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南方地區喜歡以米飯為主食,而北方習慣麵食。實際上也是如此,不過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對於條狀類的主食在不同地方還是很熱愛的,比如說廣東廣西以及東南亞地區一帶的河粉,米粉。這些也是根據南方地區的地理位置,農作物生長情況來決定的。南方多為水田,適合水稻生長,除了用水稻煮成米飯之外,還會增加它的附加值,比如扁平條狀的河粉。接下來,小編會重點介紹河粉。
傳統河粉的手工製作,是將白米洗乾淨,之後磨成粉狀,期間加入薯粉,澱粉,增加河粉的韌性,後續加上水調漿。調成均勻的漿狀物之後,平鋪均勻放上大蒸籠裡面,等它熟成半透明片狀之後,再待冷卻,劃成條狀,加上調料,口感豐富,且十分爽滑。
因為河粉主要材料是米,換而言之主要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能當主食,能夠清腸胃,有排毒功效,給身體供膳食纖維還有所需要的動力能量。
河粉和潮汕粿條十分相似,人們經常會把這兩種混為一談,但雖然外形十分相似,實際上還是有所不同的。粿條缺少添加薯粉以及澱粉,所以缺少了韌性,不過依舊不減它本身飽滿的口感、純粹,而且粿條本身的厚度比河粉要多得多,所以細細區分,還是可以分辨出來的。
河粉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河粉取名來源於廣州沙河,水是用白雲山泉水。而關於取名的故事,也有好幾個。一個是關於沙河鎮小吃店,清朝末年,那裡住著一對好心夫妻。一天,她們遇到差點暈倒門外面的老者,而這家店的主人喚妻子送一碗粥給老人吃,老人便推脫身無分文不能白吃,這對夫婦說,對於老者,這碗粥是免費的,叫他放心。
不過意外的是,後來老人天天來,但這對夫婦沒有嫌棄。某天,店主人病了,吃不下飯菜,而老人得知後,便把米弄成米漿,放到蒸籠,加上調料,製成薄粉皮,店主人立即食慾大開,病情好所轉。後來得知老人本是宮廷的御廚,因為犯事而被追捕。而老人為了感謝這對夫婦,配方給了他們。並將其取名為沙河粉,後來這個新品牌就在這家店裡推廣了起來。
第二個故事,是說了東江客家夫妻來到廣州沙河,每天砍柴挖草藥,逢圩日會帶著粉糕去賣,一天粉糕提早賣完,但是又有很多客人。家裡還只剩米漿,於是妻子急中生智,將其放到簸箕然後蒸,熟後切成條狀,佐以配料就市場售賣,誰知道供不應求,還打響了招牌。
另一個也是類似的故事,也是關於東江客家夫婦,據說東江客家人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石磨,而她們用石磨磨米粉,用白雲山泉水配製,弄成漿狀,鋪成條狀,客家人也叫水粄,但因為當時在是在廣東沙河開設比較多,所以叫沙河粉。
河粉可以加上輔料配炒,也可以製成湯食,不一樣的做法能吃到不一樣的味道。炒類河粉一般有肉炒河粉,蝦仁炒河粉,齋炒河粉。這些一般會加上豆芽配上一起炒,河粉和豆芽一起炒,會不容易斷,保持了河粉的韌性以及長度,湯類河粉一般有的是牛腩湯粉,鮑魚湯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醬拌河粉,涼拌河粉。所以河粉的做法可謂是豐富多樣,而河粉本身是比較實惠的主食,所以深受廣東廣西東南亞這邊人的歡迎。
看到這裡,你們的胃是不是蠢蠢欲動了呢,如果有什麼其他地方的特色小吃,也可以告訴小編哦!多多互動,多多參與呢!