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設計出爐,耗資1.35億美刀!

2020-12-17 騰訊網

來源:新設技 ID:xinshejiii

當馬斯克和 Space X

忙著把人送上天的時候,

還有一群科學家在忙著把人送進海!

是的,無論疫情如何嚴重,

最忙活的依然是科學家。

這不,就在前幾天,

全球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就出爐了!

本周早些時候,海洋學家、海洋保護主義者、電影製片人Fabien Cousteau和設計師Yves Behar宣布了要地表最深處的海底建造一個水下版本的國際空間站Proteus

Proteus 項目領導人:Yves Béhar 和 Fabien Cousteau

Fabien Cousteau 認為:對人類的生存和人類通往未來的軌道而言,海洋探索比太空探索重要1000倍。

地球表面71%是海洋,但人類目前只探索了其中的5%,繪製了這些海洋中不到20%的地圖。

Fabien Cousteau 希望通過一個項目來解決這個問題,並最終建立一個世界範圍的水下研究棲息地網絡。

這位海洋學家四歲就學會了水肺潛水,一直在參與祖父 Jacques-Yves Cousteau 的研究考察。

1962年,他的祖父協助開發了第一個名為 Conshelf 的水下棲息地,它位於法國馬賽沿岸海面下約33英尺處,可為兩人居住。在這之後又建造了更大的、可居住的海床實驗室 Conshelf II 和能潛水330 英尺深的棲息地 Conshelf Ⅲ。

Jacques-Yves Cousteau(中)和他的船員們坐在Conshelf II 裡,他的妻子 Simone 在窗外觀察海洋生物。

接下來的二十年,世界各地出現了類似的項目,而保存至今的已經不多了。

有了 Conshelf II,海底觀察員在紅海水下36英尺住了一個月,又在水下82英尺住了兩個星期。

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水下空間站是位於大西洋底的水瓶座空間站,僅佔地400平方英尺(約37平方米),但已漸漸被廢棄。

而如今 Fabien 計劃建造的這座水下棲息兼研究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棲息地之一,也是他對祖父事業的傳承。

Fabien Cousteau說,「我只是個有夢想的瘋子」。

這個如同科幻電影裡的建築的國際空間站項目以希臘原始海神 " 普羅透斯 "(Proteus)命名,其結構靈感來自於珊瑚蟲的樣子,通過非切割材料來建造,旨在為科研人員提供一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水下研究站點和棲息地。

Proteus 較其他水下實驗室大3倍之多,足有4000平方英尺(約372平方米),相當於一棟別墅那麼大,可容納12人。整個空間站的動力由風能、太陽能和海洋熱能轉換而成,並通過一條臍帶生命線連接到水面,傳遞空氣和通訊。

它以國際空間站(ISS)為藍本,猶如一個安全便利的「家」,可以讓潛水員們日夜不停地潛水,而無需在兩次潛水之間進行數小時的減壓。

不久前,SpaceX載人龍飛船 Crew Dragon 成功對接了國際空間站(ISS)

就像太空中的太空人一樣,他們可在水下一次連續待上幾天甚至是幾周的時間。在這裡,全球海洋科學家、研究人員、政府機構和私營公司可以不分國界進行各種科研合作。

Fabien 希望 Proteus 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海床。其主體為螺旋雙層圓形結構設計,通過幾根支柱固定在海床上,作為工作區、廚房、餐廳等公共空間使用。

從主體區域延伸出來的一系列吊艙,可分別用作臥室、實驗室、醫療區、生命支持系統、以及儲藏區。Proteus 底下還有一個大孔,以便潛水員可駕駛潛水器停靠和進出。

此外,Proteus 將配建世界上首個用於種植食物的水下溫室,這樣科學家就可在海底18米深處獲取新鮮食物,實現自給自足;另外還將會有一個視頻製作室,實現以16K的解析度從海洋中進行傳播的目的。

最最重要的是,Proteus 水下空間站設計呈模塊化,有很多方式可以對其進行升級和擴展,這絕對算是一次巨大的高科技突破了~

目前 Proteus 仍處於資金籌集的早期階段,如果一切順利,它有望在不遠的將來潛入荷蘭庫拉索島海岸下方的 60 英尺處投入使用。

威廉斯塔德,庫拉索島

相信未來隨著它的落地,

必定會促進海洋、醫療、製藥、可持續食品生產和氣候變化等

很多研究領域的發展~

說不定。。

還會發現美人魚呢~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大水下空間站將落戶庫拉索,耗資1.35億美元
    正因為如此,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水下研究基地兼棲息地——Proteus水下空間站選址於庫拉索,在不久的將來會在島嶼附近的海洋保護區60英尺深處投入使用。他希望通過Proteus項目來解決這個問題,並最終建立一個世界範圍的水下研究棲息地網絡。  Proteus水下空間站以國際空間站(ISS)為藍本,猶如一個安全便利的「家」,可以讓潛水員們日夜不停地潛水,而不需要在兩次潛水之間進行數小時的減壓。就像太空中的太空人一樣,他們可以在水下一次連續待上幾天甚至是幾周的時間。
  • 文物館、博物館、空間站…這都能被按入水下?未來世界還是建築師...
    你能想像 沉船博物館、大型文物館 3D列印城市、水下版國際空間站… 在英國黑斯廷斯海岸水下,靜靜躺著一艘歷史名船——阿姆斯特丹號的殘骸。建築工作室ZJA 為其在荷蘭設計了一座水下沉船博物館。
  • 探秘俄羅斯水下空間站:模擬太空失重環境(圖)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記者採訪了神秘的俄羅斯水下空間站,展示了一組水下空間站的圖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它看起來像有史以來設計的最好的水下主題公園,但是這個巨大的水池實際上是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訓練太空人太空行走的工具。
  • 世界工程之最,跨越數千年:中國長城、金字塔、國際空間站
    中國長城:長城是世界上最長的人造建築,是中國古代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綿延8850公裡,歷史長達2000多年。它東起鴨綠江,西至甘肅的嘉峪關。中國長城中華帝國堅持不懈、自強不息的偉大成就。長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牆,也是最著名的人工屏障。吉薩大金字塔:古埃及最大,最古老的金字塔。
  • 美國太空人水下訓練太空行走 為空間站之旅做準備
    為空間站之旅做準備 (1/1) "← →"翻頁 美國宇航局太空人惠特森·佩吉在休斯敦詹森航天中心的中性浮力實驗室中,在水下訓練太空行走。
  • 未來的博物館都在水下!
    當我們努力尋找設計方案來保護自己和我們的世界不受日益惡劣的氣候影響我們必須首先用新的方法來研究海洋——Yves Béhar01水下沉船博物館遊客親眼見證「現場考古」06水下版『國際空間站』科研/生活兩不誤
  • 「和平」號空間站——不滅的輝煌
    人類歷史上迄今體積最大、應用技術最先進、設施最完善、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空間站最終告別人類,標誌著航天史上一個時代的結束。    「和平」號空間站是原蘇聯第三代載人空間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9座空間站,被譽為「人造天宮」。它的設計工作始於1976年,1986年2月20日發射升空。它由工作艙、過渡艙和服務艙組成,整體形狀看上去就像一束綻開的花朵。
  • 越南「佛手橋」耗資20億美刀,看看這座橋到底火在哪裡?
    這座橋建成也不久,但是它耗資高達20億美刀,相當於我們的130億,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工程了。整座橋的橋身還有邊上的護欄,都是用質量非常好的剛板和鋼管,而且還上了金色。在這座橋的底下,還有一部分是人行道,但這裡,卻不是用水泥簡簡單單的鋪的,全部用的是木板,和水泥地相比較這樣走起來也更舒服。
  • 又漏氣了,國際空間站該退役了?--上觀
    對於國際空間站漏氣一事,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德米特裡·羅戈津表示,該公司必要時將在明年2月向國際空間站運送更多的氧氣,且空間站某些設施陳舊或該退役。羅戈津19日說:「首先,國際空間站本身就有氧氣儲備。如果有必要在空間站內部氣壓下降的情況下補充氧氣和氮氣,我們有相應儲備。
  • 國際空間站主要組成部分介紹
    南方網訊 國際空間站的建成依賴於16個國家提供的資金,這其中美國和俄羅斯是兩大投資國,其他投資國還包括日本、加拿大以及由11個國家組成的歐洲航天署。另外,巴西也將為國際空間站提供一系列小型硬體設備。  國際空間站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功能貨艙:該部分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一部分,其俄羅斯語的縮寫是FGB,於1998年11月發射升空。
  • 國際空間站炮塔觀測艙鳥瞰地球迷人美景-國際空間站,炮塔,觀測艙...
    據國外媒體報導,國際空間站的「炮塔」觀測艙是一個擁有7扇窗戶的圓屋頂,在圓屋頂的最中心是一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太空船圓形舷窗,直徑為31英寸(約合0.79米)。通過這7個大號窗口,太空人們在對外觀測時能夠擁有360度視野。自2010年2月15日以來,太空人們利用各類相機和望遠鏡以前所未有的視角拍攝軌道下方220英裡(約合354公裡)處地球的迷人美景。
  • 即將退役的國際空間站,居然是個縫合怪?
    2020年9月18日,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國際空間站美國艙外部發現氨氣洩漏;9月30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發言人表示,國際空間站俄羅斯「星辰」艙再次發現漏氣。考慮到原計劃在2020年後結束使命的情況(後又延到2024年),狀況百出的國際空間站是否真的不行了?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知道國際空間站的前世今生。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11月2日是第一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ISS) 20周年的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座近地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設施就一直有人類居住。在太空環境下連續運行20年,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人類如何生活的理想「自然實驗室」。
  • 用太空垃圾代替國際空間站,繼續空間站的任務?美國人腦洞真大
    而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工作壽命為15~20年,自2000年至今已達到極限。近年來空間站故障頻發,甚至於前不久的12月19日,據俄羅斯稱空間站再次漏氣。國際空間站已達到退休的邊緣。要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據俄羅斯科學家稱:「顯而易見,在空間站的某些陳舊設施中,存在某些與金屬疲勞等因素有關的問題。
  • 俄羅斯公布新一代空間站的建造計劃,國際空間站這次真的不行了?
    近日,據媒體報導,中國空間站即將上天,俄羅斯也公布了新一代空間站的建造計劃,美國媒體直呼:趕緊停止,否則美利堅要落後了,對此有網友評論,普京突然要「另起爐灶」,難道國際空間站這次真的不行了?
  •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永別國際空間站(組圖)
    這張3月7日拍攝的視頻截圖顯示的是脫離國際空間站的美國「發現」號太空梭。美國「發現」號太空梭7日脫離國際空間站。由於「發現」號返回地球後將退役,此次分離也成二者的永別。這張3月7日拍攝的視頻截圖顯示的是脫離國際空間站的美國「發現」號太空梭。美國「發現」號太空梭7日脫離國際空間站。由於「發現」號返回地球後將退役,此次分離也成二者的永別。
  • 未來空間站
    人類歷史上前後有前蘇聯和平號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兩個大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 前蘇聯和平號空間站 和平號空間站是前蘇聯載人航天的巔峰之作,擁有量子1號和量子2號、晶體、光學和自然艙共5個功能艙,外加核心艙總質量約130噸,是中國未來空間站的2倍。
  • 空間站(SpaceStation)
    從「禮炮」號到「和平」號  前蘇聯於1971年4月19日發射的「禮炮-1」號,是世界上第一個試驗空間站。  1973年5月14日,美國發射了「太空實驗室」空間站,它利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剩餘物資――「土星-5」號火箭第三級改造而成,是第一個實際投入長期使用的空間站。
  • NASA正式宣布,「國際空間站」私人化,最早明年接待遊客
    美國東部時間星期五上午10點左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式宣布,計劃向平民百姓和私營企業開放「國際空間站(ISS)」,將允許普通人在「國際空間站」居住最長30天。比如和NASA項目有關的商業和推廣活動,還有是需要在特別的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的製造、生產和開發活動。NASA此舉雖然聽很硬核,但是這個計劃2012年就存在了。
  • 阿迪達斯宣布與國際空間站美國國家實驗室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國際空間站(ISS)美國國家實驗室於2019年10月在微重力條件下測試了阿迪達斯足球的飛行性能。 阿迪達斯宣布與國際空間站(ISS)美國國家實驗室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 作為阿迪達斯和國際空間站(ISS)美國國家實驗室共同承諾致力於在各自領域內引領創新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