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四川的郎木寺,沿著小鎮主街走一段,跨過白龍江上的橋,就到了甘肅,兩座式樣差不多的大門,這裡是甘肅郎木寺,名叫塞赤寺。
據說郎木寺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出現是在紅軍長徵路上的一份電報,1935年紅四方面軍途經若爾蓋草原致電朱德時這麼寫道:「從這裡經過郎木寺要三天,據當地人說過阿壩地區一定要經過郎木寺。」
郎木寺鎮是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和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共同下轄的一個小鎮,白龍江穿鎮而過。郎木寺的兩座寺廟均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寺院規模宏大,僧人合計有1000多,佔到郎木寺鎮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一條小溪分界又聯結了兩個省份,融合了藏、回、漢三個和平共處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院各據一方地存在著。小溪兩邊的人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傳達著對信仰的執著。白塔叫「和好塔「
賽赤寺建築金碧輝煌,每一尊大殿都以鍍金為頂。
雄偉的紅巖山
圖右邊是曬佛臺,每年的正月十三是曬佛節,要在這裡舉行一系列的宗教活動。當天,藏族人民穿著節日的盛裝,一大早來到當地的寺院準備曬佛。曬佛儀式開始後,首先大喇嘛率領僧眾把寺院裡珍藏的巨幅錦緞織繡佛像抬出來展示於曬佛臺上,而後僧眾頌讚佛陀功德,念沐浴經,萬眾肅然。
不同於一望無際的開闊大草原,郎木寺有著較為豐富的丘陵地貌。低矮的草山一座接著一座延綿開來,期間分布著較為開闊的草灘。一條白龍江成了山脈和丘陵地形的分界線,河的另一邊是高大的石頭山,山與山之間形成了無數的峽谷,石林,成了野生動物絕佳的棲息地。
大經堂
坐落在山坳裡的寺廟屋脊上的法輪、金鹿在陽光的輝映下金碧輝煌、熠熠閃爍,僧俗民眾寧靜悠然,一派佛界風光。
寺院在群山的環抱中靜靜地佇立著,飄舞的經幡傳遞出濃濃的宗教氣息,虔誠的信徒磕著等身長頭來此轉經。轉動的經輪轉去了今生的苦難,轉來了來世的幸福。獨特的地理環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風民俗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
來源:新浪博客,作者:越地吳人,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