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灣畔,望月山下。有位伊人,臨水遙望。珠海,作為經濟特區,已走過四十載。
而她,作為珠海改革開放初期的標誌性建築物,足足見證了珠海三十八載芳華。不用過多的描述,熟悉珠海的人們心裡早有答案,說的便是珠海漁女。
而最熟知珠海漁女的人,絕對繞不開他們,那便是在中國雕塑界有著重要影響力的「潘家父子」——「珠海漁女」創作者潘鶴及其子潘奮。
從3000元的石景山公園說起在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潘鶴雕塑藝術園內,擺放著一代雕塑大師潘鶴的數百件作品。而在這些作品中,珠海漁女有著非一般的意義。
「父親與珠海的第一次合作並不是珠海漁女,而是石景山公園。」一提起珠海,多年來義無反顧地繼承和延續父親的雕塑藝術之路的潘奮,瞬間就打開話匣。
潘奮幽默地表示,作為父親的「小跟班」,十來歲就跟著他創作。關於漁女籌建的故事,自己算是掌握「第一手資料」。
潘鶴父子
原來,潘鶴先生與珠海結緣,有一個小插曲。「故事要從1978年說起,」潘奮緩緩道來,當時霍英東在中山投資建設溫泉賓館,邀請廣州美術學院專家商討,計劃定製一批藝術品。「雕塑當年不被看重,父親寧願賠本,仍堅持親手為賓館訂製戶外雕塑。」潘奮稱,當年全國賓館都沒擺設雕塑的先例,父親的作品瞬間打響,引來全國關注。
這邊中山的工程還沒完工,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的主力就被請到了珠海。
1979年,珠海剛剛建市,珠海市第一任市委書記吳健民就提出,珠海市需要一個大型雕塑做城徽。「先是邀請專家來考察。當時的珠海尚未起步,連一間賓館都沒有。」 潘奮表示,父親往日經常會提起珠海經濟特區剛成立的面貌。
儘管「一窮二白」,可香爐灣山坡的怪石卻引起了藝術家的興趣,經商議,他們決定要在這搞一個公園。
當時的香爐灣只是一片蒿草荊棘和亂石,但潘鶴卻發現很多石頭竟有動物的模樣,他立馬從雕塑系帶來十幾個師生,用石灰水在石頭上勾出輪廓,然後進行少量的加工創作。「用了不到3000元,兩個月完成了山石雕塑創作,石景山公園由此而來。」潘奮回憶,這一創新,無疑是當時全國獨一無二的,《人民畫報》 以很大的篇幅,登載了石景山山石雕塑,國內轟動。
珠海,開創先河的寶地
隨後,珠海漁女的創作故事,更為傳奇。
「珠海原設想在拱北建設城徽,方案被推翻,後決定在香爐灣畔建設。」雕塑草圖初期幾乎全是男人形象。潘鶴覺得,珠海是一座具有漁業基礎的城市,可以通過女性漁民的形象來代表珠海。
在立意上,頗有考究。「翻遍所有珠海歷史文獻,都找不到一個可以寄託的傳奇故事。」潘奮表示,父親為此大膽提出「先有雕塑後有城市、先有雕塑後有傳說」的構想,用一個神話愛情故事,去打造「浪漫」的文化符號。
然而,建設初期,在珠海做大型戶外雕塑的設想,遭到不少人反對。「更有人直指做石頭女人有傷風化。」潘奮展示著父親最初做的漁女模型。
中間模型為最初的珠海漁女模型
所幸的是,珠海政府敢於創新的決心讓項目得以推進。1982年,漁女最終完工。她手戴玉鐲,頸配珍珠,身披漁網,面帶微笑地託舉著明珠,含情脈脈地歡迎四面八方遊客的到來。雕塑高8.69米,重量達10噸,用花崗巖分70件組合而成,在當時可謂是巨型雕塑,施工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珠海漁女的建設,不單是為珠海創造了地標,對全國雕塑界同樣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潘奮評價道,「這是父親最在意的一段歷程,既開創了中國大型海濱雕塑的先河,同時也為城市雕塑發展掀開新一頁,標誌著國內真正公共藝術的誕生。」
從一座雕塑看一座城市。「從石景山石雕到珠海漁女,人們不難看出當年珠海特區白手起家的那種熱情和敢於創新開拓的精神力量。」潘奮說。
抹不掉的珠海情緣在業界看來,珠海漁女是一件構思巧妙並與城市環境相得益彰的作品。而對潘家父子來說,它還是一件融入個人深刻情感的作品。「漁女的創造靈感,還聯繫著父親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潘奮表示,潘家與珠海,有著抹不掉的緣分。
原來,少年潘鶴於20世紀30年代末在香港與其表妹阿咩萌發了愛情。香港淪陷後,阿咩一家避難澳門,潘鶴一家回到廣東佛山。潘鶴為了見阿咩一面,冒著極大的危險通過日軍的封鎖線抵達澳門,兩人的感情更加濃烈。抗戰勝利之初,潘鶴回佛山看望父母,此時由於女方父母堅決反對,在潘鶴離開澳門的日子裡阿咩突然搬家,並封鎖了一切消息,兩人在澳門一別,長達半個世紀。而珠海,正是潘鶴當年冒險前往澳門求愛的必經之地。
漁女的故事裡,美麗的龍王公主手捧明珠化身漁女來到人間,只為追尋真愛的情郎。而現實中,痴情的潘鶴突破重重包圍前往陌生的澳門,只為追趕初戀的愛人。「這裡有映射,內含著一份深沉的愛,」潘奮揭秘稱,「儘管漁女的創意有父親初戀的映射,但漁女面容和外形的塑造卻是模仿母親的造型,並非坊間傳聞的造型來源於珠海一女子。更有緣的是,父親1999年在珠海淇澳島創造了9.9米高的雕塑《重逢》,寓意澳門1999年回歸祖國;但對父親而言,還是他與當年女友離別半個世紀之後重逢的紀念。」
潘鶴和妻子
在珠海,潘家父子還有著許多回憶。1986年,為珠海創作第一尊楊匏安烈士塑像;1996年,在平沙創造大型雕塑《雁落平沙》;2015年,為鬥門創造城市雕塑《母親河》……
雕塑《母親河》
「既是珠海城市雕塑的創作者,同樣也是珠海城市發展的見證者。」潘奮表示,經歷40年發展,珠海一項項新地標已崛起,城市文化內涵日益豐富,城市越發具有魅力。
40年恍然即逝,「漁女之父」潘鶴先生也已進入鮐背之年。因小腦萎縮,他已忘卻過往。「這位女子是誰?」只要到藝術館來,坐著輪椅的潘鶴就愛來到漁女雕像前,聽兒子述說漁女的創作故事。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有各自的使命,父親已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儘管他已忘卻過往,但對藝術執著和純粹的追求,會隨著漁女等城市雕塑,影響更多的人。」對於父親如今的狀態,潘奮認為只要父親是快樂的,便是好的。
人物檔案潘鶴,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得者、著名雕塑家,致力美術創作至今70餘年,被譽為「珠海漁女之父」。
潘奮,潘鶴之子,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廣州雕塑院雕塑家、廣州美術學院潘鶴雕塑園暨藝術館負責人(館長)。
來源:珠海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