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快報訊(記者 吳靜 黃怡)記者昨日從南平市委宣傳部獲悉,《武夷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已獲省政府批准,根據規劃,武夷新區總佔地面積4132平方公裡,其中新城佔地面積380平方公裡,包括童遊、將口和興田三個組團,是武夷新區重點建設區域。
規劃顯示,武夷新區將建設成國際知名的「世界遺產地,綠色生態城」,到2030年,現有武夷山市區和建陽市區基本連成一體,成為閩浙贛交界區域重要中心城市。
新區分為六大片區
武夷新區將建成閩北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中心,海西旅遊集散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性旅遊度假基地,閩北工業生產與研發創新基地。
根據規劃,武夷新區空間結構分成六大片區,包括崇安、度假區、興田、將口、童遊和建陽城區。到2030年,武夷新區常住人口規模宜控制在66萬人左右。其中南部城區(童遊-建陽-將口)約41萬人,北部城區(崇安-度假區-興田)約25萬人。
在南部城區,將口片(組團)規劃建設用地約11.1平方公裡,人口規模約7萬人;童遊片(組團)規劃建設用地約22.1平方公裡,人口規模約19萬人;建陽城區規劃建設用地約15.3平方公裡,人口規模約15萬人。
在北部城區,崇安及度假區規劃建設用地約25.3平方公裡,人口規模約15萬人;興田片(組團)規劃建設用地約14.7平方公裡,人口規模約10萬人。
崇安的主導功能是旅遊商貿、創意研發、教育培訓、居住;度假區的主導功能是旅遊度假、會展、醫療;興田片(組團)的主導功能是旅遊度假、文化創意、科技研發;將口片(組團)的主導功能是綜合交通、商貿物流、居住;童遊片(組團)的主導功能是行政辦公、商業金融、工業、居住;建陽城區的主導功能是居住、商貿服務、工業。
城市結構一主三副
城市中心等級結構為「一主三副」。「一主」指的是城市主中心,即童遊南林片區,是武夷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三副」指的是城市副中心,分別是崇安城市副中心,為北部區域的副中心;興田城市副中心,為新興的旅遊度假服務中心;建陽城市副中心,為南部區域的副中心。
規劃將促進集聚集約發展,引導城鄉人口和經濟要素向城區、鎮區、中心村集聚,形成分工有序的城鎮體系,提升城區空間的集聚效應。統籌村鎮建設用地及產業發展。規劃將武夷新區範圍內11個鄉鎮分為城鎮融合、重點培育、優化改善、轉型提升等四種類型。比如星村鎮,處於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保護控制範圍,建議逐步搬遷九曲溪及其上遊居民,向南部拓展安置;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向生態旅遊特色小鎮轉型。
崇陽溪將恢復航運
根據綜合交通規劃,至規劃期末基本形成以快速公交系統為骨幹、常規公交為主體的公交體系。
規劃保留並逐步完善武夷山機場,近期推進擴建改造工程,機場候機樓面積擴至1.2萬平方米,年旅客運量達到120萬人次。同步推進新機場選址工作,規劃期內預留新機場十八窠場址空間,同步做好地面交通銜接準備。
寧上高速在將口設芹口落地互通,與將口大道連接,興田片區內設置互通與武邵高速連接;浦南高速在將口設置互通與寧上高速連接。規劃建議在浦南高速將口段新增山尾出入口,興田段新增南岸出入口。
省道303線武夷山段西移至城市外圍,興田-將口段移至崇陽溪東側,將口-建陽段東移至城市邊緣,建陽南段改線至溪流東側。
在鐵路方面,規劃保留峰福鐵路,遠景若停運,建議作為城市輕軌利用。京福高鐵在城區內設置有武夷山北站及武夷山東站。浦梅鐵路與京福高鐵合福段在武夷東站並站,在將口山尾村與峰福鐵路聯絡。
崇陽溪遠期結合溪流河道改造,逐漸恢復航運,開闢部分水上遊覽新線路。
重點提升世遺品牌
促進旅遊度假的發展,是武夷新區的主要定位之一。近期重點提升武夷山雙世遺品牌效應,突出自然遺產特色,開發旅遊、養生度假等產品;遠期將武夷新區打造成為世界級的觀光旅遊勝地,以中國式養生為特色的國際旅遊度假目的地。
旅遊區空間布局結構為「一心、一帶、七節點」。「一心」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核心區。「一帶」為崇陽溪旅遊觀光帶。「七節點」分別為武夷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五夫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城村和下梅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考亭朱子文化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大安源生態旅遊區。
重點建設杜壩旅遊度假區、三菇旅遊度假區、仙店旅遊度假區、興田旅遊度假區、下梅文化旅遊區、考亭朱子文化旅遊區、五夫文化旅遊區、吳屯禪文化旅遊區等。每個度假區配套建設一個旅遊集散中心,在遊客集散的節點配套建設停車場和旅遊諮詢點等旅遊公共服務設施。
對現有的文物古蹟,設置絕對保護區及建設控制地帶。在保護範圍(絕對保護區)內不得進行其他工程建設。
為閩北城市化提供新空間
「武夷新區定位為『世界遺產地,綠色生態城』,尤其具備獨特優勢。」楊益生認為,福建省很早就提出「生態省」概念,而南平、三明、龍巖是全省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地區,而且武夷新區與三明、龍巖山脈相連,如果要建設好「生態省」,武夷新區必須以綠色生態城作為定位。同時,南平地區作為閩江上遊,保護好母親河,首先要做好生態環境,這是南平地區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個省的發展,道路的暢通是重要的。」楊益生介紹,經濟的發展需要與外界的聯繫,武夷新區選址在福建的北大門邊,也是看重這個位置鐵路、航空及公路等交通較發達的條件。
楊益生表示,新區要得到快速的發展,最好能借原有的品牌作為跳板。「武夷山已經是雙世遺。」如果能一邊提升這個品牌,一邊發展新區經濟,引進更多的項目,將能加快新區的建設。
「新區的建設將為閩北城市化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楊益生認為,目前南平地區現有的幾個城鎮都相對擁擠,要再發展是很難的,因此需要開闢一個新區。
統一布局才能更好地建設
謝志忠認為,省政府批准武夷新區的規劃,目的是為了推動全省經濟協同發展。當前,區省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較大,要推動海西經濟發展,內地的發展必須與沿海城市相協同。通過武夷新區的建設,產業聚集發展,以最快速度減少差異,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要減少區域差異,主要是利用資源,如旅遊、綠色、山地等,通過自身優勢擴大規模,以專業化的方式發展。在發展的同時,建議主動與發達地區進行產業聯動,在新區的發展過程中分清產業分工體系,實現產業優勢互補。」在謝志忠眼裡,該規劃最重要的意義,是閩北地區城鎮化建設更進一步。「目前城鎮化建設是無序、雜亂的。」謝志忠認為,有一個統一的空間和布局,才能更好落實城鎮化建設,從而實現農業、工業及城市、鄉村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