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後我就在318路邊開一家自行車修理鋪。」
「我在重慶等一個姑娘,哪天在輕軌上見到她和她先生,我就請他們吃個串,就再也沒遺憾了。」
「我們在318認識,當兵退伍就娶她。」
「那時在豆瓣認識,姐姐是賣門的,我倆一拍即合,跑到川西開了店。」
2015年的夏天,我聽見了這些聲音。
@西塘:水鄉最狹小的空間
那年的背包客很幸運,情懷線下談,故事不用搭著酒賣。大家不強調情懷,因為情懷早已滿天飛。狹小昏暗的空間裡,沒有人在乎那些愛恨情仇和生離死別故事的真假性,房客和老闆們圍在爐邊吹牛逼。
青年的好奇心,抵不住御高原孤獨的寒,卻在陌生人的歡聲笑語中保持恆溫。尚未經歷「消費升級」的小破店裡,青年文化擦出了火花。
@景德鎮:公交車式的咖啡廳
世界上最早青年旅舍起源於德國。一位名叫理察.斯爾曼的老師帶領學生到鄉間,途遇大雨,只能在當地的一所學校用稻草鋪床,度過艱難的一夜。斯爾曼在那個雨夜,突發奇想:建立為青年提供住宿的旅社。這位老師鼓勵青年走出校門,親近自然,認為這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12年,世界上第一所青年旅舍在德國廢棄的古堡ALTENA誕生。1932年,國際青年旅舍聯盟作為非營利機構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立。
中國的青旅不一樣。1998年,廣東省旅遊局首次將「青年旅舍」的概念引入大陸,中國文青們的狂歡方式新增一個選項,助燃新世紀的文化火苗。
青旅像是貧窮藝術家倒騰出來的半成品藝術,它們的建立與設計十分靈活,可以在老廠房、居民樓、老房子、停車場、破舊公交車廂、待拆危樓等等...總之,哪裡地相對便宜,青旅就會建在哪裡。
從客觀條件上來看,中國的青年旅舍等同於廉價的床位和毫無獨立空間的居住環境,好似大學宿舍,將天南海北不同的過客暫聚在一起。住客們並不期待高品質的旅行,在嘈雜的環境中等候有趣的靈魂。
一顆赤忱的心,勝過絕世的風景。
@蘇州:桃花塢歷史街區可蹦迪
青旅在國內歷經十幾年的發展,「貧苦方式」的文化舶來品,在「窮」與「混亂」中艱難發展。好在新興文化的東風吹起,青旅湊一波熱度,漸漸走上檯面。
2015年,大冰的第三部書《阿彌陀佛麼麼噠》發行,麗江民謠民聲大噪;
2016年,趙雷登上《我是歌手》演唱《成都》,四川省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大漲;
2016年,《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上映,稻城和重慶旅遊收入劇增;
……
@麗江:這是總舵?
小眾的文藝作品通過主流渠道走向大眾,掀起餘溫不止的熱潮。
文藝作品的背後都有著類似的創作邏輯:挑戰世俗的規律,講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故事發生地對年輕人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青年社群立馬佔領廣大的文青根據地。
麗江派還是大理派?走過318,還是K2?
抽的是蘭州,唱得是後海。
北漂能接受,資深疆漂、資深藏漂才最吃香。
青旅、客棧眾籌,YHA會員...
一大波新鮮的文青詞語伴隨著「董小姐」「小酒館」「蘭州」等民謠歌詞意象飄蕩在路上,在越野車上,在每個青旅的床位上。
@烏魯木齊:不好意思我們店的飲料只有烏蘇
最早的文青談「遠方」,後來的民謠歌手們都在講「事」,到了今天都變成了「酒」。千禧一代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更高的精神追求,同時也失去了在自然和社群中相處的機會。
今日,遠方不再遙不可及,只是喝著「酒」的青年們希望自己變成「有故事」的人,卻被高強度的社會壓力和浮躁的消費心理綁住。
@黃山:縣城政府大院改賣酒的青旅
「這裡打工的人住的多,長租合算。」
「我把青旅開到一線,不奢求這裡大家能聊天講故事,畢竟群租房能保證入住率,我才勉強能經營下去。」
「現在的人都愛自駕,撿到背包客也不容易。」
「現在都願意住民宿啦,青旅裝修得再精緻人家潛意識就覺得髒。」
2019的秋天,我聽見了這些聲音。
@庫車:停車場青旅的貓
民謠和小眾文藝的興起帶動了青年旅舍的發展,小眾事物走向大眾勢必受到生存和初心的矛盾挑戰。如今,開在景區的旅舍一家家倒閉,旅店的流轉率大幅增加,資本看到商機搶佔市場,網絡經濟談流量和OTA。
消費升級,「窮」與「混亂」在大浪中被擊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每個背包客都知道——情懷不可當飯吃,情懷也無法改變時代的浪潮。以前的小破店靠著口耳相傳生存,不幸的小店消失了,變成老闆和住客回憶。
@成都:在居民樓裡追夢
幸運的店大都考慮資本,爭取搖身一變成為好評率高、曝光量大的精緻旅舍,住宿空間獨立且符合消費者胃口。
「貴」與「精緻」的住所,承載市場和住客對品質的要求。
我想念那些吹牛逼的人,從不相識卻能開懷大笑的人。畢竟在「窮」與「混亂」的空間,誕生文化。
麥克
敦煌學愛好者
一個沒有感情的寫手
旅讀 · 城市物語
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