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炮塔觀測艙鳥瞰地球迷人美景-國際空間站,炮塔,觀測艙...

2021-01-10 快科技

據國外媒體報導,國際空間站的「炮塔」觀測艙是一個擁有7扇窗戶的圓屋頂,在圓屋頂的最中心是一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太空船圓形舷窗,直徑為31英寸(約合0.79米)。通過這7個大號窗口,太空人們在對外觀測時能夠擁有360度視野。自2010年2月15日以來,太空人們利用各類相機和望遠鏡以前所未有的視角拍攝軌道下方220英裡(約合354公裡)處地球的迷人美景。

1. 「炮塔」觀測艙舷窗

 
「炮塔」觀測艙舷窗

國際空間站的「炮塔」觀測艙是一個擁有7扇窗戶的圓屋頂,在圓屋頂的最中心是一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太空船圓形舷窗,直徑為31英寸(約合0.79米)。

2. 義大利

 
義大利

本圖拍攝於2010年10月28日。通過「炮塔」觀測艙,義大利「皮靴」、地中海以及皮靴上的那粒足球(西西里島)都清晰可見。「聯盟」號太空船出現於圖片的左下方。

3. 埃及首都開羅

 
埃及首都開羅

明亮的燈光點亮了地中海沿岸的埃及首都開羅,尼羅河在燈火下也顯得熠熠生輝。在圖片右側,西奈半島也是燈火通明。

4. 美國佛羅裡達

 
美國佛羅裡達

美國佛羅裡達州也是甘迺迪航天中心所在地,美國太空人就是從這裡飛往國際空間站的。在夜間,佛羅裡達州的燈光像焰火一樣在閃耀。從圖片中,還可以看得見墨西哥灣和大西洋。圖片上部,是喬治亞州的一部分。

5. 墨西哥灣沿岸

 
墨西哥灣沿岸

阿拉巴馬州的莫比爾縣以及紐奧良市(「聯盟」號太空船的前方)都再現於本圖中。密西西比州首府傑克遜市、什裡夫波特市、達拉斯市和沃斯堡市沿著20號州際公路連成一排,在左側則是小石城和俄克拉荷馬城。

6. 「炮塔」觀測艙內部

 
「炮塔」觀測艙內部

「炮塔」觀測艙發射前在義大利都靈阿萊尼亞航天公司進行組裝。這些彩色的帶子將「炮塔」觀測艙的7個舷窗保護於一個密封的清潔空間中。「炮塔」觀測艙除了能夠觀測到地球的迷人美景之外,還可以允許太空人們通過機器人拍攝他們自己的內部工作環境。

7. 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

2010年2月17日,執行STS-130任務的「奮進」號太空梭太空人尼古拉斯-派屈克打開「炮塔」觀測艙舷窗上的門閂和隔熱襯墊。派屈克身下方就是地球。

8. 航天員

 
航天員

「遠徵23號」任務期間空間站指令長奧列格-科託夫從「炮塔」觀測艙舷窗內觀測美麗的地球。

9. 日出

 
日出

隨著軌道位置黎明的到來,太陽眩目的光線從空間站設備後方照射過來。

10. 野口聰一

 
野口聰一

執行STS-130任務的「奮進」號太空梭上的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正在使用數位相機透過「炮塔」觀測艙舷窗拍攝地球美景。

11. 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

由於國際空間站在地球上空的軌道呈S形狀不斷變換方向,因此太空人們可以觀測到地球絕大多數區域。在本圖中,哈薩克斯坦境內的錫爾河正蜿蜒穿過這片區域。

12. 「炮塔」觀測艙中的太空人

 
「炮塔」觀測艙中的太空人

這是太空人傑夫雷-威廉士位於「炮塔」觀測艙內的側面影像,背景則是地球。

13. 工作站

 
工作站

「炮塔」觀測艙並不是只有太空人,裡面還安裝了工作站等一整套觀測和控制設施,工作站可以控制機械手臂進行太空作業。

14. 太空人

 
太空人

美國宇航局執行STS-131太空梭飛行任務的7名機組人員擠滿了「炮塔」觀測艙。他們分別是阿蘭-波英戴克斯特、詹姆斯-杜頓、多勞西-梅特卡爾夫-林登博格、裡克-馬斯特拉奇諾、山崎直子、克萊頓-安德森和斯蒂芙妮-威爾遜。

相關焦點

  • 太空垃圾「偷襲」國際空間站 太空人逃生艙內避難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杜曉菲】據英國《衛報》7月17日報導,當地時間16日,國際空間站險遭太空垃圾襲擊,三名太空人被迫匆忙躲進逃生艙避難。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消息,俄羅斯一顆氣象衛星的殘片16日差點撞上國際空間站,一名美國太空人和兩名俄羅斯太空人只好躲在暫時停留在太空站附近的「聯盟號」宇宙飛船內避難。據報導,當時飛來的碎片離國際空間站只有3千米,所幸最後「擦肩而過」。這已經是國際空間站建立16年來第四次發生類似的事件。有潛在危險的太空垃圾逼得太空人不得不躲進逃生艙避難。
  • 未來空間站
    前蘇聯和平號空間站擁有量子1號和量子2號、晶體、光學和自然艙共5個功能艙,外加核心艙總質量約130噸,是中國未來空間站的2倍。 人類歷史上前後有前蘇聯和平號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兩個大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 前蘇聯和平號空間站 和平號空間站是前蘇聯載人航天的巔峰之作,擁有量子1號和量子2號、晶體、光學和自然艙共5個功能艙,外加核心艙總質量約130噸,是中國未來空間站的2倍。
  • 「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段漏氣,航天員前往俄羅斯艙段隔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ROSCOSMOS)近日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 空間站(SpaceStation)
    空間站,又稱「航天站」「軌道站」「太空站」,是一種環繞地球長期運行的大型載人太空飛行器。它能與宇宙飛船或太空梭對接,以便補充給養、更換儀器設備和讓太空人輪班換乘。  空間站通常由對接艙、氣閘艙、軌道艙、生活艙、後勤服務艙、專用設備艙和太陽能電池等幾部分組成。
  • 國際空間站是怎樣建成的?它繞地球公轉一周又需要多久?
    答案當然就是國際空間站了!從地球上肉眼可見,國際空間站(ISS)就是一顆宜居的衛星,它同時也承擔著作為空間微重力實驗室的任務。其接近1500億美元的投資無疑使它成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人造物。不僅如此,它還是人類在太空中建造的最龐大的建築結構。
  • 即將退役的國際空間站,居然是個縫合怪?
    2020年9月18日,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國際空間站美國艙外部發現氨氣洩漏;9月30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發言人表示,國際空間站俄羅斯「星辰」艙再次發現漏氣。考慮到原計劃在2020年後結束使命的情況(後又延到2024年),狀況百出的國際空間站是否真的不行了?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知道國際空間站的前世今生。
  • 國際空間站主要組成部分介紹
    南方網訊 國際空間站的建成依賴於16個國家提供的資金,這其中美國和俄羅斯是兩大投資國,其他投資國還包括日本、加拿大以及由11個國家組成的歐洲航天署。另外,巴西也將為國際空間站提供一系列小型硬體設備。  國際空間站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功能貨艙:該部分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一部分,其俄羅斯語的縮寫是FGB,於1998年11月發射升空。
  • 俄航天集團稱將於明年2月徹底封堵國際空間站俄艙段裂縫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發布消息顯示,2021年2月,等下一艘「進步」號貨運飛船向國際空間站帶去專門的修理包後,將徹底封堵上「星辰」號服務艙中轉隔艙引起漏氣的裂縫。照片 : ROSCOSMOS/SERGEY KUD-SVERCHKOV俄航天集團發行的新一期《俄羅斯太空》雜誌寫道:「(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副飛行負責人尤裡·吉津科說,將於2021年2月對中轉隔艙進行最終的氣密密封,屆時『進步』號貨運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送去專門的修理包。」
  • ...將是一次「自由飛行」,也就是太空艙不會試圖與空間站對接,而是...
    【SpaceX:將在兩年內運送4名乘客進入太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於2月18日表示,該公司將用其載人太空艙「龍飛船」(Crew Dragon)運送4名私人付費的太空遊客進入軌道。
  • 國際空間站出現意外事故,各艙門被緊急關閉,洩漏點或在美國分艙
    目前國際空間站是太空上最大的運行平臺,該平臺是一個擁有現代化科研設備以及可以開展大規模的科研活動和應用學科研究的綜合實驗室。在該平臺中,各國可以在太空中特有的環境下進行實驗,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貢獻出巨大的力量。目前,該空間站由美國、俄國、歐洲、日本以及加拿大共同運營。
  • 不是的,下一個就是空間站
    說起來它的用處還是挺多的,比如: 1.進行各種太空試驗 空間站上可以行各種地球上做不了的太空實驗,比如做失重狀態、宇宙射線飽和輻射狀態、太空真空狀態和太陽輻射狀態下的太空實驗,比如動植物育種等。
  • 2023年,NASA新款艙外太空衣xEMU要在國際空間站試用
    因此,NASA表示,之前的艙外太空衣是為太空行走(也稱為艙外活動)而設計的,並不適合攀爬等動作。 NASA總監察長辦公室2017年的一份報告稱,NASA內部先進太空衣項目自2016年11月開始集中精力研發新一代艙外太空衣,現在稱為xEMU,並計劃於2023年在國際空間站進行在軌測試。
  • NASA在國際空間站成功安裝首個充氣式太空居住艙
    中國網4月18日訊 據德國媒體4月16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國際空間站安裝了第一個充氣式太空居住艙。充氣太空艙「BEAM」在未來的火星探測任務中將起到決定性作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次將充氣式太空居住艙安裝在國際空間站。充氣式太空艙「BEAM」上周六在離地球表面40萬米的高空中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
  • 讓人嘆息的120噸級和平號軌道空間站!
    但是穩妥起見,天和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據說仍然不會超過22噸。也就是和目前國際空間站星辰號核心艙的噸位級別基本一致,或者說稍微體積和重量大了一點。當今國際空間站的星辰號核心艙,其實就是前蘇聯和平號軌道空間站核心艙的備份。只不過和平2號空間站計劃取消,因此被國際空間站直接拿來當了現成的核心艙。目前的國際空間站在空中飛行的總質量已經接近500噸。已是一個龐然大物。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11月2日是第一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ISS) 20周年的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座近地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設施就一直有人類居住。在太空環境下連續運行20年,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人類如何生活的理想「自然實驗室」。
  • 天宮空間站外形大變!規模急劇擴大,核心艙電推發動機後來居上
    近日,我國載人航天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聯合公布了入選天宮空間站的第一批國際合作項目,一座全新定義的「新國際空間站」仿佛已經初具雛形。有了第一批自然也就有後續的多輪多批國際合作,那麼,天宮空間站有足夠的空間容納這些合作項目麼?
  • 義大利加入天宮二號空間站項目,建立中意太空艙,美國「啞了」
    據義大利媒體4月7日報導,就在義大利和中國聯合抗擊病毒的時候,兩國又在航天領域展開了合作,準備共同建立一個中意太空艙,使其與中國的天宮二號空間站融合。大家都知道,天宮二號空間站是太空中唯二的空間站,而現在國際空間站離退役的時間也越來越近了,一旦國際空間站退役,那麼天宮二號空間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了。
  • 俄航天企業:俄新艙抵達後中國宇宙飛船將可以飛往國際空間站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1月19日電 俄國家航天集團旗下「能源」火箭航天公司表示,中國飛船將可以在俄羅斯新「科學」艙抵達後飛往國際空間站。該公司在YouTube上發布的視頻中顯示,「『科學』艙有一個通用對接口,這是一個改進的系統,該系統也被開發用於『聯盟』-『阿波羅』號飛行。在必要情況下,任何美國或者甚至中國宇宙飛船都可以對接『科學』號密封對接適配器。」「科學」號艙計劃於2021年4月底由「質子-M」運載火箭從拜科努爾發射場送入軌道。
  • 「阿特蘭蒂斯」號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給養
    新華社電 美國航天局7月11日說,「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機組的兩名太空人當天上午操縱機械臂,將義大利製造的「拉斐爾」多功能後勤艙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為空間站帶去充足的物資給養 「拉斐爾」長約6.4米,直徑約4.6米,裝載了重約4265公斤的備件、食品等足夠空間站運行一年的物資和給養。當天上午,太空人赫爾利和馬格努斯操縱空間站機械臂,首先將「拉斐爾」從太空梭載荷艙內移出,然後將其安裝在空間站的「和諧」號節點艙上。
  • 漏氣致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溫度升高
    據新華社電 正在國際空間站工作的俄羅斯航天員伊萬·華格納向俄羅斯航天局控制中心專家報告,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的溫度因漏氣緩慢升高。控制中心一名專家說,艙內溫度預期12日恢復正常。 國際空間站去年9月發現輕微漏氣。至今年8月,洩漏率比先前增加了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