等侍衛。其他事跡不詳。
王明奎:
王明奎,禹城縣月牙灣村(今屬禹城市)人,禹城「五香脫骨扒雞」創始人。
1891年開始煮扒雞謀生。某日,王明奎煮雞超過規定時間,雞已塌鍋,手提雞腿,骨肉分離。他見機行事,起名「脫骨扒雞」,在市上叫賣,霎時售空。之後,他請教一老中醫,採用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作為調料,制出的扒雞,五味溢香,故稱為「五香脫骨扒雞」。「五香脫骨扒雞」不僅色味鮮美、肥而不膩,而且具有養生、療病的功能,受食者青睞。王家先後在禹城火車站、濟南市、霑化縣、利津縣等地開設扒雞鋪。後有禹城人到交通發達的德州火車站附近開店,效法王明奎製作「五香脫骨扒雞」,遂以「德州扒雞」聞名全國。
當然,禹城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禹城歷史名人呢?
來源:禹城24小時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